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自序
推薦序
內文摘錄

知識叢書

【類別最新出版】
止戰
大人們的居所:打開歷史名人家門,看見古今故事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讀出一記左勾拳:日本與美國的詩朗讀擂臺
反事實歷史小說:黃錦樹小說論


大秦考:破譯中國歷史的秦始皇、兵馬俑與咸陽城(KA01105)
考古有意思

類別: 百科‧圖鑑>知識叢書
叢書系列:知識叢書
作者:許衛紅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年10月01日
定價:560 元
售價:442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80頁
ISBN:9789571394268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推薦序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揭祕地下軍陣

兵馬俑的軍陣是只待戰鼓捶響,立即衝鋒陷陣、直搗敵營的實戰陣容嗎?


對於陣的了解,我是從《射雕英雄傳》開始的。黃老邪按照奇門遁甲的方法,布置了五行桃花陣,建成一座玄幻的桃花島。外人一旦踏入桃花島,催命連環陣,一陣接一陣。作家金庸先生是布陣的高手,他的小說主要情節就是如何布陣和破陣。《射雕英雄傳》終歸是文學作品,認識古人排兵布陣還得依靠兵書。兵書說「凡車以密固,徒以坐固」(《司馬法‧嚴位》),重裝部隊的車兵布置得密集才好,輕裝部隊的步兵擺成坐陣才最堅固。

事實上,古代軍隊打仗的布陣有立陣和坐陣兩種常態,分別對應進攻和防守。立姿為行,即在運動中進攻;坐姿為原地防守,蹲、跪、趴皆可做到。將士們衝鋒前低頭貓在掩體裡是打仗,號聲響起後躍出戰壕撲向敵營也是打仗。

從坐陣到立陣,步兵打仗不外乎五個動作:立、坐、跪、曲踴、距躍。

「立」可以有腿、臂的不同變化,左勾拳,右踢腿,擺出各種立的姿勢。曲踴、距躍是「立」和「坐」的中間環節,都是跳起來。「躍踴者,皆絕地而起,所謂跳也。」敏捷、麻利在這個動作中體現出來了,也逐漸演變出了另一個漢語詞:踴躍。

而對於「坐」和「跪」的具體形態,現代人似乎有點難理解。上身挨腳跟的叫「坐」,上身離開腳跟直立的叫「跪」、「踞」,區別就在於臀部是否挨腳。無論「跪」還是「坐」,向上、下、左、右四面開弓時,做到腰身扭起來隨射擊方向轉動,雙手、武器、眼神達到點線一致才是標準姿勢。四川博物院藏有東漢畫像磚,畫面上部弋射大雁的兩人都是坐姿。

具體到兵馬俑坑,二號坑南部是「裝甲部隊」車兵,戰車首尾相連,軍陣堅固密實。戰鬥進入防禦階段,最需要的是陣形不亂,步兵當用坐姿,因此坐姿俑被擺在了二號坑東北部的突出位置上。雖然是跪坐的狀態,其實是在嚴陣以待,沒比立姿俑輕鬆多少。戰鬥進入衝鋒階段,需要四面出擊搏殺敵軍,當用立姿,因此陷陣之軍的立姿俑被擺在了一號坑最外圍。

打仗還能坐著?這可和我們想像的不一樣。影視劇中但凡有守城門、戍衛王宮的場景,都是武士持械筆挺站立。戰士嚴陣以待時頂天立地、昂首挺胸,我們覺得這樣才對。

這讓我想到了我曾經努力腦補的一齣大戲。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東北方向約二‧五公里處的鴻門堡村有鴻門宴遺址景區,我和申先生一同拿著《史記》去訪古。對照書中描述的情節,我腦補項羽、劉邦、樊噲、張良、項莊等人的站位。讀到宴席上項羽無心處置劉邦,范增只能「出召項莊」時,我想項莊一定是站在門道上待命。又讀到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危急之時,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我想樊噲也一定站立在軍門口待命。但事實也許並非如此。

