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流動者書寫「家」的特殊感覺
自序:移動中的寫作
離家,即回家

作 者 作 品

解剖媒體:媒體觀察者的筆記
解剖媒體:媒體觀察者的筆記

人文旅遊

【類別最新出版】
45%的天堂:一趟探索人生價值的大旅行,在深冬的青藏高原找到再出發的勇氣
大東京23區散步
智慧的山嶺:世界最大佛學院,五明佛學院朝聖之旅
台北365:春夏篇-每天在台北發現一件美好!(第1本依時序集結好文美照、私房景點的在地人導覽書)
法老王傳奇—埃及古文明、神殿、木乃伊、撒哈拉、尼羅河神秘傳說全導覽


移動的城市(KTN3027)

類別: 旅遊(指南/人文)>人文旅遊
叢書系列:人文旅遊
作者:楊志弘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01月29日
定價:340 元
售價:269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04頁
ISBN:9789571365008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流動者書寫「家」的特殊感覺自序:移動中的寫作離家,即回家



  離家,即回家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離家才認識故鄉,是我近年的心情。

這些年我在兩岸三城移動,台北、上海和北京,幾乎每月繞行一次。我常自我調侃,說自己是狡兔三窟,過著一種離家就是回家的日子。

北京號稱「帝都」,上海又名「魔都」,台北則是我出生的地方。這三個城市幾乎天天出現在兩岸的媒體上,是兩岸民眾最熟悉的城市。這三城也有個共同點,即都是移民城市。台北居民多半是明、清時代移居者,也有不少是1949年來台的上海人、北平人(北京的原名)。上海和北京則是大陸各省移民的重鎮,長住的台胞不在少數,更有大量來自各地的流動人口在此生活。

過客抑或歸人?距離縮短彼此
移民城市,送往迎來的聚會特別頻繁,當然少不了來自三城的人同桌共餐。「你這次什麼時候回來?這次待多久?下次什麼時候回來?」是三個城市友人聚會時,最常問我的幾個問題。這時,我是他們中的一夥,是當地的自己人。我在上海是新上海人,在北京是「北漂」,在台北是自大陸返台的台灣人。

此外,我也往往成為當地友人閒聊其他二城的主角──當北京人討論台灣的政治、電視名嘴,上海人閒聊台灣的旅遊、房價,這時我是台北來的台胞;當上海人批評北京的交通、空氣,這時我是在北京的「北漂」;當北京人議論上海人冷漠、不講普通話,這時我成為新上海人了;回台灣參加老友聚會,一談到兩岸議題時,我又成為移居大陸的歸人。

「離家就是回家,回家卻是客人」,是我這些年往返兩岸,常住三城的生活寫照。這三座城市幾乎在同一經度上,只是緯度有差,南北差距二千多公里。距離或許不算遠,但不同的緯度,卻足以形成不同的地理風貌。

在城市季節間悠遊,數字轉換
冬末早春是季節轉換的日子。對於長居四季如春的台北人,很難感受季節的更迭變化。如果,你有興致體驗南北氣候的差異,我推薦下面這趟三城行走的溫差行程。今年初春三月,你或許就可體驗一下。

前年三月,我從攝氏15度的台北直飛上海,下機時攝氏5度,大衣、圍巾、外套一樣不少。三月的上海細雨紛紛,置身在溼冷但清淨的空氣中,走在初吐新芽的梧桐樹下,恰是春寒料峭。

七天後,我又飛到零下5度的北京,走出機場大門,我幾乎將行李箱帶來的衣服全部都套上,從頭到腳包裡得密不透風。那時雖是日正當中,屋外依然凍人。天寒地凍一周後,我再從北京直飛台北,下機又回到宜人的攝氏20度,正是春暖花開的台北四月天了。這三城走一趟,你肯定能體會季節轉換的情趣。

台北地方小,大眾交通十分便捷,約30分鐘內可到達多數地區,出租車費用一般不超過台幣300元;但上海和北京就完全不同,是絕對的大都市。台北面積只有271.8平方公里,上海面積有台北的24倍大(6340平方公里),北京更有62倍大(16410平方公里);台北人口267萬,北京則超過2100萬人,是台北的8倍;上海更有2500萬人口,超過台北9倍。

大城堵車試煉,難得氣定神閒
2008年,我開始長住上海時,最初的困擾就是交通。上海出租車據說是全大陸最有規範的,事實也是如此。但是,尖峰時間叫不到車、塞車還是必然的,動輒一、二小時的車程總是令我心煩意亂,尤其是東西橫跨黃浦江的晚餐聚會,至少要提前一個半小時出發,才能確保不會遲到太久。

