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
書評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書摘 6
書摘 7
書評 1
書評 2
書評 3
書評 4
書評 5

作 者 作 品

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及未來
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
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問世20週年紀念版〕
賈德.戴蒙人類文明三部曲(共三冊):槍炮、病菌與鋼鐵 + 大崩壞 + 昨日世界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二十週年典藏紀念版〕
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15週年暢銷紀念版)
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含32頁珍貴歷史圖片)
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作者燙銀簽名精裝版,含32頁珍貴歷史圖片)
昨日世界:找回文明新命脈(暢銷慶祝版)
賈德.戴蒙經典作品集

譯 者 作 品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25週年暢銷紀念版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二十週年典藏紀念版〕

NEXT

【類別最新出版】
Google衝刺工作法(暢銷新裝版):Google打造成功產品的祕密,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自由主義VS身分政治:《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身分政治》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15週年長銷紀念版)
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
你有數字病嗎?:數學、數據、績效、演算法,數字如何控制我們的每一天


槍炮、病菌與鋼鐵(BE0049)──人類社會不平等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NEXT
叢書系列:NEXT
作者:賈德.戴蒙
譯者:王道還、廖月娟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8年10月20日
定價:390 元
售價:30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80頁
ISBN:9571327301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書評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書摘 6書摘 7書評 1書評 2書評 3書評 4書評 5



  書摘 3

因此,如何解答亞力的問題,目前尚無共識。我們對近因已有腹案:有些族群著了先鞭,發展出槍炮、病菌、鋼鐵,以及其他增進政治、經濟力量的條件;有些族群什麼名堂都沒搞出來。仍不明確的是遠因。例如青銅器很早就在歐亞大陸上的某些地區出現;新世界青銅工藝發展得很晚,只局限於某些地區,從未流行;澳洲土著從未發展出金屬器具,為什麼?

我們對遠因無法掌握,這是個知識上的挑戰:世界大歷史模式是怎麼形成的?總該有個道理吧!更嚴重的是,這還影響到道德層次的考量。大家都很清楚,不同族群在歷史上遭到不同的命運,這是個教人無可推諉的事實,管你是不是種族主義者。今天的美國,社會是以歐洲為模型打造出來的;土地是從美洲土著掠奪過來的;人口中又有從非洲亞撒哈拉劫持來的黑奴的後裔--當年輸入的黑奴共有數百萬。要是現代歐洲是個非洲亞撒哈拉黑人的殖民地,社會是非洲式的,人口中還有黑人從美洲劫持來的印地安人,你會怎麼想?

我們觀察到的結果,是一面倒的-歐亞大陸上的族群征服了美洲、澳洲、非洲。現代世界是這種一面倒現象的結果。這裡必然有個「非戰之罪」的解釋。也就是說,幾千年前某人贏得一場戰役,或某人發明了某樣東西之類的細節,不是我們所要找尋的歷史遠因。

我們可能會認為,只要假定族群間有天賦差異,就足以解釋我們正在討論的歷史模式。當然,我們的教養不容許我們公開這麼主張,那太不禮貌了。許多專家發表研究報告,宣佈他們證實了人種的先天差異。然後有另一批專家出面反駁,指出那些研究的技術瑕疵。科技發展的研究宣稱可以表示這種差異,但這些研究卻有其技術上的缺失。我們親眼目睹某些給征服了的族群成員,今天仍居於弱勢階層,距離他們的祖先遭到征服或奴役的命運已經好幾個世紀了!這個事實有人主張是社會因素造成的,而不是先天稟賦,例如弱勢族群能享受到的社會資源不足,他們上進的機會有限。

然而,我們不禁疑惑起來。族群之間地位並不平等,顯而易見,難以推諉。公元1500年的世界已表現出今天的不平等,以生物稟賦來解釋,肯定那是錯的。然而正確的解釋是什麼?我們必須提出一個可信、詳盡的解釋作為共識的基礎,不然大多數人還是會繼續疑惑:說不定種族主義者的主張是正確的!所以我才起意寫作本書。

媒體記者最喜歡請作者用一句話來交代一本厚書。本書可以這麼交代:「各族群的歷史,循著不同的軌跡開展。那是環境差異造成的,而非生物差異。」

環境地理和生物地理影響社會的發展,這當然不是新觀念。然而今天的歷史學家卻嗤之以鼻:它不是錯了,就是簡化了實況;或是給嘲笑為「環境決定論」,不予採信;或者乾脆把「解釋全球族群差異」當成無解的難題,束之高閣。但是,地理的確會影響歷史,問題是:影響的程度?地理是否可以解釋大歷史模式?

