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內文摘錄

NEXT

【類別最新出版】
Google衝刺工作法(暢銷新裝版):Google打造成功產品的祕密,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自由主義VS身分政治:《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身分政治》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15週年長銷紀念版)
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
你有數字病嗎?:數學、數據、績效、演算法,數字如何控制我們的每一天


健康不平等:工作、居住地、教育環境以及人際關係如何影響你我的健康(BEH0284)
Well: What We Need to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Health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NEXT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山卓.格列亞
       Sandro Galea
譯者:廖偉翔、楊元傑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18日
定價:360 元
售價:28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88頁
ISBN:9789571384689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內文摘錄



  推薦序

推薦序  從更寬廣的角度理解健康
臺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 余尚儒


我們經常被問到,為什麼有些人可以活的比較久?而有些人卻很短命?甚至終日在生病與死亡之間徘徊?導致健康不平等,造成死亡的原因,究竟是醫療水準?是經濟條件?是性別?族群?還是出身階級?群體健康是公共衛生的終極關懷,也是本書所要探討,影響公眾健康的諸多原因,包括表面上的原因和被隱藏的原因。

本書作者格列亞博士(Dr. Sandro Galea )任職波士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透過簡單的文字,讓我們完整地認識群體健康的重要性。事實上,影響群體健康包含傳統的社會因素,甚至還有政治因素及經濟因素。作者以美國為例,指出追求群體的平等健康權,所遭遇的諸多挑戰。

此外,我認為,面對全球高齡化,作者提出幾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例如居住環境,不僅是空間的污染,也談到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談到人際關係的重要。作者也談到互助的網絡、老年孤獨、失能、經濟弱勢、以及污名的問題,改善健康不僅是醫療方法本身,社會性的活動也有幫助,例如對孤立老人的幫助,又稱為社會性處方箋(social prescribing)。

正因為造成群體不健康的致病原因,往往又導致個人的不健康。本書中以「 女王與貧民窟 」 為例子,說明公共衛生的基本假設,格列亞博士改寫沙特名言為「健康即他人」,我非常認同,我們要打造一個他人也可以健康的環境。

不僅如此,個人的不健康,也會導致群體受害,跨國界、跨社會的大流行,眼前的新冠病毒全球流行是最好的例子。經歷了二○二○年新冠病毒帶來的紛紛擾擾,全球已經五百八十多萬人確診,造成一百三十九萬人死亡,尤其是高齡及慢性病族群。

相信大家也發現,同一個社會,越貧窮、越高齡,越弱勢的地區,新冠病毒受害越嚴重。 這個世界未免太不公平,有錢人才有健康,沒錢人會生病,是真的嗎?的確是真的。此外,真的有可能「政治歸政治,健康歸健康」,可能嗎?當然不可能。

看看美國,反思台灣
儘管臺灣秋冬的空氣污染依舊不減,每年勞工持續鬥爭健康權,大國政治下,萊豬美牛儼然成為島內新的爭議話題。但我真心覺得,臺灣是一座幸福的寶島 。

我們居住在一個比美國更幸福的地方,我們有一個全民健保,儘管不完美,醫護痛恨,但至少它保障基本的就醫人權。其二,我國有強力的衛生行政與傳染病防治,特別自SARS之後,臺灣的疫苗接種項目,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加上臺灣資訊科技發達,島嶼與世界分離的先天優勢,讓我們成功防疫,沒發生封城。今天還有餘裕可以對其他議題好好爭吵,還有機會練習用愛治癒仇恨 。

理性的西方社會,過去以來一直強調有同理心(empathy),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但同理心太含蓄,作者呼籲面對健康不平等,發揮慈悲心(compassion)更值得讚許,唯有慈悲心才能驅動道德價值的行動。
實際上,本人在偏鄉從事醫療工作,四年的觀察,臺灣不缺乏善心義舉,發揮同情心早就和呼吸一樣自然而然。但是,臺灣社會大眾,往往見樹不見林,對個人充滿同情關懷,卻漠視大環境的健康不友善,總覺得壞事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維護健康和社會條件存在著某種關係,也就是健康的社會性決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 of health)。面對健康不平等、公共衛生與環境的問題,臺灣人更需要更寬廣的視角,對科學知識更尊重,形成共識與對話。本書帶給我們許多政治經濟社會的觀點,增長我們的視野。例如,在一個民主的社會,公民如何運用其權利,營造有利於群體健康的環境。行使「 積極權利 」也就是透過公共政策和公共投資的集體承諾。

社會學常說,個人即政治(person is political),個人的健康問題,必須看見背後的結構性因素。個人的不健康,來自社會性致病因素。社會追求群體的健康,人民須培養足夠的素養,練習看見結構因素。因此我認為,建立追求群體健康的民主素養,是臺灣社會進入民主化以來,最需要再努力的地方。

我和本書譯者廖偉翔醫師,恰好都是公醫時代的成員。公醫時代是一群有理想的夥伴,希望台灣建立一個具有公共性的健康照護體系。公醫時代的關懷,與公共衛生的原初,基本上是一樣的目標,隨著時代演進,人口結構高齡化,勞權日益受重視,許多成員投身公共衛生之外,也進入職業醫學與在宅醫療等領域。我想,醫療的民主化,公共衛生的民主化,應該是我們更加努力追求的目標,本書也給了相當大的啟發。

最後,非常感謝時報出版,願意出版格列亞博士大作,推薦所有關心公眾健康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