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讀者書評

線 上 試 閱

前言
許士軍推薦序
趙義隆推薦序
吳惠林導讀
陳建甫導讀
書摘:墮落之後
書摘:從根本消滅貧窮
深度悅讀:面對未來,還好我們有─托佛勒!
原書註解 1
原書註解 2
原書註解 3
原書註解 4
原書註解 5
STRATEGY+BUSINESS WIN 2006 冬季號專訪 托佛勒
大陸新京網專訪 托佛勒(第四次浪潮/節錄)
凱倫.托佛勒(托佛勒夫婦之女)《紐約時報》訃聞
《華盛頓郵報》:被刪改的托佛勒中國版《財富的革命》
新財富革命 50 兆美元財富待開發!

NEXT

【類別最新出版】
Google衝刺工作法(暢銷新裝版):Google打造成功產品的祕密,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自由主義VS身分政治:《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身分政治》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15週年長銷紀念版)
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
你有數字病嗎?:數學、數據、績效、演算法,數字如何控制我們的每一天


Wealth 3.0(BE0143)──托佛勒 財富革命
Revolutionary Wealth: How it will be created and how it will change our lives
革命正在發生 財富定義已然改寫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NEXT
叢書系列:NEXT
作者:艾文‧托佛勒、海蒂‧托佛勒
       Alvin Toffler, Heidi Toffler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7年01月22日
定價:500 元
售價:395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64頁
ISBN:9789571346182

停售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許士軍推薦序趙義隆推薦序吳惠林導讀陳建甫導讀書摘:墮落之後書摘:從根本消滅貧窮深度悅讀:面對未來,還好我們有─托佛勒!原書註解 1原書註解 2原書註解 3原書註解 4原書註解 5STRATEGY+BUSINESS WIN 2006 冬季號專訪 托佛勒大陸新京網專訪 托佛勒(第四次浪潮/節錄)凱倫.托佛勒(托佛勒夫婦之女)《紐約時報》訃聞《華盛頓郵報》:被刪改的托佛勒中國版《財富的革命》新財富革命 50 兆美元財富待開發!



  書摘:墮落之後

無論依據任何一種物質標準,今日的美國人都比前幾代(例如一九五○年代「新經濟」開始時的祖父輩)過得更好。當時一般美國家庭光是餵飽肚子,就要花掉近五分之一的可支配所得,到二○○二年這個比例降到十分之一。在過去那個年代,服飾費占據個人支出的百分之十一;到二○○三年,雖然人們仍喜好追求流行,比例卻降到百分之六。

在一九五○年代,只有百分之五十五的美國人有住宅,現在大約是百分之七十,且房子大很多。事實上,到二○○○年,百分之十三的房屋買賣都是第二間住宅。此外,現代人雖仍有很多病痛,平均壽命已從一九五○年的六十八‧二歲提高到二○○○年的七十六‧九歲。

以上的敘述都有很多數字可以佐證,但為什麼現在的美國人似乎並不快樂?

關鍵在於物質(material)一詞──它的相反詞是無形之物(intangible)。當貨幣與非貨幣經濟從體力勞動轉移到知識性的財富創造及其帶來的無形產品,我們看到了另一項歷史性的改變:價值觀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

價值戰

如果我們仔細傾聽一般美國人的談話,會聽到無數的抱怨:關於收入不均、交通太繁忙、休閒時間太少、電腦易當機、手機易中斷等。

若再聽久一點,便會注意到一種模式,人們抱怨平日與學校、辦公室、醫院、媒體、機場、警局、投票所等的接觸經驗充滿效率低落、貪婪、腐敗、無能、愚蠢等印象,而這些幾乎已涵蓋他們平常與美國各種機構的全部互動。

當話題轉向價值觀時,人們的情緒便激昂起來。不論是私下的談話或政治的論述,常聽到人們高聲譴責「家庭價值觀」、「道德價值觀」、「傳統價值觀」、「宗教價值觀」、個人與企業倫理太低落。

然而,鮮少人注意到,機構的內爆與舊價值觀的崩壞其實有直接關聯。

價值觀的來源很多,任何社會裡的各種機構都反映創建者的價值觀,而服務於該機構的人必須擁護同一套價值。如果重要的機構無法繼續以現有形式存在,該機構所代表及提倡的價值與規範也不可能長存。隨著社會的變遷,有些價值會崩壞,另一方面也會出現新的價值。

無論我們如何定義善與惡,現在的家庭形式如此多元,我們怎能預期家庭所灌輸或表達的價值,與工業時代高同質性的核心家庭一樣?或是與農業社會的大家庭一樣?

