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歷史‧傳記People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People

【類別最新出版】
百年周家兩個世界:中國大動盪中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
渡阡陌:我家的兩岸故事(二)
朋友、戀人與最糟糕的事──馬修.派瑞回憶錄
消失的愛:逆轉我們的時代(裸背線裝-限量藏書章)
消失的愛:逆轉我們的時代


玩真的!朱宗慶的藝術文化必修課(PEN0462)

類別: 歷史‧傳記>People
叢書系列:People
作者:朱宗慶 口述;整理─盧家珍、林冠婷 ;繪圖─莊易倫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年01月26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36頁
ISBN:9789571385099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第一章    最初的起點──我喜歡音樂,也喜歡分享
我沒有立志要當音樂家


很多人都會問我:你是怎麼走上音樂這條路的?是不是從小就立志要當音樂家?其實,我並非出身所謂的「音樂世家」,更沒有從小立志要成為音樂家,說到底,只是因為親身感受到音樂的美好,又因為喜歡分享的個性,讓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分享給大家。這份初心,最後引領我走得又寬又遠……
  
我成長的年代,是一個「惡補」當道的年代,在考試中間的喘息空檔中,我總喜歡用唱歌和吹口琴來紓解壓力。小時候的鄉下沒有什麼才藝班,但是和音樂的接觸卻來自四面八方,廟口的野臺戲、初中的管樂團、叔公的胡琴、祖父的南管,還有哥哥的爵士鼓,都成了我的養分。
  
耳濡目染下,我也跟著享受音樂帶來的樂趣,初中畢業時,我便以國立藝專(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為志願,獨自從臺中大雅到臺北上音樂課。考上之後,原本我主修的是管樂,但因為管弦樂團打擊樂手缺人,常常上場代「打」,也才有機會和當時年輕的國內作曲家溫隆信、賴德和、李泰祥、許博允、陳揚等人一起探索現代音樂,並和國外打擊樂家交流。最後,在當時音樂科主任史惟亮的鼓勵下,讓我決定以打擊樂為職志,這是個重要的轉折點。
  
畢業當完兵後,我順利成為臺灣省立交響樂團(現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的打擊樂首席,在樂界也有不少的活動,然而才過了一年半,我卻又收拾行囊前往維也納留學。當時的朋友們都覺得我腦子壞了,勸我別走回頭路,因為多拿個文憑回來,職務也不見得會有什麼改變,但我卻認為,安逸會造成停滯,說什麼也要走這一遭。
  
二十五歲的年紀,千里迢迢好不容易來到維也納拜師學藝,沒想到老師卻不願收我,因為我在他的眼裡已經「太老了」!我不死心,每天早早出現在課堂聽課,終於逮到機會讓老師聽了我二十分鐘的演奏,這才打動老師,收我為徒。為了不辜負父母和哥哥的支持,我比別人加倍付出努力和時間,兩年半之內便拿到了演奏家文憑,成為華人世界獲得打擊樂演奏家文憑的第一人。

維也納,分享的起點
  
當我在維也納音樂院求學的時候,除了努力以最短的時間取得打擊樂演奏家文憑,我也抓緊機會,一有空就去音樂廳、歌劇院、博物館「報到」,竭盡所能地去欣賞演出和展覽,盡情而忘我地吸收各種藝術的養分。那段辛苦卻充實的日子,至今仍是令我難以忘懷的時光。
  
維也納給我很大的文化衝擊,在那兒,藝術的體驗彷彿唾手可得,隨時隨地,都有機會享受美的生活。對維也納的人民來說,無論從事的職業是什麼,親近藝術都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需求,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曾想像過:「如果能將這樣的生活感受帶回臺灣,與故鄉的朋友們分享,那該有多好?」
  
懷著這樣的理想,我動手擬訂計畫,希望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組成樂團,從事打擊樂的推廣工作,這樣,我便能以所喜愛的打擊樂為媒介,去和大家分享藝術生活的美好。一九八二年六月二十九日,我帶著一份十五年的打擊樂推廣計畫,從維也納回到了臺灣,就這麼開始投入自己所熱愛的工作。我很清楚一個人的能力有限,所以我希望成立一個團隊,大家一起才走得遠,有朝一日成為專業一流的樂團,就像維也納愛樂之於奧地利那樣!
  
