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導言 1
導言 2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譯 者 作 品

戰之華:美國帝國主義大戰略
後人類未來:基因工程的人性浩劫
基因、女孩、華生:雙螺旋二部曲
Linux 傳奇:讓比爾‧蓋茲坐立難安的天才
死亡原因:法醫之神奇案祕錄
天使墜落的城市
正宗CIA詐騙術

NEXT

【類別最新出版】
Google衝刺工作法(暢銷新裝版):Google打造成功產品的祕密,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自由主義VS身分政治:《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身分政治》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15週年長銷紀念版)
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
你有數字病嗎?:數學、數據、績效、演算法,數字如何控制我們的每一天


基因騙術(BE0084)
Unnatural Harvest -- How Genetic Engineering is Altering Our Food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NEXT
叢書系列:NEXT
作者:英琦博‧柏恩斯
       Ingeborg Boyens
譯者:杜默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06月13日
定價:240 元
售價:19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48頁
ISBN:9571334154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言 1導言 2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4

【科學與大企業的聯盟】

這些怪魚和人類基因促進生長的牛隻,不是明天就會出現在超市裡。「卑詩省鮭魚漁民協會」(English Columbia Salmon Farmers Association)已經宣布,儘管以同樣飼料就養出更大的魚對漁民有利,但該會無意與這變種魚掛鉤。協會表示,消費者還沒有接受這種技術的意願。始終笑容可掬的戴夫林,對於外界對他海洋子民的非難倒是看得很豁達。他說,棘手的問題錯綜複雜,起碼要到 2010 年才能理清,到時候消費者肯定會接受這種技術。

丘池也表示無意攻占沒有接受意願的市場。他說,他的轉基因牛是純科學實驗,本來就不是為屠宰場和肉櫃設想。

戴夫林和丘池享有生物技術界研究人員鮮有的奢侈;他們有學術和政府經費資助,所追求的是進步,不是利益,他們的創見只限於實驗階段,亦即指培養皿。可是,在企業公司的實驗室中孜孜矻矻的同行,卻是身負把研究從試管轉變為超市架上產品的重任。

掌控基因工程美麗新世界的是著眼於產品與利益的商業界,不是象牙塔裡的學界,而企業接近科學的行動又是由垂直整合製藥、化學與孟山都(Monanto)、杜邦(DuPont)、諾瓦提斯(Novatis)、農業進化( AgrEvo)和道氏農業科學( Dow AgroScience)等種子公子的跨國鉅子所主導。這齣企業劇各要角都有龐大公關預算由政府關係部門編制,以遊說消費者和政府相信他們有必要生技業所提供的服務。生物學家何美文形容這個產業是「科學與大企業間的恐怖聯盟」。

然而,這些基因工程承辦人並不建議把人/豬、怪魚或轉基因牛,強行推銷給消費者。民調顯示,全球絕大多數消費者都認為,轉基因操作的動物讓人倒盡胃口。因此,這類實驗至少在目前仍只見諸實驗室,企業主所準備的菜單是比較可口的菜色:以可以當做無害的原始細菌基因穀物和植物拼接。

生物技術產品已在 20 世紀將盡的這幾年,悄悄溜進市場,而且絕大部分都沒有任何標示。到 1998 年底時,已有 45 個國家在 25, 000 個農場,進行 60 種生物改造作物實驗。 1997 年時,商業作物栽種面積為 3,100 餘萬英畝,比 1996 年多出 600 萬英畝,而且大部分出現在食物基因工程研發中心的北美地區。當今最熱心支持生物技術的美國,在 1998 年初已有 57 家生產作物與食物的公司和機關等候政府批准;加拿大也不遑多讓,批准了 39 種基因拼接作物與食物,其中 13 種芥子、14 種玉米和 3 種番茄。這些食物幾乎都是抗除草劑作物,如大豆與芥子油,經改造以便密切配合用某一公司的招牌殺蟲劑,或已有驅蟲作用的馬鈴薯和玉米等作物。加拿大境內雖已有三種基因改造馬鈴薯獲批准,卻沒有一樣可實際上市。

多數的試管食物都已悄悄融入可食用農產品中,出現在食品雜貨店的貨架上。舉例而言,雖然大多數人都沒見過天然或經基因操作的大豆,但它們卻是無所不在。大豆是蛋白質重要來源,60 %的加工食品都有壓榨或輾粉的大豆,因此它們也是最豐富、最便宜和最容易取得的蛋白質。沙拉、人造奶油、美奶滋、嬰兒奶粉和冰淇淋裡都有大豆;同樣的,由於瓶裝芥子油即便跟基因拼接的芥子混合也不做標示,可想而知,每一瓶芥子油都含有若干改造過的種子。

