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蘇貞昌序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作 者 作 品

台灣先住民腳印:十族文化傳奇
情歸故鄉:台灣地名探索(1)總篇
台北市地名探索:情歸故鄉2
基隆市地名探索:情歸故鄉 4
宜蘭縣地名探索:情歸故鄉 5

生活台灣

【類別最新出版】
台北老街【30周年暢銷紀念新版】
台北老街
台灣紀事(上/下):台灣歷史上的今天
宜蘭縣地名探索:情歸故鄉 5
基隆市地名探索:情歸故鄉 4


台北縣地名探索(CE0068)──情歸故鄉 3
Taiwan Place Name StoriesⅢ:Taipei County

類別: 歷史‧傳記>生活台灣
叢書系列:生活台灣
作者:洪英聖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3年09月01日
定價:390 元
售價:308 元(約79折)
開本:菊12開/平裝/264頁
ISBN:9571339679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蘇貞昌序書摘 1書摘 2書摘 3



  書摘 1

【淡 水】十七世紀西班牙 TAMCHUI 省

【地名歌】

福爾摩沙人人愛,一六二四荷蘭來,
西班牙人慢兩拍,一六二六佔北台。

聖多明哥淡水城,西北臺灣第一門,
行政劃分三行省,西班牙舞吉他聲。

安平荷蘭忙貿易,西班牙人要偷襲,
戰艦開航颱風起,西人征荷終失利。

荷蘭建城又備戰,一六四二決反擊,
七艘戰艦往北去,六百戰士展奇襲,
西班牙人無援軍,孤立作戰豎白旗,
西荷之役成定局,部落稅收VOC。

1. VOC就是十七世紀「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的標誌,凡公司出資購置的船隻、大砲砲管、帳冊、訂單、書籍,甚至聖經上,都有VOC標記,表示這些物件的財產,都屬於「公司」所有。 2. 張耀錡,《臺灣平埔族社名研究》,(台北:天南出版社,2003.5.),頁66。

■遠東三國志:西、荷、日的恩怨情仇和Formosa 爭奪戰

●西班牙人記錄平埔族部落「Tamchui」(淡水社)

淡水,河水悠悠,「金門王」的「流浪到淡水」成名曲,更令人流連回味。
淡水的名字,總令人以為是指「淡淡的水」,才叫淡水,其實「淡水」的地名,源自西班牙文TAMCHUI,這個地名,記錄當年住在這裡的平埔部落Tamchui,清代才再次譯音為漢字「淡水社」。所以「淡水」的地名,與「淡水河」的水質鹹不鹹、或淡不淡無關,而與當地的平埔族群有關。
「淡水」的地名,也是西班牙劃分「北台三省」時,其中一省的名稱,記載為「Tamchui」。閩南河洛話譯音唸成Tam-tsui,就是「淡水」。所以這裡的「淡水」地名不是漢語,也不是西班牙語,而是平埔原住民凱達格蘭族語中的「淡水」社名稱。荷蘭人記載為Chinar 等多種不同名稱。 清康熙臺灣番社圖則寫為「淡水社」。
「淡水紅毛城」是西班牙和荷蘭人,為爭奪Formosa 主權,在北臺灣爆發爭奪戰之後,所留下來的「歷史紀念品」。
當我們漫步在淡水紅毛城時,不禁產生許多疑問:
歐洲人的「臺灣之戰」,涉及「西、荷、日」三國,相隔千里之遙的東西方不同國家,為何同時出現在臺灣?
為何在漢人的社會中,會突然出現西班牙的「Tamchui 省區」?
當年的淡水社在哪裡?為何銷聲匿跡?
西班牙在淡水建立的城堡「聖多明哥」,為何又變成荷蘭人的「紅毛城」?
這些有趣的問題,讓我們來探索這幾段歷史的謎題,讓它清晰的呈現與臺灣的長遠關係。