在秦末的鴻門宴之前,春秋時期的吳國也有一場類似的宴會。西元前五一四年,吳王僚趁楚平王駕崩之際,趁火打劫興兵伐楚。戰事失利,楚國反而出兵斷了吳軍的退路。吳國內部空虛,吳王僚的堂兄弟公子光一看翻身的機會來了,設宴款待他。接到請帖,吳王僚心裡明白是怎麼一回事,做了必要的防備,「使甲坐於道」,必經之處設滿守衛。二人一見面,公子光說腳痛,引吳王僚入旁室招呼上菜。侍衛端上一盤魚,美味飄香。吳王僚哪能料到魚腹裡竟然藏著一把短劍,也就命喪劍下,公子光一躍成為吳王闔閭。出於職業習慣,我對「使甲坐於道」始終印象深刻。

警戒行為有軍事性質,這種「坐」也見於守城門。四位士兵分掌左右兩扇城門的啟合工作,百名士兵帶甲坐守防禦。接待外賓時,內、外門之間設立坐守士兵,宴會廳內則有帶武器站立的士兵。

因此,守的狀態下,坐下來才符合歷史情境。鴻門宴上項莊可以坐在門道上待命,樊噲也可以坐在軍門口待命。山西省侯馬出土的佩劍坐姿俑陶範屬於春秋時期晉國的遺物,就是坐道衛士的形象。


亮劍

電視劇《亮劍》看得人很提神。李雲龍瞪著大眼,粗狂地放出豪言:面對強大的對手,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亮劍隱喻軍人的氣概,不再是具體的一種兵器。

刀槍劍戟,十八般兵器,為何偏偏是劍而不是其他?

在中國人的心中,劍是百兵之君。古代經常有代替皇帝外出探訪民情的官員。到了外地亮出「尚方寶劍」,劍代表了皇權。在古人的心目中,寶劍是身分、地位、等級的一部分,就像將軍配置金印紫綬,是一種符號。

兵馬俑坑除了數千件陶塑,大量實戰兵器也是亮點。長兵器有戈、有戟、有矛,遠射程兵器有弓、有弩、有搭配的箭鏃,短兵器有鈹、有劍,都是寒光凜凜。既然劍是百兵之君,那我們就亮出來,以此看看秦代社會的精神。

精神不只限於軍人,剖析得由外及內。

已經出土的銅劍數量有三十餘柄,一號坑中完整的有十七柄。長度在八十到九十公分之間,寬二到三‧三公分,重約一‧五斤。

前有身,後有柄,柄有首和莖。首是擋,防止手滑脫;莖呈四棱狀,把握時硌手,要用木片夾莖纏上絲線形成劍夾,纏的絲線為緱,夾莖的材料是竹片或木片,已經腐朽但紋理可見。莖前接劍格,又稱鐔。劍身中間部位的凸棱是脊。兩邊斜坡面為縱,縱面不平,有起伏,為血槽。邊為刃,頭為鋒。近鋒處,劍身內收,呈束腰狀。整把劍一次鑄造,經過加熱、鍛打的修整,再進行平銼、鏟、磨、拋光、開刃,最後配鞘。鞘即套,頂端有珌,中間有?。

這樣講述,聽者一般表情平靜,只是在聽。

可劍為何如此設計呢?有劍夾才不硌手;縱面不平能增大殺傷力;束腰便於傷口內的血流出來,抽劍的時候劍身不被血吸住。講到這裡,聽者的眼睛一亮,有時還微蹙一下眉頭。哦,秦人心思縝密,想得真是周到。

劍入鞘,繫掛於人。陶俑不是人,怎樣繫掛?再問,沒人應答。

陶俑都隨身配置實戰兵器,兵器種類有長槍短炮,通過陶俑不同的手部造型可以發現,戈戟、弓弩的攜帶方式都有清楚的對應,唯獨劍的佩帶方式沒人深入追究。在做小跟班的時候我想過這個問題:「夾在胳膊下面?夾不住,也不嚴肅啊。」虛擬過各種可能,但僅僅是淺嘗輒止。

