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作者的話
王曉波序
徐瑜序

作 者 作 品

愛情十句話(1)
西方十句話 (1)
深度溫柔:愛情十句話(2)
真理的海洋:西洋十句話(2)
青春的哲學
童年的哲學
學習的哲學
心靈的哲學
智慧的哲學
實踐的哲學

蔡志忠經典漫畫

【類別最新出版】
蔡志忠經典漫畫珍藏版:全套 9 冊
漫畫史記:英雄的史詩
漫畫世說新語.菜根譚:六朝的清談與人生的滋味
漫畫孫子兵法.韓非子:戰國的藝術與國家的秩序
漫畫莊子:逍遙的宗師


特價書(不再折扣)

漫畫孫子兵法.韓非子(FC0004)──戰國的藝術與國家的秩序

類別: 作家系列(本國)>蔡志忠經典漫畫
叢書系列:蔡志忠經典漫畫
作者:蔡志忠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2年09月15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98 元(約85折)
開本:32開/精裝/260頁
ISBN:9571304964

套書不可分售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作者的話王曉波序徐瑜序



  王曉波序

兩千年的孤寂

.王曉波

太史公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指》中總結先秦學術文化時說:

「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塗。』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

這也就是說,先秦最重要的六家學術思想,雖然有各種不同的主張和意見,但是,都是為政治服務的──「此務為治者也」。

這似乎是太史公的「政冶掛帥」,其實不然,「政冶者,乃管理眾人之事也。」人類是依賴群居生活而生存發展和創造文明的,如何「群居」也就成了重要的「管理眾人之事」了。根據人類學的研究,人類最初的「群居」是遊群,民族然後漸漸發展,愈來愈複雜。

如何維持這種愈來愈複雜的「群居」,便讓許多古聖先賢絞盡了腦汁,不但「一致而百慮」,並且「有省不省耳」。在這些古聖先賢的「腦力激盪」下,隨著愈來愈複雜的「群居」,他們逐漸的發現新的「群居」的方式和法則,那就是「法起於禮,禮起於俗」。

「俗」是一種自然的群居規範。「禮」是一種道德的群居規範,並且是以宗法封建制度和親族血緣關係為基礎的。但是,社會愈來愈複雜,以及當統治階級內部結構發展到超出了親族血緣關係之後,「法」的適時出現,也就成了歷史的必然。

所以,太史公論法家曰:「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以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逾越,則百家弗能改也。」

法家「尊主卑臣」的專制思想,隨著民主的發達,或已不符時代的精神,但是,職權分明制度化的「明分職不得相逾越」,仍是現代法治社會重要的精神。

在批判親族血緣的宗法封建制時,法家免不了凸出法律的作用和地位,出現了新的社行結構,需要有新的法律來規範新的「群居」,但那也只是以「法」取代「俗」、「禮」的主導地位,而不是取代「俗」、「禮」的存在作用。這是太史公對法家的批判。

雖然,董仲舒「墨黜百家,獨崇儒術,但是,中國的學術思想絕不只有儒家、法家也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沒有法治和制使,秦漢以後的中國是不可能組織和維持的,所以,秦漢以後,不是法家思想的消失,而是存在於「陽儒陰法」之中。

韓非子不是先秦唯一的法家思想家,但卻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的學術思想和先秦諸子一樣,不是什麼「為學術而學術」的,而是「無務為治者也」,為政治服務的。

「務為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是一門大學問。要「管理眾人之事」,有二個部份,一是「管埋」,屬於主體的範疇,一是「眾人之事」,屬於客體(對象)的範疇。要主體充分的掌握客體,才能把「管理眾人之事」做好。

如何主體掌握客體,那就必須要主體能認識客體的存在和規律,主體只有在能認識和掌握客體的存在和規律時,才能達成主觀的願望,否則只能是「事與願違」。「務為冶」或「管理眾人之事」的討論提到這樣的高度,那就進入了哲學的領域。

韓非學術雖為「帝王之學」,但卻是一個好學深思的學者,因此,他的為政冶服務的「帝王之學」是充滿了哲學思想的。太史公司馬遷認為他的哲學是根據老子而發展的,故言「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故著書辭稱微炒難識」,而「韓子引絕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

所謂「道」是指客體的存在和規律,「虛無」和「無為」則是指主體而言。「虛無」和「無為」是要人摒除主觀的成見。不要依據主觀的成見去作為,而要按照客體存在的規律之「道」去行事,這雖是主觀的「虛無」和「無為」,卻可以達成「無不為」。

整部人類的知識史,無不是在追求主體對客體的認知,或主客二元的統一,古代希臘哲人追求「存在」(being)如此,近代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的「存在之存在的符應」(the correspondence to the being of Being)亦復如此。中國哲人追求「天人合德」、「天人合一」或「與天地參」,也是追求主體「人」和客體的「天」的統一。

韓非根據老子的哲學概括出客觀主義,而有其「參驗論」和辯證法思想。根據這樣的哲學而有其人性論、歷史論、社會論,而構成韓非的「帝王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