以新的觀點解答這些問題的時機已經成熟了,因為好幾門科學生產了新的資料,可供我們利用。那幾門科學與人類歷史似乎不怎麼有關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農作物的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地理學,以及它們的野生祖先;人類病菌和相關動物病菌的分子生物學;人類疾病的流行病學;人類遺傳學;語言學;各大洲及主要島嶼上的考古研究;技術、文字、政治組織的歷史研究。

任何人寫一本書回答亞力的問題,都得研究、評估許多不同學科的論證與證據。他必須學識淵博,前面談到的各個學科都能悠游自得、取精用宏,這才能自出機杼、成一家言。地球各大洲的史前史與歷史也得納入。那本書的主題是個歷史問題,但是解答的門路是科學,特別是演化生物學、地質學等歷史科學。從狩獵-採集社會,到邁入太空時代的文明社會,他對各種類型的人類社會,都必須親身體驗過。

從以上條件看來,這本書似乎該由幾個人合作才應付得了。這種規劃註定失敗,因為解答亞力的問題,講究匠心獨運、脈絡貫通;幾個學究各說各話、莫衷一是,反倒治絲益紊、徒亂人意。因此這書非得找個自拉自唱、自作自受的作者不可,他的功力也許達不到學究天人的境界,但是自助人助,不必妄自菲薄。作者得上窮碧落下黃泉,出入百家、探賾索引。這麼浩大的知識工程,當然少不了同事的指引。

湊巧得很,在遇見亞力之前(1972),我的家庭背景已經引導我涉足過那些學科。我母親當老師,她也是個語言學家;我父親是兒童遺傳疾病專科醫師。因為父親的緣故,我小學起就立志當醫生。還不到17歲,我又瘋狂愛上了賞鳥。所以大四那年我放棄醫學,改念生物,跨出這一步我並不感到困難。不過,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我的訓練主要是語言、歷史與寫作。甚至決心攻讀生理學博士之後,也就是進研究所的第一年,我還差點放棄科學去唸語言學。

1961年我拿到博士學位後,我的研究在兩個領域中進行:分子生理學,以及演化生物學和生物地理學。演化生物學是歷史科學,不能使用實驗科學的方法。因此我涉足演化生物學的經驗,對我研究亞力的問題,幫助很大,那是當初沒料到的。利用科學研究人類歷史,必然會遭遇的困難,我早已熟悉。1958年到1962年,我住在歐洲,看到朋友的生活讓 20 世紀的歐洲史重創了,我開始對歷史作嚴肅的反思,想解開歷史中的因果鎖鏈。

過去33年中,我到各地作演化生物學田野研究,和許多類型的人類社會有過親近的接觸。我的專長是鳥類演化,停駐之地包括南美、南非、印尼、澳洲,特別是新幾內亞。在各地我與土著一起生活,逐漸對許多工技原始的社會有親切的知識,例如直到近代之前仍生活在石器時代的社群--狩獵-採集社會、農民部落、漁獵社群。因此,遙遠的史前時代的生活方式,文明人覺得怪異,卻是我生命中最鮮活的成份。新幾內亞面積在地球上算不了什麼,卻表現出高度的人類歧異--現在世界上的語言約六千種,其中一千種在新幾內亞。我在新幾內亞研究鳥類時,對語言的興趣死灰復燃了,因為我必須搞清楚各種鳥在一百種當地語言中的俗名。

最近,我從前面談到的各種研究興趣理出了頭緒,寫成了《人類:第三種黑猩猩》(The Third Chimpanzee, 1992),是一部通俗的人類演化史。書中第14章〈意外的征服者〉,討論的是歐洲人和美洲土著接觸的後果。那本書出版了之後,我才恍然大悟:無論史前時代或現代,族群接觸引發的是同樣的問題。我發現:我在那一章全力周旋的問題,根本就是1972年亞力提出的問題,只不過換了場景罷了。現在的這本書就是答案--我終於回答了亞力的問題,許多朋友都出過力。希望本書能滿足他的好奇心,也滿足我的。

本書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有3章。第一章帶領讀者回到人類自然史作一趟旋風之旅;起點是七百萬年前,那時人類與黑猩猩剛剛分化,直到冰期結束,約當1萬3000年前。人類先祖發源於非洲,擴散到全球,為了了解「文明興起」之前的世界,我們得追溯這個過程。結果發現:各大陸上的族群,「起步」的時間不同。

