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財經座標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作 者 作 品

上杉鷹山傳奇:改革者經營學
學校沒有教的西洋史
股市之神:是川銀藏投資準則與傳奇一生

財經座標

【類別最新出版】
日本戰後經濟史
揭開GATT的面紗
財經文存續編


日本戰後經濟史(DA0015)

類別: 財經座標
叢書系列:財經座標
作者:呂理州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9年11月30日
定價:140 元
售價:11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160頁
ISBN:9571300837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書摘 3



  書摘 3

這些突然發生的大量需求就叫做「特需」(special procument)。「特需」的金額,第一、二年均為 3 億美元,第三年則增加至 5 億美元,使日本的外匯存底由1949年時的二億美元,暴增至1951年底的 9 億4200萬美元,約增加4.5倍,而實質國民總生產也於1951年時,恢復到戰前的最高水準。

拜「特需」之賜,日本各企業純益大增。據三菱經濟研究所的調查,日本主要企業(584家)的平均配息率在1950年上半年為9.7%,下半年為13.2%,1951年上半年則增加到23.4%。而東京證券道瓊平均股價也由韓戰爆發時的85.25日圓,上漲至1953年2月4日時的474.43日圓,在31個月間,漲了5.6倍。

由於股市人氣旺盛,交割的速度趕不及急速增加的成交量,因此,原本有上、下午的股市交易,不得不自1953年1月29日之後,停止下午的交易,甚至於2月9日,宣佈股市休市一天,以處理積壓過多的未交割交易。

證券公司一大早就擠滿了人潮,營業員每天得忙到凌晨三、四點才下班,由於睡眠不足,有些營業員必須一邊打點滴,一邊工作,還有些營業員必須用衛生紙塞住鼻孔,以止住不斷流出的鼻血。

在「特需」熱潮下,一些原本經營已陷入極端困境的產業,立即獲得喘息機會,甚而反敗為勝。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汽車工業。

1949年10月,GHQ雖然解除了汽車的生產量限制,但是,當時日本的卡車年產量為二萬五千輛,乘用車一千輛,巴士二千輛,總共不過二萬八千輛。市場狹窄、冗員過多,加上生產設備在二次大戰時因過度使用,已老舊不堪,因此各汽車廠商都赤字累累。

目睹汽車工業這種幾近回天乏術的困境,日本銀行(相當於台灣的中央銀行)總裁一萬田甚至批評道:

「培育日本的汽車工業根本是毫無意義之舉,現在是國際分工的時代,汽車只需向美國買就行了。」

韓戰前,為了使經營合理化,日產、五十鈴、豐田等公司相繼發布大量裁員計到,其中,豐田的裁員甚至多達一千餘人,而工會也以罷工對抗。可是韓戰爆發後,日本各汽車廠商住一年之間接到了一萬多台大型卡車的訂單,使各廠商的盈餘由赤轉黑。

日本的汽車產業便利用這個機會,積極地進行現代化、合理化投資。以豐田汽車為例,豐田於1951年至五六年間,投下60億日圓,實施「生產設備近代化五年計畫」。這項計畫的目的是將生產設備汰舊換新,第一年七億日圓的投資額中,便有六億日圓是花在採購進口機器上。

這段期間的現代化、合理化投資,使日本的汽車工業得以奠下堅實的基礎,進而迎頭猛追歐美先進國家,於日後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王國。

若說美蘇交惡是顆「救命丸」,則韓戰應該是顆「大力丸」。日本服了這二顆仙丹之後,於1955年起,開始步入高成長時代。

財閥的復活?

首先,讓我們再整理一下GHB的財閥解體措施。

(1)有83家公司被GHQ認定為控股公司。這83家公司中,有的是財閥本社(總公司),有的是單純的控股公司,有的是營業兼控股公司。前二者除了得將全部的持股交給控股公司整理委員會外,還得解散;後者則只需交出持股,營業仍可繼續。但是三菱商事與三井物產卻是例外,這二家公司因勢力雄厚,因此雖屬營業兼控股公司,仍被迫解散。

結果,83家控股公司中,只有28家破解散,剩下的55家依舊存在。當然,未被GHQ認定為控股公司的財閥系公司(無論子公司或孫公司),也仍然存在。

(2)三井、岩崎、住友、安田、中島、野村、淺野、大倉、古河等10個財閥家族的56名家族成員,被令將持股交給控股公司整理委員會,並且禁止其擔任公司的役員(董監事)。

(3)控股公司整理委員會以有償方式,接收了83家控股公司及56名財閥家族成員的持股後,透過證券處理調整協議會,賣給各該公司員工及一般大眾,以達到股權分散化。

可是由於這些股票數量過於龐大,民間無法完全消化,結果反而造成了股權的混亂,例如有些股票名義上雖是員工所有,實際上卻為該公司所有。

(4)在「過度經濟力集中排除法」下,有11家大企業被分割,即:

