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
內文摘錄

作 者 作 品

重新與人對話:迎接數位時代的人際考驗,修補親密關係的對話療法

譯 者 作 品

浮生
刻不容緩:當氣候危機衝擊社會經濟,我們如何尋求適合居住的未來?
如何獨處: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強納森‧法蘭岑的社會凝視
到遠方:「偉大的美國小說家」強納森‧法蘭岑的人文關懷
東方化:中國印度將主導全球
跟著五味太郎一起畫故事‧創意畫冊:中英對照‧精美書盒版‧附贈雄獅12色蠟筆
管最少的老闆生意做最大
生來奔跑:「藍領搖滾教父」布魯斯‧史普林斯汀的生命故事
西元一千年:探險家連結世界,全球化於焉展開
倖存的女孩:我被俘虜、以及逃離伊斯蘭國的日子

NEXT

【類別最新出版】
Google衝刺工作法(暢銷新裝版):Google打造成功產品的祕密,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自由主義VS身分政治:《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身分政治》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15週年長銷紀念版)
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
你有數字病嗎?:數學、數據、績效、演算法,數字如何控制我們的每一天


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BEB0238)
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NEXT
叢書系列:NEXT
作者:雪莉‧特克
       Sherry Turkle
譯者:洪世民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01月13日
定價:450 元
售價:35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16頁
ISBN:9789571368610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強 力 推 薦

我在自己的哲學課堂上,有一題隨堂作業的題目是:「自從學會google之類的搜尋引擎後,你問別人的問題是變多了,還是變少了?」幾乎所有學生的答案都是:變少了。原因不難理解,因為我們總會不客氣的要求提問者:「這種東西你可以自己上網查吧?」把建構資訊這種行動轉變成為個人的責任。不過,一旦開始這樣做,我們就要付出意料之外的成本:失去原有的人際關係。因為我們之所以和他人建立聯繫,往往就是透過提問,也透過交互提問來提升緊密度。別忘了我們總是透過問路來搭訕。我們認為自己在知識層面更加豐沛的同時,也失去一些原有的富足。這是好是壞?不妨參考本書作者的切入點,那很可能是你從沒想過的問題。
___人渣文本 周偉航

「令人心慌意亂又大為折服。極具說服力。」 ──《西雅圖時報》(Seattle Times)

「針對我們如何使用物質科技來改變非物質『自我』之事,沒有人比雪莉.特克更會處理的了。她是我們科技界的佛洛依德,早在我們能夠看見之前,便闡明了我們內心的轉變。這本令人心滿意足的著作是通往我們未來自我的深刻旅程。」
──凱文.凱利(Kevin Kelly),《技術想要什麼》(What Technology Wants)作者

「出自洞悉電腦如何影響人類的美國頂尖專家之手,《在一起孤獨》是部擲地有聲、鞭辟入裡、激動人心又常令人不安的剖析。她揭露『湖濱散記2.0』的祕密,告訴我們,我們值得比照護機器人更好的待遇。拿起這本書,關掉你的智慧型手機,吸收雪莉.特克強有力的信息吧。」──羅莎貝絲.肯特(Rosabeth Moss Kanter),《演變!》(Evolve!)、《信心》(Confidence)和《超級公司》(SuperCorp)作者

「對於人類與電腦之間的關係,雪莉.特克觀察得比任何學者全面,也思考得比任何學者深入透徹。如果你希望了解我們與科技瞬息萬變的關係,她的書非讀不可。」
──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哈佛教育研究所認知與教育學教授

「雪莉.特克是數位文化的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給家長和老師:如果你想要在你的孩子航行於今日科技世界的情感暗流時理解(及支持)他們,這本書非讀不可。每一個章節都充滿卓越的洞見和優美的文句。」
──米切爾.瑞斯尼克(Mitchel Resnick),麻省理工大學暨媒體實驗室學習研究教授

「根據一項具強烈企圖心的研究計畫,輔以清晰、迷人的寫作風格,這本書同時深深打動學者和一般讀者,將是社交媒體影響力研究的里程碑。」
──吉兒.康威(Jill Conway),史密斯學院榮譽院長,《庫倫來時路》(The Road from Coorain)

「《在一起孤獨》深入淺出、大膽又溫和、令人畏懼卻也令人安心地敘述人類是如何在一片愈來愈多媒介的風景中找到彼此。如果網路和人類可以有伴侶治療師,那一定是雪莉.特克。」──道格拉斯.洛西科夫(Douglas Rushkoff),《程式還是被程式化》(Program or Be Programmed)作者

「在這本文筆優美、發人深省又引人憂慮的著作中,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兼臨床心理學家,或許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研究科技對社會及心理影響的專家特克主張,使用網路所擁有隔離和摧毀關係的力量,不亞於使我們聚在一起的力量。」
──《金融時報》