「這是啥啊?窄窄的,一段一段的。」面對一次又一次出現的類似織物的腐朽痕跡,大家都把疑問拋向了領隊。我必須給出答案。

窄長條,黃褐色,織物線絲呈平紋,像紗帶。最寬處有二公分多,曲曲折折,說明原材料材質柔軟,整體較長。手術刀剝離的實況反覆在腦海裡重播。有一天,我正在家中炒菜,呀!我突然頓悟──這是劍帶。劍入鞘,通過鞘上的?可掛於劍帶,腰際束紮劍帶,劍才能實現與陶俑的結合。

歷史上有一則和劍帶有關的彈劾。成帝劉驁是西漢第十二位皇帝,沉溺酒色,做事荒誕不經,為王莽篡漢埋下了禍根。他被載入史冊的諸種荒誕行為就包括經常擅自外出及著裝打扮不合禮制。比如,穿白色衣服,只紮布幘不罩冠帽,刀劍還別插在腰帶上,流裡流氣。

王公天子出行,鑾駕、陪同、著裝都得按禮制。打包成套的禮制成熟於西周時期,周公作禮。漢代雖然早已禮崩樂壞,但並不是全部消亡,只是不再像以前那樣嚴格,禮制核心依舊。平頭老百姓頭紮布幘是黔首;貴為天子,紮裹頭布不帶冠也是不行的。佩劍有專門的紳帶,因有紳帶才能成為彬彬有禮的紳士。

劍帶不同於束紮袍服的腰帶,它們各有各的用途,可不是有錢任性,買豆漿喝一碗倒一碗。直接掛腰帶上,劍沉下墜,衣服鬆鬆垮垮不成體統。成帝是九五之尊,如此「貌之不恭」,兆頭不妙,必遭天譴。電視劇《楚漢傳奇》有劉邦在曹氏酒館怒打夏侯嬰,小吏蕭何出面調解的片段。畫面中的蕭何腰間別劍,犯了和漢成帝一樣的錯。

不過,陶俑是泥塑的,腰帶是雕刻出來的,腰帶與俑體之間是沒有縫隙的,想「貌之不恭」也做不到。


長劍差點要了命

追蹤了兵馬俑坑中的銅劍和秦人的銅劍,該說說荊軻刺秦王的故事了。

故事發生在咸陽城的大殿上。荊軻借機靠近秦王,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持匕行刺。千鈞一髮之際,秦王的劍太長,竟然卡殼了。越著急越拔不出來,這可真要命了。於是秦王繞著柱子跑,荊軻在後面緊追不捨。這時群臣除了驚慌失措之外只能乾著急,最後在大家「王負劍!」「王負劍!」的提醒下,秦王拔劍刺傷荊軻的左腿。受傷後的荊軻只能向秦王投擲短劍,卻紮在了柱子上,沒能命中秦王。秦王再次反擊,最終荊軻身受八劍而亡。

千鈞一髮之際,秦王的長劍竟然卡在了劍鞘裡。在秦王脫身之後,荊軻因凶器太短,最終失去了機會。《史記》將這個故事描繪得非常生動,情節跌宕起伏。所謂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巧,劍之長短,各有優劣,長劍不好出鞘,短劍則是有效使用範圍有限。

秦法規定,朝臣上殿不能佩劍,即使是坐於殿下的警衛,皇上不叫你,你也不能跑進來。這條禁令於漢代做了修改。位尊至極的蕭何,漢代的開國元老,只有他被允許帶劍上殿。

秦始皇佩帶的長劍到底能有多長?據說劉邦任亭長時,佩劍長三尺,後來做了皇帝,佩劍改為七尺。漢高祖只比秦始皇小三歲,兩位皇帝用劍規格應該差不多。高祖劍長七尺,按照秦漢時一尺約合現代的二十三公分計算,約長一百六十公分。現在秦陵一號銅車御手佩劍約為一百二十公分,合秦漢時的五尺二寸多。荊軻謀殺事件中,始皇的劍大抵是在一百二十到一百六十公分之間,比畫一下確實難以抽出。

