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商戰叢書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作 者 作 品

後資本主義社會

譯 者 作 品

俄羅斯2010
黑道入侵
性的安全守則
床上防身術:怎樣說服他用保險套

商戰叢書

【類別最新出版】
無限的繁榮:NEC董事長談經營策略
1:1行銷
大陸新企業家之崛起
品牌保姆手冊:13個名牌推廣範本
人本至尊:活性經營藍圖


管理未來(DB0027)
Managing for the Future

類別: 商戰叢書
叢書系列:商戰叢書
作者:彼得.杜拉克
       Peter F. Drucker
譯者:王嘉源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3年11月15日
定價:220 元
售價:17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57頁
ISBN:9571308625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



  書摘 2

問:什麼樣的新經濟現實促使我們的經濟思想過時呢?

答:今日的經濟生活擁有一種新的外貌,推翻所有舊的分析範疇。

有史以來第一次,原料經濟已和工業經濟分道揚鑣,至少對於非共產主義世界來說,原料經濟已屈居邊際性角色。

近十年來,原料經濟一直深陷蕭條中,可是工業經濟卻蒸蒸日上。過去所有的商業循環中,每當糧食及原料市場不景氣時,十八個月內即會帶來一場工業經濟危機。但這十年來並未出現這種情形。

我想有幾個理由可解釋。由於在開發中世界的農業生產大幅擴張,造成全球性農產品生產過剩,例如美國在1984年至1987年間農業生產過剩,造成若干地區的農業收入滑落三分之二,但由於農業人口如今只佔很小比例,因此對於經濟整體支出能力的影響微乎其微。

同等重要地,製造品如今包含的原料成份比以往少。例如在1920年代的主要產品汽車,所使用原料及能源成本佔60%,而我們這個時代的主要產品微晶片,則使用不到2%的原料及能源。日本在1965年至1985年之間,增加兩倍半的工業生產,但是卻幾乎一點也沒有增加原料及能源的消耗量。

製造業也和勞動分道揚鑣。1988年生產同樣產量的財貨,只需運用1973年時,藍領工人工時的五分之二即可。

過去投資總是跟隨著貿易的腳步走,如今,投資者在全球任何地方設置生產設施,而不是在國內生產後再外銷。他們現在可以輕易在海外生產,然後回銷國內。只要那裡有研究人才,他們就到那裡作研究;那裡有設計人才,他們就到那裡作設計。例如龐帝亞克(Pontiac Le Mans)汽車是在德國設計,韓國製造,採用的則是日本零組件;本田汽車公司(Honda)則在美國生產,然後回銷日本。

財貨與勞務的「實質」經濟已經和貨幣經濟分道揚鑣。每天在倫敦銀行市場間流轉的歐洲美元、歐洲日圓及歐洲馬克數量,是全球貿易所需資金的十五倍之多。就生產而言,跨國經濟的金融交易中,有90%不具「經濟功能」,可是每一家垮國公司有一大半活動,必須涉及管理先天不穩定的外匯問題。跨國貨幣經濟不再如馬克思曾經說過的是「現實的帳幕」(vile of reality),而是財貨與勞務附屬的現實。

互補性(Complementary)及競爭性(Competitive)貿易,已被敵對性(adversarial)貿易所取代。在亞當.史密斯所處的十九世紀,貿易是互補性的:英國出售羊毛給葡萄牙,以換取本國無法生產的葡萄酒;葡萄牙出售葡萄酒,以換取本國無法生產的羊毛。十九世紀中葉,貿易成為競爭性的:德國和美國為了向對方及世界其他地區銷售化學藥品而相互競爭。

互補性貿易尋求夥伴,競爭性貿易尋求顧客,敵對性貿易的目的則是企圖支配整個產業。當競爭性貿易正在打一場戰爭的時候,敵對性貿易則尋求摧毀敵人的軍隊及作戰能力,以贏得戰爭。

保護主義不是解決敵對性貿易的答案。就我所能看出的,只有互惠(reciprocity)──每一個國家對其他國家的市場享有同樣的開放待遇,這是唯一可望避免淪入保護主義的貿易關係。我預測,在歐洲經濟共同體、日本──遠東、北美等區域性單位中,互惠會運作得最有效,如此一來,規模較小的經濟將可擁有一個夠大的市場,創造足夠的生產及銷售,維持生存。

問:讓我們談談經濟理論吧。你為什麼認為如今很難將經濟運作予以概念化呢?

答:六十年來,西方經濟政策的主流是基於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觀念。如今,他的假設概念已經過時了。

凱因斯在1940年代末生命步入尾聲前,無法目睹全球性經濟的風貌,此一風貌會破壞他的理論基礎。事實上,在他逝世前,凱因斯承認他的經濟理論已行不通,但是為時已晚,這時侯凱因斯學派已取得充份主導地位了。

在凱因斯學派的影響下,經濟理論仍然假定主權國家是經濟生活的主宰單位,從而也是制定及執行經濟政策的唯一有效單位。

事實上,如今存在著四種經濟體系,每一種經濟體系如同數學家所稱的,是一個「部份因變數」;互相依賴但是不受彼此控制。首先是國家經濟;然而,經濟動力逐漸轉移至區域,如北美、EEC、及以日本篇中心結合的遠東地區;此外還有一個幾乎自主的貨幣、信用及投資流量的世界經濟;最後則是跨國企業經濟,這些跨國企業視全球為一個市場。