「特克帶給這個全新主題的是長達十多年的青少年與大學生專訪,她在其間探究,我們美好的新裝置,對於看似用來最得心應手的世代有何心理效應。」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一位耕耘領域數十年的心理學家徹底檢視機械裝置如何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澄澈清楚、文字優美的分析。」
──《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四顆星評論

「至關重要……令人崇拜地凸顯個人經驗……特克的著作將引發有益的辯論……」──《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特克有先見之明的著作提出有力的論據:這種本意在便利通訊、促進交流的東西,已將人們進一步推向他們的機器,而離彼此愈來愈遠。」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特克慷慨激昂地描述她眼中由新科技帶來、迅速逼近的社會孤立……《在一起孤獨》就我們對社交媒體和社交機器人照單全收的現象,提出必要的反擊。」
──《心理學評論資料庫》(PsycCritiques)

「特克太聰明也太勤勉,不會僅把科技看成社會或心理疾患的成因:這本書不是那種斥責年輕人不在乎隱私的膚淺抱怨,也不是講網路成癮的駭人故事。」
──《ZDNet UK》

「特克所傳遞『再不拔插頭就來不及了』的信息赤裸裸得足以讓你趕快找一條通訊電纜,打電話給你愛的人。」──《拉斯維加斯商業週報》(Las Vegas Business Press)

「對於人類與電腦的關係,沒有人(比特克)思考得更深入、研究得更透徹。她的著作《在一起孤獨》是令人心滿意足的必讀之作。」
──《舍布魯克紀錄》(Sherbrooke Record)

「關於人類史上屬於數位和機器人的這一刻,一部引人入勝、見解深刻又令人不安『親密民族誌。』」──《自然史雜誌》(Natural History Magazine)

「我們究竟運用以科技為媒介的社交軟體代替我們對自己做了多少事,沒有人說得這麼慷慨激昂而睿智……秉持敏銳的智慧和幽默感,特克全面勘察了社群數位轉型的最前線。」
──萊夫.葛羅斯曼(Lev Grossman),《時代》(Time)

「敘述生動鮮明,甚至令人不寒而慄,而我們正朝那個方向邁進……引人入勝的研究。」──《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文筆優美,發人深省又引人憂慮的一本書。」──《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令人神魂顛倒地描繪我們與科技不斷變遷的關係。」──Newsweek.com

「鞭辟入裡,發人深省……深省她正確地堅持我們該教養出哪一種人類,培育哪一種對話。」──《雙週刊》(Fortnightly Weekly)

「《在一起孤獨》非常有效地綜述了我們在數位時代面臨的問題。」──《水牛城新聞報》(Buffalo News)

「特克是細心敏銳的採訪者和文字洗鍊的作家。」──Slate.com

「敏銳細膩、饒富趣味。」──英國《衛報》(The Guardian)

「或許是研究小機械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全球泰斗,特克卓然出眾──在擾亂人心方面也卓然出眾。」──英國《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特克是才華洋溢、想像力豐富的作家……以吸引人的風格推廣生趣盎然的論據。」
──《美國展望》(American Prospect)

「啟迪人心。」──加拿大《環球郵報》(Globe and Mail)

「(特克)訪問了在線上長大的青少年及年輕人,專訪令人著迷,她的結論更發人深省。」──《俄勒岡人報》(Oregonian)

「非讀不可。」──《奧爾巴尼聯合時報》(Albany Times Union

「特克聚焦於來自電腦小機件前線的個人故事,除了使她的議論引人入勝,也讓她傳遞給人類的訊息──別再自願成為科技的奴隸,不做它的導師──鏗鏘有力。」
──Booklist

「強力推薦。」──《Choice》雜誌

「《在一起孤獨》對於新科技造就的種種用途,提供了豐富的資訊。」
──《未來學家》(Futurist)

「《在一起孤獨》浮現的畫面不怎麼令人欣慰,但那極具說服力,也有助於解釋許多我們認為在當今社會相當普遍的行為,尤其是年輕人間。」
──《猶太闡述者報》(Jewish Exponent)

「值得探討。」──歷史新聞網(History News Network)

「雪莉.特克已脫穎而出,成為人與科技關係主觀面的敏銳觀察家……特克精湛地提出並處理科技背後的重要問題……特克是饒富魅力的作家,她的故事有趣、平易近人,又發人深省。」──《科技、神學與宗教期刊》(Journal of Technology, Theology, and Religion)

「一部研究縝密、思考周詳的著作。」──《猶太新聞》(Deseret News)

「特克數十載的教學技術和生活經驗,為她傑出的調查增添權威!」
──《Bookwatch》

「《在一起孤獨》有如此豐富的資訊,我們難以一語道盡書中所有刺激心智、鼓動靈魂的洞見和啟示。」──《靈性與實修》(Spirituality and Practice)


內 容 簡 介

◤被凱文.凱利譽為科技界的佛洛伊德
TED演說突破三百萬點閱率,
科技社會學權威雪莉.特克繼《電腦革命》、《虛擬化身》後,
帶來「科技與人」三部曲的最終章!◢



▌ 台大社會系教授 林鶴玲、政治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黃厚銘 專文推薦
輔大社會系兼任助理教授  曹家榮 導讀
人渣文本 周偉航、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翟本瑞、  強力推薦 ▌



你上一次接到家人朋友的電話是何時?
覺得朋友在臉書上與實際上的個性不一樣嗎?
網路帳號與發文是否不願意讓親朋好友知道?