秦始皇生活的時代,文獻記載了很多名劍。比如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干將莫邪雌雄劍等等,基本都是吳越地區鑄造。魚腸劍放了吳王僚的血,助力公子光上位。秦朝著名政治家李斯歷數嬴政擁有的世界名品,有昆山之玉、隨和之寶、明月之珠,還有太阿之劍。

太阿劍,楚王三大名劍之一,是楚王派使臣風鬍子說服吳王,重金聘吳國鑄劍大師歐冶子和干將聯手打造而成的。在這件事上,吳王有點「傻白甜」,沒有一點防範意識,竟然就同意了──劍成。

晉國公鄭王聞聽此事欲強索,兩國為此拉開三年之久的大戰,楚國一度處於劣勢。楚王一看大事不好,拿出鎮國之寶太阿劍,登城親自督戰。頃刻間,晉軍三軍陣法大亂,節節敗退,士兵被打得暈頭暈腦,血流成河,舉國上下,家家死人。楚王大悅,真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免有點囂張:你們說這是劍有威力,還是我有威力?風鬍子巧言道:劍之威也,因大王之神。(《越絕書》)

劍之威,是人的精神,此為亮劍。君王劍出,則匡正諸侯,天下歸服。秦始皇擁有太阿劍甚至其他名劍,這並不奇怪。


項羽沒燒阿房宮

「基建狂魔」秦始皇擴建宮室之舉,以渭河之南的阿房宮最著名。這塊地界兒本來就屬於皇家,是後花園上林苑。作為帝王威嚴的象徵,阿房宮與秦始皇陵成為帝國時代的兩項「國家重點工程」。

新宮的規模大得不得了。前殿能容一萬人,廣場站十萬人不成問題。一部分修陵,一部分修宮,兩個工地先後調動七十萬人次。相對而言,修陵進展快。待麗山「大事畢」,秦二世二年(前二○八年)冬天,天下大亂,資金鏈斷裂,修宮陷入僵局。

「陛下,先停工緩建吧。」左、右丞相去疾、李斯一幫子文人聯合將軍馮劫向二世提議。二世很不爽:我做皇帝兩年來,你們無功無勞。阿房宮工程是我爹生前未竟事業,你們還要叫停,對得起我爹嗎?對得起我嗎?要你們幹啥,「殺」。話音未落,政局驟轉,西元前二○七年,秦二世自殺。滿打滿算,阿房宮的修建只有短短的四、五年,秦始皇的麗山園未建成,阿房宮也成了爛尾。

阿房宮的半拉子工程沒人接盤。《漢書‧東方朔傳》記載,漢武帝把「阿城以南」的土地擴入上林苑。《十六國春秋》記載,前秦苻堅在阿城種植了很多梧桐樹。《舊唐書‧高祖本紀》記載,李世民入關也曾駐兵於阿城。

阿房宮的名氣是唐代詩人杜牧捧出來的。一篇《阿房宮賦》,從建設取材、建築規模、外觀風貌到週邊交通、宮內人物活動……有景、有物、有人、有事,熱鬧非常。賦文結尾,杜牧感慨道:「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麼宏偉壯麗的宮殿建築群,被項羽的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實在是可惜!