日本製鐵→八幡製鐵、富士製鐵、播磨耐火煉火、日鐵汽船。

三菱重工業→東日本重工業、中日本重工業、西日本重工業。

王子製紙→苫小牧製紙、十條製紙、本州製紙。

大日本麥酒(啤酒)→日本麥酒、朝日麥酒。

帝國織維→帝國製麻、中央纖維、東邦嫘縈。

東洋製罐→東洋製罐、北海道製罐。

大建產業→吳羽紡績、丸紅、尼崎製釘所。

三菱礦業→三菱礦業、太平礦業。

三井礦山→三井礦山、神岡礦業。

井華礦業→井華礦業、別子礦業。

北海道酪農協同組合→雪印乳業、北海道奶油。

以上4種措施實行後,財閥家族對企業的影響力(無論所有權或經營權)已完全被排除,而財閥企業群也被拆散成個個獨立的企業,大企業甚至被分割成數個企業。1951年7月10日,日本政府宣布財閥解體完成,並解散控股公司整理委員會。

可是,自1952年起,這些被拆散的舊財閥企業,卻以互相持股的方式,重新結合在一起,而形成了企業集團(後面將有一章專門介紹企業集團,請參考)。

在形成企業集團的過程中,舊財閥系銀行扮演了主導性的角色。原來當初在實施財閥解體政策時,CHQ因為怕影響日本的金融秩序,而唯獨沒對銀行開刀,結果銀行不但沒被認定為控股公司,也沒被分割。加上戰後各企業普遍缺乏資金,必須看銀行臉色,因此很自然地,銀行便成了舊財閥企業中的龍頭。

在股權分散政策下,如前所述,財閥家族及控股公司的持股被迫釋出,可是這些股票經過一陣予混亂後,大部分最後卻又落入舊財閥企業的手中,而形成互相持股的現象。

互相持股的最大目的在於防止股權落入外人手中。例如A企業與B企業同屬舊財閥企業,由於過去是「一家人」,值得信賴,三家企業就會商量好,彼此持有對方的股票。尤其在經歷陽和不動產事件後,這種現象更為明顯。

陽和不動產是一家繼承過去三菱本社所持有的不動產的公司。1952年,讓公司的股票被某股市做手大量收購,結果逼得三菱系的11家公司聯合起來,用高價把這些股票買回。經過這次「教訓」以後,舊財閥企業便更積極地互相持股。

除了互相持股之外,還有幾個現象足以看出這些「骨肉分離」的舊財閥企業,如何迫切地想再一次大團圓。

第一個現象是社長會的結成。所謂社長會就是出集團內各企業社長結成的會,通常每個月開一次會。戰前的財閥組織中,財閥本社是最高權力機構,戰後的企業集團,則由社長會扮演集團內意見溝通的角色(雖稱不上是最高權力機構)。

原先在1949、50年左右,各財閥系企業之間就偶爾會召開聯絡會或懇親會,以聯絡感情、溝通意見,不過當時卻是偷偷摸摸地開。直到1952年4月,美日講和條約生效,美國結束對日占領之後,社長會才敢公然地召開。

第二個現象是財閥商號與財閥商標的「復活」。1950年1月,日本政府在GHQ指示下,下令禁止使用三井、三菱、住友的商號(公司名)與商標。這條命令,經幾家財閥系企業力爭的結果,其正式實施日期被延到1952年6月30日以後。而1952年4月,美日講和條約生效後,這條命令尚未實施就被廢止了。

然而,GHQ決心禁止財閥商號與財閥商標的方針,早在1948年8月便已透露,因此當時很多財閥系企業以為「劫數難逃」,不待命令正式實施,便主動地更換公司名。只有三井的八家公司、三菱的七家公司反住友的三家公司始終維持原名。

結果,美國結束對日占領後,已經改了各的財閥系企業,又紛紛回復財閥商號。主要的商號復活企業如下。(括弧內為舊名)

【三井系】

三井物產(日本倉庫建物)、三井信託銀行(東京信託銀行)、三井建設(三建工業)、三井金屬礦業(神岡礦業)、三井銀行(帝國銀行)

【三菱系】

新三菱重工業(中日本重工業)、三菱化成工業(日本化成工業)、三菱商事(光和實業)、三菱螺縈(新光螺縈)、三菱銀行(千代田銀行)

【住友系】

佳友金屬工業(新扶桑金屬工業)、住友金屬礦山(別子礦業)、住友信託銀行(富士信託銀行)、住友化學工業(日新化學工業)、住友銀行(大阪銀行)

第三個現象是三菱商事與三井物產的「復活」。前面我們曾提到在財閥解體時,三菱商事與三井物產因勢力雄厚,因此雖非單純的控股公司,仍被迫解散。

解散前,三井物產的資本額為1億日圓,員工7050人,三菱商事的資本額為7500萬日圓,員工4130人。解散時,GHQ曾規定這二家企業的員工若欲重設公司,而新公司的資本額若達二十萬日圓、員工達一百人,便必須事先得到GHQ許可。

為了怕GHQ刁難,三井物產與三菱商事的員工就在資本額二十萬日圓以內及員工一百人以內的條件,設立了很多小型商社(三井系220家、三菱系139家)。

可是後來美日講和條約簽訂(1951年9月)、生效(1952年4月),美國結束對日占領,這些小型商社便開始逐漸合併、統一。三菱商事於1954年7月完成統一,三井物產則於1959年2月完成統一。

企業集團與財閥在本質上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企業集團內的各企業有很強的獨立性,而財閥的各企業則完全聽命於財閥本社及財閥家族。因此,我們無法斷言企業集團的形成便是財閥的復活,或許應該說企業集團是財閥在排除其封建性本質之後的再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