本書探討各大洲的自然環境對人類歷史的影響,第2章是出發前的暖身活動:把島嶼當作實驗室,看看環境在一個比較小的時空中,對歷史有什麼影響。3200年前,玻里尼西亞人的祖先開始散居大洋洲。南太平洋中的島嶼各有特色,環境迥異。短短幾千年之內,同出一源的族群,發展出形態迥異的社會,從狩獵-採集部落到頗具帝國雛形的社會,琳琅滿目。這種「趨異演化」現象,可以當作基本模型。從冰期結束至今,各大洲的人類族群發展出的社會形態,差異更巨大,無論狩獵-採集部落還是帝國,都有不同類型。南太平洋中的趨異演化,能提供睿見,協助我們探討較大尺度的洲際趨異演化。

第3章是洲際族群衝突的一個例子。地點在秘魯的卡哈馬卡城,印加帝國末代皇帝阿塔花普拉(Atahuappla 1502-1533),與從西班牙來的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 1475-1571)會面。皮薩羅只有一小撮人跟著。結果大軍簇擁著的阿塔花普拉,卻在眾目睽睽之下給皮薩羅擒住。我們將透過當時人的眼光,來看這段人類歷史上最戲劇化的一幕。皮薩羅擒住阿塔花普拉這個事件,我們可以分析出一串環環相扣的「近因」,而歐洲人征服美洲其他社會,也循著同樣的因果鎖鏈進行。那些近因包括西班牙病菌、馬匹、文字、政治組織和工藝技術(特別是船隻與武器)。分析近因是本書比較容易的部分;困難的是找出遠因(終極因)。那些遠因導致了近因?歷史是遠因的後果嗎?為什麼不是阿塔花普拉率大軍到馬德里擄獲查理一世(AD1500-1558,西班牙國王,1516-1556在位)呢?

第二部「生產食物生業的興起與傳播」,共有7章(第4章至第10章)。這裡討論的是人類歷史中最重要的一組遠因。第4章討論促成皮薩羅勝利的直接原因,指出生產食物的生業(指農、牧業,相對於狩獵-採集而言)是終極因。但農牧業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發展模式。第5章討論發展食物生產業的地理差異。地球上有些地方的族群獨立發展出生產食物的生業;有些族群在史前時代已經從那些獨立發展中心,採借了生產食物的生業;更有些族群既沒有發展生產食物的生業,也沒有採借,直到現代仍維持狩獵-採集生業。第6章探討為何有只有某些地方發生了生業變遷--從狩獵-採集演進至農業?而其他地方就沒有。第7章至第九章敘述史前時代發展農牧業的過程。最初的農夫、牧民馴化野生植物、動物,其實並沒有透視歷史的眼界。適合馴化的野生動植物,有不同的地理分布。這一個事實,足以解釋何以只有幾個地方獨立發展出生產食物的生業?何以各地發展生產食物生業,有遲速之別?生產食物生業從少數幾個中心向外傳播,有些地方很快就採借了,其他地方卻很慢。影響各地採借速率的主因,和大陸的軸線有關:歐亞大陸的主要軸線是東西向,而美洲、非洲則是南北向(第10章)。

本書第3章勾勒了歐洲人征服美洲土著的直接原因,第4章追溯遠因,那就是生產食物生業。在第三部分「從糧食到槍炮、病菌與鋼鐵」(11至14章),詳細討論了遠因與近因之間的因果關連,從病菌談起。主要的人類病菌是在稠密的人口中演化出來的。歐亞的病菌,殺死了更多美洲土著和其他有色人種;歐亞的槍炮或鋼鐵武器瞠乎其後。反過來說,歐洲人到了新世界幾乎沒遇上過什麼致命病菌。為什麼病菌的交流這麼不對等?最近分子生物學研究的結果,讓我們看清了病菌與農牧業的關連,而且與病菌的演化、傳播大有關連的,是歐亞的農牧業,而不是美洲的。

另外一條因果鎖鏈是從農業到文字;文字可說是最近幾千年中最重要的發明。人類歷史上,文字獨立發明過幾次而已,而且是在最早發展出農牧業的地區。其他的社會,或者從那幾個中心直接採借,或受到那些書寫系統的啟發,發展出自己的文字。因此對研究世界史的學者來說,書寫系統的分布資料特別有用,可以用來探討另一組因果關係:在思想與發明的傳播方面,地理有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