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歷史‧傳記VIEW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VIEW

【類別最新出版】
【1書+1筆記】好好走向終點線:人生最重要的10個終活練習
25張命盤:25種精彩人生的課題與啟示
監控危險心靈:穿透人性裂隙的觀護人筆記
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
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新版)


就要一場絢麗突圍:30歲後人生歸零,闖蕩世界的勇氣(VPJ0055)

類別: 歷史‧傳記>VIEW
叢書系列:VIEW
作者:范海濤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09月21日
定價:360 元
售價:28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40頁
ISBN:9789571375212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台灣版自序】為讀者打開一扇了解口述歷史的大門

《就要一場絢麗突圍:30歲後人生歸零,闖蕩世界的勇氣》在中國出版已經兩年了,得知台灣的時報出版看上這本書,即將在台灣出版時,我感到十分榮幸。一是因為時報出版是一個有影響力的出版社,二是因為台灣學界對口述歷史有著透徹的理解。想到我的所感所想即將變成繁體鉛字,抵達這片土地,和讀者進行一次透徹的交流,自然很期待。

三年前我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回國,心中充滿了對所學專業──口述歷史的感慨。每當人們問我:「妳在美國學習了什麼?」我總想把自己的所學全盤托出,但想表達的內容實在太多,又不知從何開始。

在這種心境下,我寫成了這本書。以我自己的大齡出國留學經歷為肇始,按時間脈絡展開,探討了一個大齡女青年如何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下如何塑造最好的自己的過程。我是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專業第一個來自亞洲的學生,因此這本書中的一些章節描述了美國口述歷史的課堂教學,用約十多萬的文字介紹了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專業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以及口述歷史證詞如何進行展示,以便推向最廣泛受眾的內容。我希望國內的一些機構能透過此書了解美國的口述歷史的歷史和現狀,並對中國口述歷史的學科建設有所助益。

寫這本書,我是受到使命的召喚,對銷量沒有過高的預期。沒有想到的是,這本書在中國受到了不同年齡層讀者的喜愛,很多人因為此書受到了突破舒適圈、追尋多樣人生可能性的鼓舞。同時,很多人第一次了解到,哥倫比亞大學有一個叫做口述歷史(英語)的專業,這個系統性收集人類記憶、以口述方式記錄並且研究歷史的專業,竟然如此有趣!這本書不但受到學術機構的重視,也為讀者打開一扇了解口述歷史的大門。一位從事口述歷史工作的專業人士曾經對我表示,這本書大大推進了口述歷史這個學科在中國內地大眾化普及的進程,對這一點我倍感欣慰。

有趣的是,因為這本書的熱銷,從二○一六年開始,中國內地報考哥大口述歷史專業的學生增加了很多。一個對於中國學生來說很冷門的專業,現在已經變得炙手可熱。

多年以來,口述歷史這個名詞對大眾來說是陌生的。在漢語地區,對口述歷史有所了解的人會談及唐德剛先生的《顧維鈞口述自傳》、《李宗仁回憶錄》、《張學良口述自傳》以及最著名的《胡適口述自傳》。台灣口述歷史的研究起始於一九五五年左右,稍晚於歐美。台灣的口述歷史有兩個重鎮,一是中研院長期以來從事的近代軍事、政治、外交、經濟等各方面的訪談,以彌補中國久經戰亂的資料不足;另一個是國立台灣大學從事的口述歷史。七○年代之後,台灣的口述歷史逐步走向成熟,涉及的領域也更加廣泛。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台灣,口述歷史都被置於學術的高地,卻在民間不引人注目的角落裡慢慢蔓延發展。而口述歷史的大眾化普及,美國做得更出色。在美國,口述歷史不僅專注於資料的收集,更注重資料的使用和展示。豐富多彩、多樣化的多媒體現代展示和使用方式,使得口述歷史的證詞具有了真正的生命力,這也促進大眾深入了解口述歷史。

我夢寐以求的目標就是用通俗、普及的語言,向大眾介紹這門神聖而有趣的學科。除了讓人們了解口述史的功用,即「口述史是一種民主的選擇」、「口述歷史將挑戰精英對歷史的挑戰」、「口述歷史將彌補宏大敘事下的歷史空白」、「口述歷史將表達民間意識形態和官方塑造的公眾情緒的不同」以外,還希望人們知道,口述歷史除了是人們記錄歷史的方式,增進人們之間了解的工具以外,更是探知人性的手段,它應該被廣泛的認知和普及。
從這一點來說,《就要一場絢麗突圍:30歲後人生歸零,闖蕩世界的勇氣》是一次成功試驗。

【傾聽內心的聲音,讓自己全力以赴】

人生在世,
不要被信條所惑,
不要讓別人的意見淹沒了自己的聲音。

「當一個微小的火種慢慢地在心裡閃爍,最終蔓延成燃燒的火焰,當一個並不清晰的意識漸漸野蠻生長,成了明確的意志,我想,這就是做出改變的時候了。這和我此前很多次的人生經驗相似,每一次放棄都有爭議,都有掙扎,都有留戀。但是最終通過理性走向平靜。我深刻地知道,每一次放棄與選擇,都是『捨』與『得』的對應。但人們只有傾聽內心的聲音,真正做到『捨棄』, 才可能讓自己全力以赴。」