土被火燒過就會變得又紅又硬,考古稱為「紅燒土」。使用火標誌著人類不再茹毛飲血,從而成為人,考古發現,燒土有時可比發現金銀器物更重要。二○一九年在陝西秦嶺舊石器時代的洞穴裡,考古發現了距今約一萬五千到三萬年的紅燒土火塘,甚至確定用火時間最早在距今約五萬到七萬年。秦嶺深處有人家,陝西歷史悠久可見。

渭河以北的咸陽宮殿,經考古發掘,確實發現了大量的灰燼和紅燒土,證明項羽確實縱火焚燒過秦宮室。西漢末年的漢長安城也被綠林赤眉軍燒過。考古發現遍地都是紅燒土,長樂宮遺址堆積尤其厚,殘存木柱全變成了黑炭。如果阿房宮真的發生過「縱火案」,考古過程中一定能發現灰燼和紅燒土。

然而並沒有。

再來看,瓦當是一種陶質的建築材料,與屋頂覆蓋的半圓形筒瓦相連保護木椽頭。戰國時期大量使用圓瓦當。久負盛名的秦磚漢瓦的「瓦」,所指即瓦當。瓦當製作精美,整齊排列,組成了屋簷下一道風景線。高等級建築遺址必有瓦當,如果阿房宮真的建成,考古發掘肯定能發現。

然而並沒有。

遺址中根本不見火燒的土層,火燒阿房宮沒有證據;發掘中沒有見到高等級的建築材料瓦當,說明阿房宮遺址上沒有大的像樣建築。阿房宮考古領隊李毓芳老師介紹工作經過時說:「幾個發掘點,找不到對應的證據,我的血壓高到一百六,急的。」

阿房宮根本就沒建成,只有三面圍牆和部分台基,項羽此處縱火並沒有證據。


複式結構的小高層

秦始皇家的房子很多。聯排、獨棟、疊拼,夯土建築按照發現順序被依次編號,登記數量已經有三十餘處。一九七五年後,前輩們對一到四號建築進行了發掘。它們之間勾連相屬,組成一個建築群。原發掘者認為一號處於核心地位,為主殿。

陪同某節目組拍攝,站在一號建築的台頂,我滔滔不絕地講:「類似這樣的建築,咸陽原上有數十處,想當年秦舞陽陪同荊軻來咸陽刺殺秦王,剛踏上大殿台階,宏偉的建築直接把他嚇尿了。」

「在哪呢?在哪呢?」攝像師滿臉疑惑地問。

包括一號建築在內,這些夯土外觀真是其貌不揚,經常被誤認為是墓塚。表面雜草叢生,實質內核很硬。一號建築寬闊、高大的夯土台基占地範圍長一百十七公尺,寬四十五公尺,面積約五二六五平方公尺。歷經二千餘年風雨蠶食,僅高出現地表的部分還殘餘有六公尺,接近今天的兩層樓。向下還有五公尺多深。初步估算,這個建築需要的夯土總量約有六萬多立方公尺。台基上再搭屋頂,至少還得再加上一個成年人的身高。最後形成的建築總高度至少有九公尺了。

夯土台基上營建有大小不同、高低錯落的單間或套間房舍。台基頂層中心有主殿,套內面積一百六十多平方公尺,地面塗紅漆,中心的大木柱直徑六十公分,成年男子雙手抱攏恐怕也有點困難;台基中部環繞一些小面積房間;最底層是長長的走廊。整個建築在使用功能、通風、採光和排水等方面都有相當合理的安排,最終形成一個具有多種功能的建築集合體,彷彿現今的「複式小高層」。

複式小樓的屋內設施從實用出發,以人為本,附屬設施及裝修選材體貼入微。中間一層的房間中,我最喜歡F8。F是房屋的縮寫,8是次序編號。這座房屋的東北角有壁爐,西北角有儲藏物品的窖,東南角有三面略高、一面略低的排水池,排水池上部有木槽,下部中心位置接陶質地漏和彎管。具體功能推測是一間「洗浴室」。

政務廳不需要有洗浴室。儘管站在台頂上,我們可以想像當時類似建築的雄偉壯麗、秦舞陽的狼狽不堪,但一號建築不是荊軻刺秦王的事發地。沒有出土帶文字的實物,不能這樣下結論。

