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自序

靜思文化

【類別最新出版】
證悟的曙光
見證台灣生命力
天涯行醫─慈濟人醫手札
大愛相髓
清水之愛:見證骨髓移植發展史


證悟的曙光(BQ0917)

類別: 靜思文化系列>靜思文化
叢書系列:靜思文化
作者:劉濟雨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03月08日
定價:260 元
售價:205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20頁
ISBN:9789571351711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



  自序


自序

《證悟的曙光》是末學所寫的第五本書,跟之前的幾本一樣,都是在安靜的清晨時刻完成。清晨時刻空氣清新、頭腦清晰、情境清淨,是靜思、閱讀、做筆記、寫文章的最佳時刻,把它睡掉實在可惜。

平常工作忙碌的人,甚或身心疲憊的人,可以試試利用每天清晨獨處時的寧靜,來做沉澱心靈、調整思惟的工作,會有意想不到的靈感與覺知,對當天的工作精神與治事心念也會有澄明之實效。如果能養成早上四五時起床的習慣,以一天工作八小時來講,到晚間九點我們已經比別人多用了一天的時間,這樣一天做兩天用,就是時間變鑽石。反之,時間蹉跎浪費,則時間變砂石。其實,能有效利用時間,讓身體的使用權充分發揮,姑不論生命能否增加長度,至少已經延長了寬度與深度,這也是一種「延壽」。而且,生活如忙得有意義,即使還不能了生脫死,至少不會醉生夢死。

《證悟的曙光》前後花了半年的時間完成。在前一本《心靈寄語》出版之後,近年來慈濟志業推動的腳步更明顯加快,會務重擔也與日俱增,在此情況下,生活自然是加速忙碌。為有效將工作及時處理,不讓它積壓而成為工作壓力,我們只得學習用智慧去安排時間,「以快制快」是最好的對治方式,而且還要快工出細活。加快速度,才能創造出更多的時間,所以,「以速度換取時間」也是一種妙用時間的生活智慧。然而,也不是漫無目標地加快腳步,該慢時則要慢下來,因為有時是事緩則圓。快與慢或動與靜也須搭配得宜,此有如車子一般,只是起步快、衝力足還不夠,必須也能煞得住、停得快,這樣才算是一輛好車子。

其實,工作愈是忙碌,心靈沉澱愈是相對重要,否則極易在忙碌中失去方向。此猶如車子速度愈快,方向盤愈是要穩穩掌握,否則會是危機重重,造成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讓生活有意義地忙碌也是妙法,一個真正忙碌的人沒有時間去批評別人,也沒有時間去看別人的缺點,更沒有時間胡思亂想,也沒有時間煩惱,因為他還有比這些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所以才說「閒人無樂趣,忙人無是非。」

人不怕身忙,只怕心煩;要心不煩,就要學習事繁心閒;要事繁心閒就要身忙心不忙;心要不忙與不盲,就要隨時讓心靈保持寧靜與安詳,這樣就是心靈找到了家,也才能讓身心安住。生活已經很忙碌、很緊張、很壓力,如果心也跟著忙亂,此猶如在水中亂舞雙手,身體反而是愈快沉淪,將這些知道的道理落實在生活中,就是生活的至理。生活想要過得悅樂,唯有不斷地努力去拔除心田的野草,並且種下好的作物。耕田之後還要播種,才不會空過因緣;心中種了善,就不易生惡。人生觀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了,一念改變一生道理在此。

為了要寫這篇序,末學好奇地首度去計算護照裡的出入境印戳,過去一年中出入境新加坡約一百一十次。看似十分忙碌,然而只要時間妥善安排,讓生活充實有意義,且能隨時藉境修心,就能做到忙而不亂、忙而不累,甚至很忙但還有很多時間,這又是一種妙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帶著感恩、歡喜與不忮不求的心去過日子,會「度年如日」,這是喜悅的人生。反之,帶著埋怨與無奈的心去過日子,即使不做事、不忙碌也都會很累,這樣就是「度日如年」,這是痛苦的人生。

曾經有人請示證嚴上人:「您分秒不空過,日子過得如此忙碌,難道都不會有倦怠的時候嗎?」上人回道:「我每天為佛教、為眾生而忙碌,這些都是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一件事情我們對它有興趣,又做得很歡喜也很感恩,也把它當作自己的使命,自然就會做得無怨無悔,這就是力量的泉源。」這是生活禪,也是覺者的境界,值得我們學習。

曾經有出版社的前輩告訴我:現代的人生活忙碌,比較沒耐性去看太長的文章,所以短篇或散文之類的文章比較容易獲青睞,同時站在商業利益的考量也比較好行銷。然而,末學覺得雖然以看書的方式打發無聊也是好事一樁,但看書的主要目的應不只是用來打發時間,既然花了時間看書,就不要只是獲得知識而已,而是要從中體悟,進而提升心智與啟發正念。所以,《證悟的曙光》大部分文章皆超過兩千字,只想要打發時間的人可能會沒耐性看下去。

與之前幾本不一樣的是,在《證悟的曙光》這本書裡,末學將過去幾年來隨機參話頭的心得寫成偈子,放在每一篇文章的結尾處,與大家一同分享。這些偈子未曾對外發表過,也大部分都是在清晨時刻靜思或靜坐而體悟。然末學自感才疏學淺、學有未逮,如有詞不達意或引經據典有尚待改進之處,仍祈先進前輩們不吝賜教,末學當以感恩心歡喜接受,也期許與讀者們共同學習成長,一齊成就道業。

末學 濟雨 2009年12月 寫於新加坡慈濟靜思堂

 
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