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自序
推薦序
內文摘錄

知識叢書

【類別最新出版】
止戰
大人們的居所:打開歷史名人家門,看見古今故事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讀出一記左勾拳:日本與美國的詩朗讀擂臺
反事實歷史小說:黃錦樹小說論


大秦考:破譯中國歷史的秦始皇、兵馬俑與咸陽城(KA01105)
考古有意思

類別: 百科‧圖鑑>知識叢書
叢書系列:知識叢書
作者:許衛紅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年10月01日
定價:560 元
售價:442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80頁
ISBN:9789571394268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推薦序內文摘錄



  自序

自序

秦始皇是一位飽受爭議的人物,秦國是一支逆境中崛起的部族,秦代標誌著一個東方大國的巔峰時刻。

作為一名專注於秦漢時期考古研究的田野工作者,認識秦始皇,了解秦國及秦代,此生以考古這個職業與它們相會是幸事,但絕非易事。

一九八九年,塵土飛揚的公車在驪山腳下的村口撇下我和同班同學申先生。拎著行李,我倆心不甘,情不願。那時,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並不十分著名,距離臨潼縣城還有近十公里,荒郊僻壤的,很少有大學生能接受這種組織派遣。我們這些自認「炙手可熱勢絕倫」的天之驕子都覺得至少應該留在省城。

那個時候,博物館裡的科學研究氛圍並不濃厚,有些人甚至認為大學生的存在價值不如水工、電工。在這些人看來,學生娃還沒戒除「驕嬌」二氣,又帶著不諳世事的秉性,早已養成的各種習慣與農村生活格格不入。村中的宿舍、不分男女的廁所、每天轆轤吊水的日子和想要而不可得的獨立辦公桌,每一樣都讓我們想削尖了腦袋往大城市裡鑽。不得不說,最終留下來,憾事變幸事,依靠的是「熬」。

值得熬,因為這裡是考古工作者的天堂,與「秦」相關的人和事在時間這口鍋裡熬出來的內容太豐富、太精彩、太令人著迷。

歲月如白駒過隙。在參加並領銜過一些考古發掘項目之後,兵馬俑這群秦始皇地下王國的「兵」使我們的人生擁有了充實的滿足感。地下自有黃金屋,以此為平台,以「兵」為媒介,我們嘗試結識秦始皇這個人、秦國這支部族和秦這個朝代。

這個過程有難有易。初始容易,初生牛犢不怕虎,再膚淺的認識也敢洋洋灑灑寫出來。後面則越來越難,隨著對秦帝國的了解逐漸豐富,我明白了所要探究的物件是聚集的多維體,也就不知道該如何繼續把專業研究進行下去。

是時候走了。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工作了二十五年後,在擔任兵馬俑一號坑考古發掘領銜人時,我選擇了離開這裡。

離別總是讓人傷感,因為有很多遺憾和不甘。欣慰的是離開之前我寫成兩本書,其一《秦始皇帝陵一號兵馬俑陪葬坑發掘報告(二○○九~二○一一年)》是專業的考古發掘報告,為學術研究提供基礎資料;其二《說說秦俑那些事──第三次發掘記事》是科普型的考古讀物,以講述的口吻與公眾分享考古發掘過程。兩本書體裁不同,但說的都是秦始皇的「兵」的那點事,算是「同卵雙生子」,共同的「母體」是二○○九年啟動的秦始皇陵一號兵馬俑陪葬坑發掘行動。

二○一四年,穿過七拐八拐的建築圍擋,我心甘情願地來到了秦都咸陽城。這裡遠不如兵馬俑坑的名氣大,但它才是秦始皇平天下之地。在這裡,秦始皇發出一道又一道的政令;在這裡,秦帝國的大一統機制高速運轉,成為東方文明的一顆巨星;在這裡,楚人一炬三月不絕,短祚時代就此結束。

在這裡,我們可以貼近秦始皇、追蹤秦部族、體會秦帝國,如同暢飲一罈老酒,餘味悠長。曾在這裡「漸行漸遠漸無書」的秦帝國,將「西風殘照」留給了「漢家陵闕」,留給了細狗攆兔的「五陵少年」。

一九五九—一九六一年,渭水考古隊開始對咸陽城進行探查,卻在一九七三—一九八二年發掘三座建築遺址之後漸漸停止了對城的考古工作,轉而為配合經濟建設發掘了數百座墓葬。一堆資料看起來分量很足,實則很散,缺乏串起來的主線。

但我想,有些故事不寫可能就來不及了。現在新區的開發建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再建一座理想城的熱潮正在衝擊兩千多年的歷史遺存,文物保護迫在眉睫。

從秦始皇的「兵」到秦始皇的「城」,這是本書所記錄的第一次逆行,一位普通考古人的工作經歷。第二次逆行,則是分享考古發現,介紹「如何考古」。

考古講究透物見人。真正的秦帝國是什麼樣子?真正的秦始皇是怎樣的一位君王?正是因為中國人「事死如事生」的文化傳統,正是因為作為偶人的俑「有似於生人」,在考古人眼中,秦始皇的這支「兵」是破譯秦帝國、秦始皇的摩斯密碼。兵馬俑陪葬坑屬於秦始皇陵;陵若都邑,秦始皇陵屬於秦都咸陽城,而秦都咸陽城也只是代表了秦國的巔峰瞬間。層層隸屬關係展開,兵馬俑顯然屬於末端。因而,以兵馬俑為起點破譯「摩斯密碼」猶如逆行。

以我個人的學識,沒法以準確的文字寫出破譯結果。到最後,字裡行間只記錄了當時的某些片段,嘗試著梳扒了一些歷史的前因後果。那就只能再透過個人的考古經歷的回顧,看看歷史如何有趣、考古如何燒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