同樣的道理,現在的企業已不似工業時代的企業那樣仰賴體力,當然不可能反映同樣的陽剛價值。湯金斯(Richard Tomkins)在《金融時報》的文章中半開玩笑地說:「這年頭,西方多數大企業都希望被愛戴……企業使用的語彙已完全不同。以前的老闆多是粗暴、強悍、陽剛、強勢、大膽,現在則是講求坦誠、親切、有愛心、和善、具說服力。層級僵化、規定嚴格的命令與控制管理已過時,現在講求的是彈性、合作、團隊精神。」他形容這是「女性化」管理。

據湯金斯的分析,價值的轉變是因為勞力工作減少,加上品牌之類的無形因素愈來愈重要。他指出,現在很多企業其實是在銷售「品牌傳遞的情緒、觀念與信念」。有些人或許不贊同,但他的話不無道理。另有一些人從價值崩壞中看到更令人憂心的理由,這些人的聲音也不容忽視。

極端中的極端

試以制度化的運動為例。運動原是一般人的娛樂,其後有了較正式的俱樂部與聯盟,直到最近幾十年才成為真正全球性的體制。這個數十億美元的產業不斷推出各種產品──本身則須配合電視產業的需求。

當然,運動界的醜聞不是今日才有。還記得拳擊手「打假拳」以及棒球界的黑襪醜聞(Black Sox Scandal,編註:一九一九年,八名芝加哥白襪隊球員收賄,在世界大賽中故意輸球)?或是奧運選手濫用藥物?那些都是陳年舊事了。多年來,奧林匹克這個超大事業屢次因賄賂案登上報紙頭條,大家已不會太驚訝。然而連小聯盟都有賄賂案,該怎麼說?那些孩子不是連鬍鬚都還沒長出來嗎?又如一連串頂尖運動員因毒品、強暴、暴力甚至殺人而被捕,雖被官方嚴厲譴責,但至少有某俱樂部老闆認為有助於電視收視率與成本回收。試問,生病的制度能傳遞什麼樣的價值觀?

現今社會一些光怪陸離的現象反映出墮落與革命性重生的拔河。縱觀人類歷史,追求極端往往代表價值的墮落與再生。表現在現今社會中,則是在各種名詞之前冠以「極限」二字,於是有所謂「極限運動」、「極限軟體」、「極限時尚」、「極限整容」、「極限南瓜雕刻」,當然還有網路的「極限貓王」──在那裡你可以找到超乎你想要知道的貓王資料。

相較於「極限戀物色情網站」,這些都不算什麼。多元的、實驗的性愈來愈常被攤在陽光下,電視節目裡出現同性戀、性虐待、變裝癖、跨性別(transgender)等角色。某全裸三溫暖店(Completely Bare Spa)在平面媒體刊登「Cucci時裝」廣告,主角竟是一個陰部飾有Gucci標記的裸女。A&F在一份以青少年為目標客群的目錄裡,巧妙地將該品牌與集體性愛連在一起。《洛杉磯時報》的塑膠包裝上是Vegas.com的獎券,中獎者可搭機到賭城,在飛機上「可脫掉衣服,但安全帶一定要繫好。」

這一切自然激怒了宗教團體,也激怒了渴望回歸維多利亞時代的保守人士──但史學家發現,維多利亞時代其實也不是那麼純樸。

性是一回事,暴力是另一回事。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熱門網路遊戲《俠盜獵車手:罪惡之城》(Grand Theft Auto: Vice City)?(遊戲中玩家靠著殺警察、販賣古柯鹼、打死妓女得分。)或是因鼓吹殺害警察與虐待女性而聞名的「黑街饒舌」(gangsta rap)歌手──唱片公司取的名字都很迷人:謀殺公司、死囚室。

我們又該怎麼看待德國吃人魔──此人上網徵召願意被生吃的人,如此兩人才可共享極端的經驗。我們只能祝福他們胃口大開。(德國的法律不知該如何處理這種新形態犯罪,因為根本沒有法律禁止吃人。)