不過,由於打擊樂成為獨立樂種的時間並不算長,在此之前,打擊樂器相對於管絃樂團,是舞臺邊緣的配角,雖不可謂不重要,但的確不算熱門。對當時的臺灣社會來說,「打擊樂」更是一個相當陌生的名詞,玩打擊樂器並不被視為「有前途」的事。
  
雖然如此,面對這些已知的困難和未知的景況,我還是覺得充滿希望,因為我總認為,做就對了!為期十五年的打擊樂推廣計畫,我以每五年為一階段:第一個五年,以業餘樂團的形式致力於演奏、教學、研究、推廣工作;第二個五年,成為半職業樂團,累積能力、培養人才、建立特色,朝職業樂團的目標邁進;第三個五年,正式成立一個職業樂團,追求打擊樂的專業發展。
  
由業餘、半職業再到職業樂團,我想像著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朝夢想邁進。但我沒想到的是,社會給我的回應,竟超乎預期的熱烈!這一份來自社會的鼓勵,給了我加速前進的動力,也使得成立職業樂團的夢想,提前在第三年半的時候就實現了──一九八六年一月二日,朱宗慶打擊樂團正式成立。
  
在藝術上的追求上,打擊樂團的成立宗旨相當明確,那就是形塑融合傳統與現代、結合本土與國際的展演風格,以此立足臺灣、放眼世界!
  
樂團成立初期,為了推廣打擊樂,我和團員們上山下海,從音樂殿堂深入街頭巷尾,每個可能讓大家認識打擊樂的機會,我們都不輕易放過。所幸,樂團每次在各地演出,我們總會收到遠超期待的熱烈掌聲,許多觀眾欣賞完樂團的演出,紛紛向我詢問哪裡可以學打擊樂?於是,結合演奏和教學來推廣打擊樂的想法,便轉化成了創辦一個打擊樂教學系統的構思。
  
在我的構思中,體制內從教育著手,培養擊樂人才;體制外的推廣則透過成立基金會、樂團,並創立教學系統,向下扎根。體制內外相互配合,讓打擊樂逐步在臺灣發展成形。不知不覺中,最初描繪理想的藍圖,就這麼一步一腳印,化為付諸實踐的版圖,不斷延伸、拓展開來……

懷抱初衷,讓擊樂與社會連結
  
三十五年後,打擊樂在臺灣已從舞臺邊緣走到舞臺中央,是廣受眾人喜愛的熱門樂種,從打擊樂團、打擊樂教學系統、臺灣國際打擊樂節、臺北國際打擊樂夏令營、JPG實驗室到擊樂大賽,欣賞演出和學習打擊樂的人口持續累積,蓬勃的發展前景,受到世界樂壇的高度關注與讚嘆。與此同時,打擊樂團也擴增為一團、二團、「躍動」和「傑優」,光是一團的演出場次便已超過三千場,足跡遍及全球三十四個國家地區,不只是在臺灣,在歐、美、亞等地,所到之處皆受到藝文界和觀眾的肯定,在世界樂壇占有一席之地,而臺灣也成為國際打擊樂重鎮。這份豐收,不但早已超過了我原本的想像,可能也跌破了不少人的眼鏡吧!
  
一頭栽進打擊樂的世界裡數十載,我知道,打擊樂蘊藏著無限的潛能,還有非常多的可能性等待我們去挖掘,能夠與更多的人去分享這份美好的感受,是我和打擊樂團這三十五年來始終熱切的想望。我想,放眼未來、努力當下,只要懷抱著熱情的初衷,我們就可以繼續伸展出過去未曾想像的觸角,讓打擊樂的影響力在各領域更加深化,與社會的脈動連結。
  
如今,不管走到哪兒,很多人都說他們知道朱宗慶打擊樂團,或許是透過報章雜誌和電視,又或許是透過戶外演出,不過真正買票進音樂廳看樂團表演的,粗估約有三百萬人,還有很多的努力空間!就為了這兩千萬人,值得我繼續努力,敲出那些大家覺得不可能的音符。
  
有人曾問過我:當時從維也納返國後即進入大學教書,若專心於學院的教職工作,或經營個人的演奏生涯,同樣大有可為,且應可過著較為單純的生活。為何仍要選擇走一條比較困難的路,成立一個樂團,以演奏、教學、研究、推廣工作多管齊下,讓自己像多頭馬車般忙碌?
  
我想,這樣的問題永遠不會有標準答案。回想起來,最初會做這樣的選擇,憑藉的是滿腔的熱情和一股幹勁,而後續發展出的這些工作,也的確為我帶來了不少壓力和心理負擔。但是看到這三十多年來,我所投身的領域的確有了活絡的發展,我想,我仍會毫無猶豫地回答:「這一切都是為了分享,而且非常值得!」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