二○○九年九月,開復在人生中做了一個看似十分大膽而又驚險的選擇。他離開了任職四年的Google,準備開始人生中的第一次創業。這個過程我親眼目睹, 也和他有幾次推心置腹的談話。即使對於開復本人來說,這個決定也不是特別容易。畢竟在大公司裡有穩定的前程,豐厚的薪水和可以調動的豐富資源,而創業則是一條艱苦卓絕的不歸路。那一段我目睹了他內心的掙扎,以及最終做出決定那一刻的輕鬆。

我記得他在二○○九年六月到美國總部辭職之後,臉上有一種如釋重負的表情。因此,有了我們《世界因你不同:李開復從心選擇的人生》中以上那段話。

當一個四十八歲的人做出了如此重大的決定,這對在他身邊耳濡目染的我,有非凡的榜樣作用。追隨自己內心的聲音,成為潛移默化影響我的一種內心的信條。但是我寫下這些文字的初衷,絕對不是想遍灑心靈雞湯,勸大家都不顧一切地以大齡之軀選擇出國留學。我的體驗看似勇往直前,但是其實這個過程中佈滿荊棘,步步驚心。如果人生可以做第二次選擇,我是不是還會如此這般的拋家捨業,真不能百分百確定。我得到了不少,也失去了很多。我清楚地知道裡面的機會成本到底有多大。因此,我寫下這本書的目的,是告訴大家留學背後的真實體驗,這裡面也許有你不知道的一百個真相。

在我辛苦地準備兩項考試時,我身邊的朋友基本上已經不約而同地分成了幾大陣營。

第一陣營是無條件力挺和支持的一派。這些朋友知道我想法一旦萌生,我就會想方設法地去執行、去推進。無論有什麼困難,都會七手八腳地把事情做成。超高的執行力讓我在困難面前保持著非凡的韌性。最支持我的朋友是李開復博士和張亞勤博士,他們兩個人都為我寫了推薦信,也是我生命中不可多得的導師。開復本身的經歷是一本活的生動的教科書,我透過寫作了解到了哥倫比亞大與卡內基美隆大學的教育在他的生命中留下的印記。哥大奉行的「通才教育」理念與他的博士班導師傳遞的「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的觀念,以及教授同意讓開復用迥異的方法來完成博士論文的故事,都讓我對美國社會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有了了解。我能感覺到美國社會對一個人的改變,也見證了一個融合中美文化的人的生活樂趣:他在談話中,時常和老美一樣使用雙關語,讓氣氛立刻充滿了歡樂的氛圍。

在《140字的驚人力量:李開復談微博改變一切》的新書發表會上,我向開復索取了一本新書並要求他為我寫上一句詞。他想了想,在扉頁上寫了一句「Conquer America(征服美國)」。

第二陣營中,我不可避免地迎來了生命裡的反對派。毫無疑問,這些反對派都是出於真心誠意對我好的意願。他們真誠地反對我這個決定,並且認為我已經錯過了留學最好的時機。今天我回想起來,更能深刻理解他們當初的理由。

Google中國四大創始人之一、蘭亭集勢前CEO郭去疾是我的好朋友。當時我喜歡呼朋喚友地把大家弄到家裡來吃飯,因為工作太忙,無論我和朋友們怎麼召喚,雖然郭去疾是我的鄰居,但他常常風塵僕僕地最晚一個到來。等他坐下來,桌子上往往只有一盤盤殘羹冷炙了,我就會起身為他多炒一盤醋溜白菜。郭去疾本人在美國待過七年,畢業於伊利諾大學和史丹佛大學,還在美國很多有名的高科技公司工作過。可以說,有關留學的故事和苦水,他有一大堆。但是時過境遷,你不問,他自己很少提及。

郭去疾是我有生以來見過的最聰明的胖子。他思維敏捷,言語清晰。在他身邊,可以感受到高品質的思維如雲霄飛車一般在你附近的空間呼嘯而過。聽到我準備出國的決定,他條件反射般地不以為然,隨後拋出一句我至今仍印象極深的問話:「互聯網時代,誰還出國啊?」這句話,對我來說是當頭棒喝,但也讓我第一次深刻地思考我決策的邏輯。

我一直認為郭去疾是一個可以預見未來的人,對他百分百的信任。二○○九年,移動通訊與互聯網的風潮正欲興起,無數的機會潛伏在這個行業當中。選擇此時去留學,無疑是在浪費在中國發展的大好機會。當時身為財經記者的我,報導重點是中國互聯網,已經和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建立了極好的人脈關係。朋友們此時正紛紛選擇跳槽,互聯網公司也特別歡迎前去投奔的記者。這是一個進入中國互聯網行業的最好機會。這種機會近在咫尺,機不可失,也許失不再來。毫無疑問,郭的這種中肯而真誠的勸告有著極強的說服力和內在的邏輯。事實證明,幾年之後我回來,很多在圈內的朋友都有幸成為了站在風口裡的那隻豬。