●淡水與「西、荷、日」的「三角關係」

十七世紀的淡水,為何成為「國際舞台」?
為揭開這個謎底,需回顧荷蘭、日本、西班牙的「遠東三國志」,就可具體瞭解「淡水」的「國際性格」。
荷蘭、日本、西班牙的「遠東三國志」概要內容如下:
「荷蘭獨立篇」︰原被西班牙帝國統治的「北荷七省」,因抗繳重稅,西班牙派兵鎮壓,反而促使「北荷七省」聯合宣佈獨立。
北荷七省組織「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VOC)向外發展,奪取西班牙在遠東的香料產地、及海外貿易區,在臺灣與西班牙也爆發衝突。
西班牙的「聖多明哥城」毀壞後,荷蘭予以重建,變成堅固的城堡,就是今天的「淡水紅毛城」。
「日本鎖國篇」︰回顧十六至十七世紀間,日本江戶幕府的「鎖國令」,禁教並屠殺二十萬名教徒,在日本貿易的西班牙船隻,被迫來臺發展,因此佔領北臺灣。
「西班牙來台篇」︰概述西班牙的興衰,探訪西班牙古城「塞維爾」的「印度案卷保管處」,接洽西班牙繪製的「臺灣古地圖」,包括當年基隆港內戰艦停泊、西班牙的移民聚落圖等,又走訪首都馬德里拍攝西班牙皇宮文物,使文獻能在圖檔引導下,呈現具體的歷史畫面。
以下,就分這三個單元來敘述「荷蘭、西班牙、日本」的國際「三角關係」。

●荷蘭獨立篇-- 北荷七省「聯省共和國」與VOC

話說一二七三年,奧地利 Hapsburg 哈布斯堡(意為「鷹之堡」)家族「魯道夫一世」,被羅馬教皇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世襲的統治區涉及今天的德、奧、捷、瑞士、法、荷、義、西,後又兼併了葡萄牙。
一五一九年,原奧地利大公「查理五世」分封在西班牙當國王,繼任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他把南美印加帝國無數黃金與白銀,拿來擴張軍隊。
一五二七年,查理五世的軍隊劫掠羅馬,綁架教皇克雷芒七世,連年戰爭,稅金不斷增加,各省繳重稅卻得不到任何地方的建設。荷、比、盧三小國十七個「自治省」之中,北荷七省尤其不滿,埋下自治省聯手反抗西班牙的種子。
一五五六年,查理五世的弟弟「斐迪南」繼承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查理五世的兒子「腓力二世」則繼承西班牙國王(一五五六-一五九八)。當時西班牙的領地包含今義大利、巴爾幹半島、荷蘭、美洲等廣大的海內外土地。
直到一八○六年法國「拿破崙一世」稱帝,實施五世紀的歐洲「神聖羅馬帝國」領導制,才被拿破崙所廢除。
腓力二世繼任西班牙國王後,看到北荷七省抗稅,於是要撤銷荷蘭的「自治」、也就是「間接統治」,打算改為「直接統治」,以防荷蘭叛變。
但他弄巧成拙,派軍鎮壓,反而迫使北荷蘭七省宣告獨立,甚至西班牙派駐荷蘭的「奧倫治」親王「威廉」也率領反抗軍,於一五六八年領導北部七個基督教省份宣布脫離西班牙獨立。一五七二年荷蘭「海上乞丐軍」佔領布里爾港口。
一五七九年,「北荷七省」相互簽訂「烏得勒支」(Treaty of Utrecht)條約,「結盟為利害一致的共同體」同步對抗西班牙大國。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派陸軍討伐這群「分裂主義者」, 但是陸軍慘敗。一五八四年威廉被刺殺,他的兒子「莫里斯」繼續率領荷蘭反抗西班牙,堅守荷蘭獨立陣營。
腓力二世在一五八八年,為懲罰背叛天主教的英國,派出「西班牙無敵艦隊」一百三十艘戰船出征,卻在北海被英軍打垮,接著遭遇颶風,幾乎全軍覆沒。西班牙的海上勢力受挫。
因此,西、荷的戰局,直到一六○九年才簽訂「十二年停戰協定」,西班牙表面上不得不停止對荷蘭的討伐,但不久,又藉機開戰,一六四八年西班牙國勢大衰,終於和荷蘭簽約,正式承認荷蘭是主權獨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