生物技術業者估計,到 2005 年時全球市場總值可達約六十億美元,故對該市場素來極為熱心自不在話下。不過,要在北美地區以外販售試管食物則比較困難。日本雖然在 1998 年底之前就已批准 20 種這類產品,但政府決定不予標示卻讓消費者惴惴不安。消費者團體「主婦聯合會」(Housewives Association)會長和田正江(Wada Masae)前不久向新聞界表示:「既有法律規範農化藥物和食品添加物,基因改良食物有很多未知因素,包括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卻沒有法律規範流通,未免太過奇怪。」此外,「日本消費者聯盟」(Japanese Consumers Co-Operative Union)也呼應大眾日益升高的疑慮,宣布將從辨識改良大豆著手,開始檢測 1998 年初出現的基因改造食物。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則更進一步。到 1998 年底為止,歐盟複雜的管理程序只批准九種基因改造食物進口,此外。歐洲各國也不栽培基因操作作物。歐盟不理會業者強烈反對頒布標示規則。抗議基因操作農作物與食物的報導無日無之,即便是英國視為常態的改造種子農場試驗,也不免遭到由公民非暴力反抗運動組織贊助的家庭主婦和農民揮舞鎌刀加以破壞。

儘管在歐洲連遭重挫,生物技術業者仍然堅守策略:開發有相當利益報酬的創新產品。業者的第一道命令是,針對負擔得起溢價的已開發世界的高消費群創造「化合食物」(designer food),例如,研究人員忙於開發單供一道菜用的蒿苣、即用的沙拉小蔬菜、無脂肪炸薯條,以及適於都市公寓園藝的小番茄株。

在加拿大,位於安大略省尼加拉湖濱的夏姆(Chateau des Chames)釀酒廠和大學研究人員,合作開發一種與野甘藍基因雜交的冷硬葡萄,可以延長加拿大葡萄釀造季。在夏威夷,研究人員嘗試基因改造一種去咖啡因的咖啡豆。咖啡是全球僅次於石油和貴金的交易商品,估計全球去咖啡因咖啡市場每年交易額為兩百五十億美元。

【超人氣番茄】

第一個基因改造的完全食物,是 1994 年出現店頭的化合番茄 Flav Savr,保證冬天可以嘗到夏令口味──價格不菲。除了北美地區以外,並不是全世界的人都指望一年到頭有新鮮番茄。美國和加拿大人每年花 40 億美元在番茄上,平均每位消費者一年吃掉 18 磅,僅次於萵苣和馬鈴薯。不過,儘管番茄人氣極佳,但冬天在超市買的番茄淡而無味,卻令購買者抱怨連連。有一項消費者滿意度調查顯示,在食品雜貨店 31 種蔬果中,番茄排名最後。

冬天的番茄排名不佳得怪生物學。番茄的成熟即是腐壞過程的自然開端,物有本末,有始就有終,成熟番茄的豔紅就是即將腐壞的跡象,是大自然保障物種生生不息的方式。你一月間在多倫多買的番茄,很可能是生長在墨西哥,它採下時還青澀堅硬,耐得住長途北送,但又硬得不足以翻紅和發展出鮮美味道,因此,在送往超市的一路上,便以取自水果的天然化學物乙烯去薰。可惜的是,乙烯可以讓番茄轉紅,對番茄風味卻是毫無助益。

有一家叫「加州基因」(Calgene)的小生物技術公司,鑑於番茄市場商機有利可圖,花了 8 年時間和兩千萬美元經費,苦尋打破自然規律的法子。1990 年代初期,「加州基因」公司的研究人員終於找到番茄裡有一種基因,可以加速腐壞進程,於是加以拷貝,並把複製的基因注入番茄基因組中。這種所謂「反常識」技術解除原生基因的正常功能,延緩衰敗的進化過程,使番茄的壽命延長 7 到 10 天。結果是這番茄雖比不上自家栽種的可口,卻是相當美味,在店頭多花點錢購買也值得。

愛挑剔的人也許會認為,延長幾天壽命只是讓「加州基因」有能力在離目標市場更遠的地方種植番茄,多出來的幾天不消多久就會被複雜的生鮮蔬果流通系統吸收。不過,「加州基因」仍堅稱,他們的番茄在採收之前就會現出紅暈,不必把一車車的番茄擱在一旁,等待合適的買主與合適的價格。

然而,「加州基因」的番茄還沒在農產區上架,就已引發生物技術與公益問題激辯。由當時「加州基因」執行長沙奎斯(Roger Salquist)為首的科學界堅稱,改造番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絕不會比以傳統育種法產生的變種大。

美國知名社會與經濟批評家傑芮夫欽(Jeremy Rifkin),成為生物技術業界和「加州基因」創造生物番茄的最大障礙。芮夫欽於八○年代初期在他既有的「經濟潮流基金會」(Foundation on Economic Trends)之下所成立的「純食物運動」(Pure Food Campaign),變成全國廚師反對科學改變食物的網路。當時雖沒有商業化的改造食物,但各大餐廳門口已在威士和萬事達卡標幟旁,張貼一道紅線條劃過 DNA 螺旋的標誌。「食物運動家」世代擺出適於上電視的「搗毀番茄」架勢聊表反對,芮夫欽自己也常以他洗鍊、挑釁的媒體風格在電視上抨擊改造番茄:「我們在這裡所談的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技術,極有可能重塑生命基因藍圖……它可能是良性的,但也有可能變成有害或基因突變。我們的立場是安全為尚,免得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