直到2009年我開始在北京長住,經歷了「首堵」之都的考驗後,終於練就搭車如同打坐般氣定神閒的功夫。這兩年,堵車已成為北京的日常生活,下班後同事的晚餐聚會也大都盡量約在辦公樓附近、或是地鐵可達之處。但北京地鐵下班時段的擁擠場面,就如同跨年煙火散場時的台北捷運一樣,非一般外來人能適應。何況北京地方大,地鐵站不夠密集,出了地鐵站,距離目的地動輒近二公里,更是常有的情況。尤其是冬天,在雪地上行走二公里,對南方遊客絕對是不可能的任務。

我在北京的日子,隨身攜帶地圖,先規劃出行路線,交叉搭配運用出租車和地鐵,提前二小時出門,已是日常功課了。歷經上海、北京「地大車堵出行難」的鍛鍊後,如今我每次回到台北,搭計程車,再無堵車的感覺了。

東風西風夾吹,上海地球村
此外,三城的發展歷史的不同,也醞釀出不同的城市風格。

上海是三城中最國際化的都會。任何人置身在浦東陸家嘴的金融區,放眼盡是國際500強企業的高樓大廈,很難不把它和紐約相比較。上海的白領,無論是在外資或國企上班,也不論是中國人、港台或外國人,大都有英文名字。即使是最需要向本土口味妥協的外國餐飲業,也能堅持原汁原味。上海有家法國餐廳只優先提供法文菜單,一般由點菜員口頭翻譯、解說,除非是顧客要求,否則不會主動提供英文或中文菜單。我知道的一家德國藝廊,在上海多年,一直用德文的公司名字經營,只有少數人知道它的中文名字。多數外國人在上海,就是如此賓至如歸地生活;上海人對外來的洋玩意,也見怪不怪。

上海的國際化,是直接的、徹底的、毫不本地化的。有位台商在上海經營一家複合式高檔餐廳,他自豪地說我的員工來自世界各地,紐約、莫斯科、香港、曼谷、倫敦……本地人只占少數。這家餐廳的消費者和服務人員來自世界各地,最通用的語言是英語,但無論講英語、法語、日語、俄語、甚至泰語,都有服務員能溝通,即便是台語也能通。這家餐廳的消費也很紐約,埋單時看到帳單的人民幣金額會令人心驚,只有私自在心裡換算成美元的數字才稍稍覺得釋懷些。

處處可見外國人,北京仍然很中國
在地上海人是大陸各省最喜歡出國旅遊,聚會時也愛談論國外事物,他們樂於在生活中引進外國經驗。大陸正在努力要向國際接軌,當今上海絕對是大陸最國際化的城市,也最能接受國際化的標準。

北京則是國際注目的焦點城市,長安街上不時有插著各國國旗的車隊,在前導車引領下呼嘯而過。但是,北京的國際化是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不同於上海的原汁原味。北京的外國人不少,外國使館、企業、餐廳也不少,但是仍然是很中國。

北京的外國人多半能講幾句中文,不少人有中文名字,甚至喜歡住在本地人聚集的胡同巷弄。北京酒吧的表演樂團用中國樂器演奏西方熱門音樂,外國歌手唱中國歌曲是常有的現象。可是這些外國的元素,就像沾在豬血糕表層的花生粉,未能真正融合進北京城的骨子裡。

五星飯店大門前的交通動線,是典型的北京特色。飯店正門緊鄰大馬路的車道,平時用活動柵欄隔離,所有車子均須繞行到側門,再迴轉到飯店大廳正門。只有領導車子蒞臨時,才撤除柵欄空出直通正門的車道。不只是交通有中國特色,事無大小,幾乎任何事都有其獨有特色。套句老外在北京發牢騷時的慣用語:「TIC」(This is China)!因為這是中國,北京是所謂的「帝都」,自有其中國特色的標準。

去政治化,台北樂活
台北沒有上海的國際化,也沒有北京的中國化。台北是怎樣的城市呢?

某位常與我討論台灣電視政論節目的北京學者,首次來台旅遊,驚訝地發現「去政治化的台北」。他發現,台北人為小吃排隊,搭捷運去泡湯,電視名嘴聲嘶力竭的控訴,似乎離一般人很遙遠。兩位偕伴來台北旅遊的上海白領,愛上台北茶館、咖啡館的閒淡氛圍,這是「向錢衝」的上海無法想像的生活。

開放大陸自由行後,為接待來台的大陸友人,我在台北的時間越來越長,也越來越能感受到樂活的台北生活。或許台北的日常生活,太平常、太一般,不容易有感;上海的國際化,北京的中國化,反而凸顯了台北的生活化。最終台北人,要遠從對岸的上海、北京,才看見樂活的台北。

空間不是距離,時間留下回憶。我在三城間的移動,離家就是回家,回家就是歸人!何處是家?有人等待就是家。所以,最後也要提醒三城的朋友們,如果讀到這篇文章,下次替我接風時不要問我:「待多久?」當我離去時,你的一句「什麼時候回來?」就是最好的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