一個人不必讀到博士也可以知道,很多極端的行為是為了刺激父母、社會以及我們之中的土包子。然而土包子愈來愈難找到了,這一小撮人逐漸萎縮,代之而起的是見怪不怪的中產階級。法語有句話說:「讓中產階級嚇一跳(ater le bourgeois)。」不過現在的情況不同了,中產階級會自我解嘲,而且笑得很大聲。

上面舉的只是幾個例子。事實是,工業時代的機構所奉行的行為規範受到廣泛考驗,且不只是來自率性的藝術家和行動主義者。我們且套用《BlackBook》雜誌的說法,「文化運動顯示很多人在生活中感到格格不入。這種現象不只發生在叛逆者或邊緣人身上,而是遍及銀行家、華爾街、穿西裝的人、藍領階級。誰知道最後的發展將落到什麼地步?」

顯然,墮落或崩毀的不只是昨日的制度基礎,還有奄奄一息的文化、價值觀及隨之成長的社會性格(social character)。

空氣中瀰漫著腐壞的氣味。

反墮落

但我們也感受到一絲再生的力量。

革命向來有兩個面向,今天的革命也不例外。一面是代表分崩離析的憤怒之臉,舊的事物被撕扯毀壞;另一面是代表再整合的微笑之臉,新舊事物以新的方法重新組合。

今日的變遷如此快速,分解與整合幾乎同時發生。除了反社會的行為與墮落之外,我們也看到無數正面的創新──因應新興知識經濟所做的利社會(pro-social)調適。

就連饒舌樂團也有了不同的思索。有些樂團已成為大型商業組織,販賣服飾、體香劑及各種產品,樂團也開始改變名稱與形象。正如無名氏(Anonymous)所說的:

讓外交官出頭
放下槍枝與砲彈
也許只是靈光乍現
饒舌樂也能淨化人心

最近有不少饒舌樂團發起極富創新精神的活動,如提供大學獎學金,表達年輕選民的心聲──這與過去鼓動殺警的訊息大不相同。

有些創新者則是取材自工業時代之前遙遠年代的做法,經過全面改造後,與過去的模式只剩表面相似。現代媒婆就是最好的例子。

以前在鄉下,男女多是靠當地媒婆牽線。進入都市工業時代後,日常生活變得各行其是,人與人的接觸較少。寂寞的男女只好到酒吧尋找伴侶,也有許多人求助於徵友徵婚的廣告。

現在有數百萬人上網尋求伴侶,於是鄉下媒婆披上電子外衣重出江湖了,而且業務變得很複雜。例如eHarmony的做法不是依據少數幾項特質便將凱文與史戴西拉在一起,而是請每個人先填寫四百八十個問卷問題。該網站的心理學家認為,據此歸類的二十九種特質攸關未來婚姻是否幸福。

至少在理論上,這種做法似乎可以幫助人們釐清自己的價值觀。在這個充滿矛盾的社會,一邊是舊時代的價值,一邊是即將到來的不確定未來,因此自我檢視的能力變得很重要。未來的媒婆在牽紅線之前,或許會請客戶玩一種類似﹁模擬市民﹂(Sims)的特殊線上遊戲,找出自己的思考模式與潛意識的行為偏見。媒婆可能會要求成功結婚的人額外付費,或是另外收費來代辦婚禮。

線上徵友服務也可能設計類似的遊戲,幫助網友快速找到觀念相似的人。此外,旅行社也可能引進類似的業務,介紹預先篩選過的旅人到一個新城市中預先篩選過的招待家庭,吃一頓家常菜、一起打保齡球或聽室內樂。目前已有很多網站安排各類同好面對面交流(如政治行動主義者、撲克牌玩家、外語學生、電影迷等),meetup.com便是其中之一。

星巴克、博得(Borders)等業者體認到這股渴求凝聚感與社會接觸的趨勢,因此都自詡為朋友相聚的好地方。歷史悠久的中歐咖啡廳(Mitteleuropa)現在也提供WiFi服務,讓顧客一邊喝咖啡冰沙,一邊用筆記型電腦和全世界溝通。

這一切都是為了撫慰因傳統家庭崩解的寂寞心靈──在數十年前,家庭還是一個能提供人們相聚與凝聚力的地方。(本文節錄自《Wealth 3.0──托佛勒 財富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