F8雖是一間洗浴室,卻充滿了土豪氣。使用面積四十一平方公尺,相當於現在的一居室;室溫要暖和,裝了「浴霸」壁爐;濕度大,地面鋪磚,磚下墊火燒的土渣,鋪了「防水層」;水池上架木條,洗澡方式是淋浴,比湯池要衛生一些;洗澡水四濺,水池牆壁貼壁磚。泥土燒製的陶地漏、排水彎管與現代人們所用相比,只是材料不同而已。整個房屋的地平四周高,水池中心最低,也和現代的洗浴房沒有差別。

寬敞、保暖、防潮、隔水,設計考慮周全,施工一絲不苟。夯土內核裡的房間精巧、精緻。複式小高層的主人一定擁有優渥、舒適的生活。

琢磨著F8的房間設施和人性化設計,我想起秦始皇洗澡的故事。

秦始皇陵西側的驪山上有娘娘廟,供奉有女媧神。山下的溫泉久負盛名,因富含硫黃,對治療皮膚病極好。據說有一天秦始皇來驪山遊玩就遇見了神女,因其輕浮之舉被女神吐了一臉唾沫,後來被唾的地方竟然生起瘡來。賠禮道歉後,女神原諒了秦始皇的冒犯,開處方讓他用湯泉洗痂。秦始皇按方用藥,用驪山溫泉沖洗,瘡痂才漸漸好了。

考古發現,驪山下的唐華清宮遺址內陳列有很多根完整的木枋,是考古發掘出的秦、漢時期的建材,秦始皇確實曾在這裡「砌石起宇」,修建「驪山湯」,漢武帝又治繕離宮別館和樓台亭榭。


官商運營模式

考古學研究強調「跟著材料走」,意思是說不能天馬行空,要緊扣所發掘對象的本體。然而緊扣並非拘泥,最後研究能走多遠,還要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維度。將骨器工廠的發現放到秦都咸陽城遺址中,再放到中國古代手工業製作歷史中,故事方能高潮迭起。

時間維度上的打破,從人類開始利用獸骨開始。早在舊石器時代,山頂洞人已經開始用動物牙作為項鍊;新石器時期的骨鏟、骨刀,還有梳妝打扮的梳子、束髮的笄,考古發現的器物精彩紛呈;河南、陝西等地的商、周大型聚落或城址中,都已經發現有大規模的製骨作坊。唯獨在咸陽城以往的考古工作中,對骨質遺物只是偶有提及,製作工藝、具體的生產地點並不清楚。

與咸陽城時間、地點最接近的製骨發現,有西周豐鎬遺址。已經發現了六處製骨遺存,整體分布範圍近一萬平方公尺。這裡的原料有黃牛、水牛、鹿、豬、馬,不僅有動物的四肢骨,還有肩胛骨、肋骨、鹿角等等,種屬比咸陽城發現雜亂。產品種類也五花八門,有束髮的笄、耳勺、錐子、箭鏃、鏟子等等1。顯然,咸陽城的發現續接了骨器製作的歷史,體現了手工業細緻分工的進步。

空間視野上的打破,從咸陽城內部開始。產品數量越來越多,遠遠超出皇室貴族的剛需,應該還可以用於商品交易。政府的剩餘物資不能浪費,可以搞點創收拿到市場去變賣。「國有企業「參與市場經濟,這事可以有。

里耶秦簡有「死負剝賣課」律文。「課」是考課,一種古代官吏考核制度。對官員定期進行考核,並依考核的結果進行獎懲。「死負」、「剝賣」就是出賣筋、骨角、皮毛等畜牧產品,此項工作列入考核,說明是一種常態。

秦代的國家機器周密得令人難以想像。既有「課」,也有方法和指導細則,絕不釣魚執法,《廄苑律》細說了「剝賣」畜牧產品的具體操作規程。公家的馬牛等牲畜死掉了要及時出賣,防止腐爛貶值,賣了多少錢要上報。「乘服公馬牛亡馬者而死縣」,馬、牛出行死在了半道兒,死在了其他縣境內,就近分割定價出賣,及時止損。精打細算,保證政府的損失降到最低。