隨著1970年代中期,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崛起及尼克森總統改採浮動美元制度,世界經濟即自國際性轉型為跨國性。跨國經濟主要是出貨幣流量,而非財貨與勞務的動力塑造而成,對於全球性資本市場上發生的事件,主權民族國家只能加以反應,而無法帶動或控制。反之,管理已成為具有決定性力量的生產要素,而且一家在世界市場中運作的跨國企業的管理目標是,尋求最大「市場佔有率」,而不是老式公司傳統上追求的短期「最大利潤」。

問:這麼說來,唯有在一個力量──國家經濟──是一個主權實體,對於其內部情勢具有若干控制力,並且能夠估計其政策在國際經濟中的效果時,凱因斯的理論才站得住腳。如今,這項前提已消失了。

答:只要民族國家存在若干現實性,凱因斯所謂的「完美氣體」(perfect gas)經濟理論似乎是有作用。凱因斯認為,假如一國政府能夠透過貨幣、信用及利率,控制總體環境的溫度及壓力,個人及廠商──個體經濟──就會如預期般作出反應。

但是這個關於一個經濟如何運作的理論,對過去十五年來所發生的主要經濟事件,不具有任何解釋力。

1970年代中期,卡特總統為提升出口及創造就業機會,壓低美元兌日圓價位,自一比二五○貶值至一比一八○。結果出口暢旺,但是失業率則持續上升,如此一來應該會引發通貨緊縮,結果卻相反,通貨膨脹率竄升達14%。

雷根總統上台後,為抑制通貨膨脹而調高利率。他是成功了,可是又促使美元升值到一比二五○日圓的價位,因而傷害美國的出口,並且為日本產品在美國開闢一個前所未見的大市場。依據所有盛行的理論,這麼一來應該引發更多失業,結果又相反,雷根時代失業率下降至數十年來的最低水準,到1989年,若干領域甚至出現嚴重勞力短缺情形。

雷根在1985年秋天試圖「稍微」調整美元價位,出乎意料地,美元如自由落體般重挫至一比一二五日圓。結果,又不像一般盛行的理論所預測,發生大規模「瘋狂拋售美元」現象,日本、台灣、西德及加拿大等主要美元持有國,原先就將手上大量美元準備以美國債務方式存放,如今它們實際上卻增加對美國放款。

理論上更加不通的是,原料的價格,從丹麥奶油到阿拉伯石油──日本以美元支付──等均重挫,進一步促使全世界的商品價格滑落。

此外,美元貶值應該會提高日本產品在美國的銷售價格,結果不然,因為日本廠商做了一件前所未見的事:為維持產品在美國市場的佔有率,自行削減50%的利潤,而為彌補這種在外國市場削減的利潤,卻大幅提高日本國內產品的價格。這種作法並未引發蕭條,日本反而經歷了該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消費狂潮。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應該是,日本嬰兒潮已長大,他們效法西方消費者的行為,因而粉碎提高價格會抑制支出、提高儲蓄的預期。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理論不管用的情形呢?首先,一般盛行的理論認為,主權國家的總體經濟具有控制個體經濟──許許多多個人及廠商的決定──的能力,實際上如今個體經濟卻破壞了這個總體經濟,僕人反而控制主人。

比方說,凱因斯認為「貨幣流動速度」──個人支出金錢的速度──是一種社會習慣,長期上維持不變。然而,每當這個假設面臨考驗時,總是站不住腳。

的確,個人,而非政府,控制金錢支出速率的能力,可以解釋為何卡特總統的政策會一敗塗地。消費者並未遵照教科書指示的,增加支出,從而製造工作機會;他們反而把錢儲存起來。到了雷根時代,美國消費者作了一種大轉變,開始增加他們的支出,這足以解釋為何雷根的政策能夠擴張經濟,即使當時存在大量貿易赤字問題。

同樣地,日本廠商粉碎美國平衡貿易的企圖,因為他們尋求的是「最大市場」,而不是「短期最大利潤」,因而使得依據時下經濟理論,對於他們會如何做的「理性」預期為之破滅。經濟理性在世界經濟中的意義,和在國家經濟中有所不同。如同日本人所了解的,世界市場上的「銷售」,追求的是長期投資的報酬:重要的是一項投資累積一生的總報酬,而各時期的報酬依靠的是壟斷市場佔有率。

當然,當代的經濟理論容納不下技術及創新。然而,企業精神、發明及創新,可以在一段很短的時間內促使經濟面貌大為改觀。

結果是個人及廠商,尤其是跨國廠商,破壞不再擁有主權的民族國家嘗試推動經濟政策。當代新的現實已經使凱因斯人仰馬翻了。

凱因斯是更上最後一位經濟思想合成大師。假如我們不能從事一項新的合成工作,提出一套關於「四種經濟」交互運作,以創造經濟現實模式的話,經濟理論可能已經窮途末路。沒有經濟理論,就不會有經濟政策,也就沒有供政府採取行動,以管理商業循環及經濟條件的基礎。

未來任何有效運作的經濟理論,必須將貨幣、信用及利率構成的總體經濟,與關於廠商及個人如何支出的個體經濟決定予以整合。這種理論也必須將企業精神及創新的動力納入。

我們大可以總結說,新的現實意味著,我們不再能夠控制衰退與景氣循環、失業、儲蓄與支出率等經濟「天氣」,只能控制經濟「氣候」,比如避免保護主義,或教育勞動人口如何在一個知識社會中運作。簡而言之,如今需要的是防範未然的處方,而不是針對短期盲目需要的矯正。(一九八九年

 
書摘 1書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