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鴻鴻序
聞天祥序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作 者 作 品

銀簪子:終究,我得回頭看見自己
大毛&Coffee

蕭菊貞作品集

【類別最新出版】
移山倒海樊梨花
大毛&Coffee
銀簪子+電影 DVD 合訂本
銀簪子:終究,我得回頭看見自己


特價書(不再折扣)

銀簪子+電影 DVD 合訂本(BQ001A)

類別: 作家系列(本國)>蕭菊貞作品集
叢書系列:蕭菊貞作品集
作者:蕭菊貞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09月05日
定價:850 元
售價:550 元(約65折)
開本:平裝
ISBN:9571334782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鴻鴻序聞天祥序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聞天祥序

我們的父親母親

◎ 聞天祥

半年前我已經為蕭菊貞這本書寫過一篇序了。沒想到半年後,書的內容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不再只是一本紀錄片拍攝教戰手冊或導演甘苦談,而更接近創作的本質,字裡行間盡是菊貞的本色,而非電影的附屬品。

於是乎,原先寫的序也勢必改變(有興趣看看第一個版本的朋友請自行參閱2001年3月號的世界電影雜誌),我決定抽掉所有討論台灣紀錄片現況或蕭菊貞影像風格的文字,重新來過。

簡單地講,紀錄片「銀簪子」是導演以女兒的角度來看父親與父親那個族群的故事。菊貞的父親當年到南方考大學,沒想到國共戰爭誤了應考時機,兄長要他跟著軍隊回湖南老家,沒想到一跟卻撤到台灣來,之後在此結婚生子,落地生根。宿命般的巧合在歷史的荒謬劇中,不斷上演,我則欣賞菊貞不僅拍他的父親,也輻射出去捕捉父親的朋友、以及屏東榮家老兵的面貌。我原本擔心電影會因此「岔題」,後來才發現她運籌帷幄得十分妥貼,因為這些老兵對戰爭、對家鄉、對生命的感懷,像是蕭爸爸某部份的延伸,也使得「銀簪子」不僅是家庭相簿式的紀錄片,更是一個女兒試圖理解父親所象徵的那一個世代及族群的有情之作,面向放大,層次也跟著分明。

有趣的是,縈繞全片的銀簪子,是祖母唯一留下來的東西,開放探親後,老家的伯伯們將它交給蕭爸爸作為紀念,沒想到他卻認為女兒長大必須嫁人,所以又把簪子還給老家的兄長,由子嗣傳遞下去。從片中我感受到菊貞對於祖母的遺物必須由長孫而非孫女傳承的疑惑與輕微的抗議。諷刺的是,接收銀簪子的堂兄卻沒保管好。電影最後沒拍到簪子,但簪子的意義卻由菊貞的電影,給細細完成了。我相信蕭爸爸沒把銀簪子留在身邊,難免有遺憾;但這部「銀簪子」,會是更大的安慰。

老實說,我還是不太理解菊貞為什麼要找我寫一篇文章放在她╱《銀簪子》的書裡。我第一次看片後的詭異態度,應該不至於讓她發覺「銀簪子」是她至今所有作品中,我的最愛。後來她提到一個有趣的計畫,我們為什麼不能來「寫」自己的父親呢?就如同她認為最應該看「銀簪子」的,不見得是大家以為的老兵、榮民,而是我們這一輩,不瞭解他們為什麼會這樣的年輕人。

老實說,我對爸爸的印象很模糊,因為他去世得早,甚至連我穿上小學制服的樣子都來不及看到。記憶裡,覺得他有點嚴肅,只有老友到訪,操著家鄉話,盡講一些我聽不懂的腔調,方才顯露平日少見的激動情緒。但是有段時間,我必須每天早上去醫院報到,聽起來像通俗劇的煽情情節,但是爸爸在牽著我去醫院的這段路上,卻是溫柔無比的。暖暖的掌心,有時還留有一些他作畫時沾染的油彩,當他發現,拿出手巾要擦拭時,總是改變主意先擦擦我流汗的額頭,才去擦自己的手心。其實我一點都不介意爸手上有顏料,因為如果我能趁機把他的手握緊一點,也在手上印一些痕跡的話,就可以向幼稚園的小朋友吹噓「我爸爸是畫家」了--雖然這跟事實有些出入,他曾經鬻畫為生,但沒有任何名氣,也為時不久,頂多只是一個不得志的畫匠罷了。