國家層面的精打細算,大抵漢武帝時期的「均輸令」堪稱楷模。在先秦時期,由於各地與中央距離遠近不一,政府按照運輸成本適當增減供奉數量,以求大家心理平衡。到了漢武帝時期,任用桑弘羊為大農丞,實行均輸法,並很快取得成效。

均輸法的基本辦法是將各郡國應繳的貢物,除了特需、品質特優者外,一般貢品就不再費勁地轉送到京師,在當地銷售變現。所獲為本,再購特產運往其他地方倒賣,從中賺取差價。這樣,一來減少貢賦的運輸成本,減少百姓辛苦,避免了皇室貢品積壓,也獲取了商業利潤,還限制了大商人的私人壟斷,可謂一舉多得。活脫脫就是官方倒爺。這種做法後世有借鑒,尤其是宋代王安石變法。

世界就是這麼矛盾。就像國不能缺少大匠,人們又都追捧讀書、做官,拼仕途一樣,秦國政府一直在參與商品經濟,並從中多有獲益,但是重農抑商的基本國策一直沒變。至少我們一直這樣認為。

我們認為,秦代有七科謫政策。七科謫又稱七科適,是指犯罪的官吏、殺人犯、入贅的女婿、在籍商人、曾做過商人的人、父母做過商人的人、祖父母做過商人的人,經常是戍邊服役的對象。這七種人中,和商人相關的有四種,占一半還多。我們認為的這些對不對呢?

自從募人丞印和秦簡出現了募人制度,再次看相關史料記載,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認識。

秦始皇三十三年曾派逃犯、上門女婿、商人「取陸梁地」,這些人是參加戰鬥的兵。戰鬥結束後建立桂林、象郡、南海三個郡縣,後來「以謫遣戍」的人,與打仗的人是不是一夥,有點模模糊糊。秦始皇派遣蒙恬帶兵十萬北擊匈奴,收復黃河以南的失地,司馬遷沒明確說這些適戍邊者的身分與七種人有關。至於說秦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就更有問題了。稍微一抓就近千人,七種人在秦代社會占的比例也太多了點,其實閭左是平民百姓。

世界其實一點兒也不矛盾。對於秦國、秦代、秦始皇,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我們認為的矛盾都只是我們以為。世界本來就是複雜、立體的。七種人身分特殊,重利輕生,因此有很強的戰鬥力,徵為募人不過是利用人的本性而已。其中道理與美國大片《加里森敢死隊》中招募兵來自死囚犯一樣。

司馬遷寫《史記》,為商賈作《貨殖列傳》,並列記錄了兩位商人:烏氏?和寡婦清。

烏氏?,籍貫西北地方,職業牧民兼畜牧業和紡織業中間商。善經營,思路活泛。秦始皇賜「比封君」,近似封君,享受朝臣一樣的政治待遇。寡婦清,籍貫巴蜀地區。憑藉家族有礦,坐擁家財萬貫。尤其是能自強獨立,令秦始皇帝敬重,尊她為「貞婦」,並出資修了紀念建築。

司馬遷卻說:「一位僻壤的放牧人,一位窮鄉的寡婦,混得這麼好,還不是因為有錢嗎!」有錢不是錯,為富不仁、不忠才不對。皇帝對工商業者的青睞尤其是對寡婦清,首先是品德「貞」、「不見侵犯」,乾乾淨淨做人。其次要注意此二人的籍貫──西北、巴蜀。對於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而言,對邊遠地區、外部族系統的人格外恩惠,這是導向,體現了執政者的智慧。司馬遷一介史官,又如何懂得權術之道呢。

比起司馬遷,有一部以寡婦清為題材的電視劇很惡搞。劇中寡婦清與秦始皇玩曖昧。有時候我們可以誤讀歷史,但永遠不要「惡譯」,心懷敬畏是一種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