我們天天透過各種方式聯絡感情,真正在一起時卻各自滑著手機相對無語。
科技給了我們從來沒有過的人際網絡,卻讓每個人更焦慮、更孤單。


這是因為資訊技術在給人們帶來溝通便利的同時,也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弱化。在幾乎每個家庭都有line群組、許多人會在臉書談公事的時代,人們每天傳簡訊、上社群網站、以打字的方式說了比以前更多的事情,但當需要講通電話、甚至面對面交談時,卻好像失去了相處的勇氣。

研究心理學三十年的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雪莉.特克,將網路文化的兩大趨勢在過去十五年中的新變化、新發展進行新的詮釋,當科技能以機器人建立親密關係,又透過網路讓朋友圈一下子拉近時,人們彷彿同時成為了社交達人與孤獨患者。要如何享受資訊技術帶來的便利、又能擺脫資訊剝奪的親密感?相信能在閱讀本書後,你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作 者 簡 介

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

現居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MIT)科技社會研究教授,MIT科技和自我創新計畫(Initiative on Technology and Self)創辦人兼主任,也是有執照的臨床心理學家。投身科技心理研究超過三十年,被凱文.凱利譽為科技界的佛洛伊德,著有《電腦革命:人工智慧所引發的人文省思》(The Second Self)、《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分認同》(Life on the Screen)(皆為遠流出版),以上兩書與《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構成三部曲。她曾獲《女性》雜誌票選為年度女性,《君子》雜誌評選為改變國家「40歲以下的40人」之一,《紐約時報》、《科學美國人》和《連線》等都曾報導過她和她的研究成果,並獲邀CNN、CBS、NBC、ABC、BBC等眾多媒體嘉賓。

譯 者 簡 介

洪世民

六年級生,台大外文學系畢,曾任職棒球團翻譯、主編雙語教學雜誌,目前為專職譯者兼家庭主夫,譯作涵蓋各領域,包括《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觀察的力量》、《告別施捨——世界經濟簡史》、《如何獨處》、《城市的倒影——發現曼谷》等。

目 錄

推薦序:反過來創造我們的冷酷異境 林鶴玲
推薦序:連結及其不滿,特克未雨綢繆式的第三部曲 黃厚銘
導讀:要如何「在一起」?我們這個時代人的矛盾處境 曹家榮

作者的話:轉捩點
序言:一起獨處

第一部
機器人時代:孤獨感,新的親密關係
一、    最近的鄰物
二、    夠像是有生命
三、    真正的伴
四、    著迷
五、    共犯
六、    愛的徒勞
七、    交流

第二部
網路世代:親密感,新的孤獨方式
八、    永不斷線
九、    拴著長大
十、    不必打電話
十一、    簡化與背叛
十二、    真正的告解
十三、    焦慮
十四、    年輕人的懷舊

結論:必要的對話
後記:信件

延 伸 閱 讀

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開始享受獨處

作者: 莎拉.梅特蘭   譯者:徐昊   定價:280元   特價:221元

我們使用越來越多的社群媒體,是因為我們都在避免孤獨。亞里斯多德說:「極度幸福的人很少是孤獨的,因為人類是群居的動物,本質上仍想要與他人一同生活。」──真的是如此嗎?1976年,藏傳佛教傑尊瑪丹津・葩默(Jetsunma Tenzin Palmo)在喜馬拉雅山的山洞裡頭住了二十年,仍然保有健康與活力,至今仍不斷爭取佛教女性的宗教權。2005年,艾倫・麥克阿瑟(Ellen MacArthur)打破單人帆船環球紀錄,自己獨處71天14小時18分又33秒,不凡成績獲英女王策封為爵士。1929年,美國探...

孤獨的價值

作者: 森博嗣   譯者:楊明綺   定價:280元   特價:221元

別再勉強自己和別人來往,不是很好嗎?發現孤獨的價值,讓自己更自由。▍能感受到孤獨,是身而為人特有的能力。▍為了想被認同,我們群居取暖;為了彼此「連線」,我們過度羈絆。孤獨不是無視他人,也不是拒絕社會,而是與社會共生,並且思考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孤獨,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我們排斥了孤獨如此珍貴的感覺?|- 寂寞其實只是我們的主觀意識打造的- 「孤獨死」的人難道就一定真的孤獨嗎?- 世上充斥著將寂寞視為不堪狀態的虛構假象- 被「集體意識」綁架的我們只會感到更空虛- 拼命想得到別人的認同,會讓我們更...

讀 者 書 評

  讀者評鑑等級:★★★★☆ ,共有 0 位網友寫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