我還和對我影響至深的徐小平老師進行了一次深度對話。徐老師一如既往的幽默風趣,每次坐在他身邊交談,都基本上是合不攏嘴。有一次到他位於國貿附近的辦公室去作客,面對著長安街璀璨的車流,他真誠地對我說:「出國的事, 可以過幾年再說,那時妳可以抱著孩子,帶著保姆,搭著飛機去留學。現在妳應該把妳最喜歡的事情做到極致。比如說寫書、寫傳記。」小平的勸說其實和我當時的狀態很有關係。第一個寫作專案的成功,給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寫作邀約,但我為了準備考試全部婉拒了。不但如此,我還狠心取消了所有出國旅行,也拒絕了朋友特別為我安排的一次西藏之旅。我把自己完全封閉了起來。小平認為,我是在放棄我的大好前程,出國留學時間成本巨大,這毫無疑問會打斷我事業發展的節奏。

除了支持派和反對派,我生命中還有另一派的人,成了既不支持我留學,也不反對出國的中間派。這類人往往是我生命中比較親近的人,他們一方面希望我隨心所欲,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淋漓盡致地體驗人生。另一方面,又暗暗地希望我能夠留在他們身邊,保持一個穩定的工作,過著毫無波瀾的安心日子。他們本能地希望我像所有「正常」的孩子一樣,不要在不該折騰的時候折騰,不要玩不該玩的夢想。隨著我備考時間的拉長,他們這種對我的矛盾心理,與日俱增。

爸媽喜歡處於穩定狀態的我,那種穩定帶給他們一種安心的感覺。我經歷了報業最輝煌的年代,工作還不用常坐在辦公室,因此我時常可以白天去家裡探望他們,帶他們去醫院,因為時間自由,我都自告奮勇地完成。這一切在我做了新的選擇之後會怎麼樣,我們當時不得而知。我們唯一知道的是,這種穩定的生態一定會土崩瓦解。他們的心裡一定會和我一樣動盪。

備考期間, 我沒有和他們做直接的溝通,因為我比較懦弱。而且我一想到這個話題,就倍感煎熬。我那多病的老媽,經常用收集了全世界的母愛的眼光看著我,然後看似漫不經心地說:「妳看,妳現在的工作,多舒服呀。」我常常不敢直視。如果強悍的鎮壓會讓人揭竿起義,這種溫柔的懇求反而讓人不敢面對她的眼神。

我的先生身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對於我想出國這件事情,表現出了中間偏左的支持態度。他像往常一樣,白天出門上班,對我準備考試的事情不壓迫也不過問,晚上面對燈火通明的書房,他只是微微一笑。

二○一○年十月,GRE考試結束一周,留學圈裡傳出了驚天消息,由於ETS(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把考古題出成了考題,所有中國學生的考試成績都被取消了。

郵件裡說:每一個參加十月GRE考試的學生,目前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接受退款,另一種是參加十一月重新安排的考試。這個時間點發生這樣的事情,對我來說是個重大的打擊。經過了十個月煉獄般的生活,我真的感覺自己已經耗盡韶光,我第一次產生了放棄的想法,感覺自己在一個十字路口徘徊。今天我想算了,明天又覺得這麼放棄,實在是心有不甘。我的矛盾達到了極致。在徘徊的那幾天,我把堆成小山一樣的GRE和托福參考書都收起來,放在屋子裡的一個角落裡。我打開久未打開的電視,開始沒日沒夜地看娛樂節目。我想透過拖延的方法,讓自己自然而然逃脫掉這場選擇。而我先生發現了我的變化,終於找了機會對我說:「就這麼放棄,妳將來肯定會後悔,我們還是再努力最後一次吧。」

因為這句話,我又挺過了艱難的一個月,終於拿到了我想要的成績。

人做每一個選擇時,心態其實是在不斷變化的。當初參加新東方培訓時,只是覺得留學是自己的一個夢想,去試試無妨。最後能不能成,聽天由命。但是隨著自己時間投入的增加,能力的逐漸提高,等折騰到整整一年時,我覺得整個事情都似乎有了若隱若現的希望。我的心態,從去不去都可以發展成說什麼都一定要去。首先,這關乎我一輩子的夢想,不去我可能不甘心。其次,我不忍心看見我付出的時間成了沉沒成本。第三,我相信未來。
當我最後決定要去的時候,所有的反對派、支持派和中間派都變成了支持派。所有的懷疑煙消雲散,他們最終相信這是一件好事,我會終有所得。而我相信,人不能跨越同樣的河流兩次。而我想要的,終究還是我想要的。我最終是我上一次寫作的過程中,獲得的真知灼見──追隨我心──的實踐者。我相信,人生在世,不要被信條所惑,不要讓別人的意見淹沒了自己的聲音,你的直覺多少已經知道你真正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其他任何事物都是次要的。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