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作 者 作 品

愛情辭典

李性蓁作品集

【類別最新出版】
流行時尚AtoZ
印度漂流記
愛情辭典


流行時尚AtoZ(F02003)

類別: 作家系列(本國)>李性蓁作品集
叢書系列:李性蓁作品集
作者:李性蓁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3年12月11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
ISBN:9789571340340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2

Goth 末世黑暗美學

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發生校園喋血案之後,很多人從報導中第一次聽到「歌德」(Goth)這種流行風潮 穿著黑風衣、臉上塗滿白粉、塗上黑色唇膏和指甲油的憤世少年,顯然和印象中寫「少年維特之煩惱」的歌德與16世紀尖聳高塔的歌德式建築完全不同。

類似歌德流行風潮的黑暗美學,其實一直都沒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絕跡過,早從60年代開始,在英國與德國就出現了穿厚工作靴與粗重夾克的粗活勞工裝,剃光頭髮的光頭黨(Skinheads),他們在手臂刺青上裸女、槍械與蛇蠍,出沒在足球等運動賽場,不久又和右派政治掛鉤,成為白人的種族歧視主義者的象徵印記,並且迅速學習德國納粹狂熱者的制服打扮。

和傳統視優雅、精緻為美的觀念不同,黑暗派美學流行以讓別人害怕、恐懼為目的,所有擺明挑釁的不合時宜衣服,都是為了故意要觸怒他人、引人注目。通常會選擇這類服裝的人多為社會資源較弱的階層,不是沒有人在乎,就是被眾人刻意忽略或視為異類,所以對他們來說,藉由目光得到存在感的證明,總比被人忽略好,而眾人畏懼的眼光,更讓黑暗美學的崇拜者有種地位提升的錯覺。

*哥德式的恐怖

到底現代歌德風格是什麼呢?雖然看似不相干,不過它和中世紀哥德式的恐怖與維多利亞時期的歌德復興也脫不了關係。剛開始是在70年代末期英國的某種類似工業噪音的實驗音樂,被New Musical Express and Sounds雜誌形容為「gothic pixie」,從此包括像 Joy Division、 慈悲修女(the Sisters of Mercy)和包浩斯(Bauhaus) 等低調樂派的抑鬱唱腔蘊含的冰冷頹廢氣氛,就引領一群蓄著長髮的黑暗信徒在詭魊低沉音符裡懷想中古世紀黑闇故事。

因為被校園行兇少年喜愛而飽受媒體苛責的歌手馬力連曼森(Marilyn Manson),也被歸類於歌德音樂。他不男不女有如死屍的裝扮,歌頌撒旦魔性,嘶吼黏塌的曲派與反宗教反社會的歌詞,雖然引領不少次文化階級的跟隨風潮,卻也觸怒了更多的團體。在網路上,就有不少標榜「馬力連曼森該死」的網站。

從高壓社會發展出來的歌德式裝扮,包括黑色指甲油與脣膏、黑風衣、慘白皮膚、黑色長髮等,成為固定的文化標籤,讓疏離的邊緣人找到依歸。

紐約的華裔服裝設計師安娜蘇(Ann Sui)認為音樂、文學反映了現實社會,她在世紀末春夏的靈感就是來自於歌德音樂80年代早期的影響,並且和維多利亞式的歌德做微妙混融。她以布料的光澤質感複製一個華麗世界,大量的絲絨、蕾絲、魚網布緊緊包裹模特兒曼妙身軀,宛如混合新娘的聖潔與女巫的邪惡。

*自戀的華麗異端Glam-Rock

另一種時常被拿來與歌德美學相提並論的就是Glam-Rock,領導人是至今仍保持豐沛創作力的樂壇老將大衛寶依(David Bowie),他的音樂在70年代成為通俗音樂代表,特異的舞臺穿著及化粧也蔚為流行。後來英國的喬治男孩不男不女的雙性打扮也被歸類於此,最明顯的是一種自我陶醉的水仙花心態,與看似明朗卻暗藏詭魅的炫麗色彩。

和傳統對於花邊蕾絲所持有「柔弱與女性化」的定義不同,設計怪傑Alexander McQueen以暴力式的荷葉邊點綴淒美恐怖的冰雪風暴憂暗森林秀場,而Gucci明亮色彩夏裝隱含西區考克恐怖電影在風暴前的不安,Gianni Versace假面舞會風味的豔麗更是引起Glam-Rock風的再度盛行。