但我很清楚地知道媽絕不這麼想,否則從小逆來順受的媽媽,不會在那個保守的年代,義無反顧嫁給家徒四壁的老爸。我的父親母親和菊貞家庭類似的,也是本省與外省的結合。不同的是,蕭爸爸當年被誣陷為匪幹,差點被綑綁起來丟到大海餵魚;我爸爸則不幸被關進監獄,從民國四十五年開始,整整六年。可惜我對爸爸印象稀微,原因是我還沒上小學,他就去世了,坐牢的事還是我上國中以後,媽才肯告訴我的。我也終於懂了為什麼大阿姨順順利利憑媒妁之言嫁給在鐵路局上班的外省姨丈是家族喜事,媽媽自由戀愛嫁給我爸爸卻被視為大逆不道。外公外婆是有充分理由反對女兒嫁給一個窮政治犯的,但也讓我更敬佩我媽的執著與勇氣。

一直到高二那年暑假,媽媽也因病去世後,我才翻出她一直藏在爸爸舊公事包裡的東西:判決文、出獄證明、幾張照片、第一封情書,和一本沒有封面的詩集--全是爸爸用鋼筆寫的。我才多瞭解一點父親,和母親的無怨無悔。也猜測掛在舊家牆上那幅貝殼畫,應該是爸爸當年在綠島「受訓」的成果!

所以,菊貞的「銀簪子」自然是讓我有多一點感動和羨慕的(羨慕她為爸爸拍了這部電影)。而我則做了一個無足輕重的決定:把藏在公事包裡,媽媽穿著旗袍、梳個包包頭、挽著西裝筆挺的爸爸拍的黑白結婚照,仔細裱起來,取代了原本兩張分開擺的個人遺照,放在床頭。我猜想那是他們最美麗、最快樂的時候。

菊貞大概很難想像她的作品對我造成的影響,我把它寫在第一篇序裡,沒想到對我來講不太容易寫就的文字(我不太習慣在文章直接坦露太隱私的部分,或許這也是我悠遊在評論裡的原因)又讓她突發奇想給了我第二個考驗,一如菊貞在本書後記寫道,在「銀簪子」上片前的記者會,我和鴻鴻一干人被她有點像「打鴨子上架」地趕上台,以外省第二代的身份談自己的父親。這讓習慣在黑暗的電影院中放肆感動、燈亮後就理性寫影評的我,十分尷尬。我笨拙地跟一群恐怕一點興趣也沒有的記者講前面所寫的這些事情,然後聽著其他人相繼談著類似的經驗:我們是如何從不瞭解父親那個世代的思維到逐步懂得他們的情感,而完全不管台下的媒體作何想了。

沒想到幾個禮拜後,在母親這邊家族的一個葬禮上,許久未見面的小阿姨提到她在報端看到我說爸媽的事情,我不曉得是哪位有耐心又沒遲到的記者聽完我這個被排在第一個發言的人所講的故事,而這三兩行的報導又讓阿姨給看到,拜「銀簪子」所賜,她不必再絞盡腦汁想什麼時候才該告訴我父親曾經是個政治犯、含辛茹苦的母親原來如此浪漫大膽的家族秘辛,而我也不必回答她這些我早已經知道了!

也許「銀簪子」對我最大的影響不是來自紀錄片或電影美學的啟發,而是鼓勵我面對或者能夠說出我的父親母親。光是衝著這點,為菊貞至情至性的新書「重寫」一篇序,也是應該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