擅長截歐美之長以補短的日本人,也仔細地改裝Glam-Rock,變成適合東京氣氛的「視覺系搖滾」,像是Xjapan、月之海(Luna Sea)、彩虹(L`Arc-En-Ciel)、Glay、Shazna、黑夢(La`Mule)、Izam、T.M.R等,都在舞台與音樂錄影帶中大量借用了Glam-Rock的性別混淆與迷亂華麗。

*暴力的荒涼誘惑

自從「毀滅戰士」(Doom)的電腦遊戲模式出現後,無止境的殺戮就入侵了人類的現實生活。像「殺無赦」(Myth)這種以中古歐洲時代為背景的即時戰爭遊戲,畫面戰場上到處佈滿著死亡部隊的斷肢殘骸;而格鬥遊戲「真人快打 」(Mortal Kombat)中的殺伐聲四起與鮮血四濺,更使虛擬的煉獄尋常起來。

Diesel曾推出以兇殺案和教顧客如何減肥穿上牛仔褲的方法的目錄,以血淋淋的抽脂手術過程暗示「No Pain No Gain」, 也曾有季整體概念表現在服裝秀裡在沙漠慌亂行走的人群,月光、十字架荒佈在沙丘間,茫然失魄的模特兒宛如妖魅現身,全身雙手被綑綁拖曳蹣跚行走的女人,連嘴也被繩索封閉了,象徵脆弱生命與環境的無法對話。整場服裝秀就像再現了電玩中的曠蠻分鏡。

Helmut Lang也有幾季服裝秀上展示臉色蒼白兩眼無神,宛若太空忍者的打手,無論是護腕護肩配備齊全,隨時都可以接受街頭敵人的單挑挑戰。

日本著名時尚雜誌季刊《Zyappu》,每期都選擇一位當紅藝人在服裝攝影中演死人,包括松雪泰子、筱原涼子和小泉今日子等女優,都扮演過各種死法的屍體。倫敦前衛雜誌The face與i-D也頗偏愛此道,動不動就讓模特兒穿上華服躺在路邊攤著一地的蕃茄醬裝死。

這些絕望的黑暗美學是不是挑動你心中某處幽冥的共鳴,還是根本就引起你難言的厭惡呢?在新世紀來臨前,我們只是凝望東方的幻靈,不知道即將升起的是壯麗的太陽,或者,只是另一輪殘月。

*Kosu-Pu-Re(costume-play)一場盛大的街頭宴會

說到街頭流行,大家腦袋裡面想的制式必然是一張一張照片裡面,站立著面無表情被拍照,然後旁邊條列式著問卷填空,包括年齡、暱稱或姓名、位處地、喜歡買的東西、身上的牌子是什麼、多少錢等等。

早在二十年前的八○年代,那時雜誌業沒像現在興盛,要看街頭流行大概只有去萬年裡頭的小店找Non-no了,每期固定有兩頁在各地取材的街頭照片,現在再重新翻那些穿著粉紅色蕾絲長裙、襪套、忍者褲和自尊鞋的日本少女們,在好笑裡儼然還有點復古的新味在裡頭。

如今若是有機會在週末到原宿,在代代木公園門口直到青山沿路,會看見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青少年女們訪若要去化妝舞會般盛裝出席,好像馬上就要展開選美嘉年華會似的,每個都爭奇鬥艷,隨時準備好要領獎的樣子。然而並沒有什麼事情發生。他們只是散坐路邊,或就在裡原宿一帶的巷子裡頭閒逛,立於十字路口張望,也不打算過馬路。

可在少年少女們的閒散之間,穿梭著繁忙的成人,這些穿著隨便或者嚴肅的成人往往背著相機,或是沈重的錄影設備,有時還有名拎著麥克風的小姐隨行。平常我們在各種雜誌裡頭看見的街頭攝影,就是取材自這一群在週末日上街獵頭的職業獵人們。

華麗誇張的服飾和化妝髮型,為的不是要去什麼地方參加Party,只是要到街頭去等待被欣賞、被拍照,這樣的邏輯或許對於西方流行界來說顯得太過純粹而有點不自然吧!

於是獵取者與被獵取者,每個禮拜六日都在這個街頭流行重鎮扮演著重複又重複的角色,演著一樣的一齣戲,直到少年少女們長大,形成自然的新陳代謝。不知不覺中,也推動了街頭流行對於整體服裝史的驅動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