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歷史‧傳記VIEW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作者序
內文摘錄

VIEW

【類別最新出版】
【1書+1筆記】好好走向終點線:人生最重要的10個終活練習
25張命盤:25種精彩人生的課題與啟示
監控危險心靈:穿透人性裂隙的觀護人筆記
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
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新版)


社畜,也可以很優雅:瑞士地方太太臥底全球最高薪國家的職場必勝心法(VPY0062)

類別: 歷史‧傳記>VIEW
叢書系列:VIEW
作者:瑰娜(陳雅惠)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9年06月21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24頁
ISBN:9789571378336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作者序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一分鐘都不能少:7點11分我和監理站有約

  我有好幾位義大利同事,?巧我在辦公室的鄰居N便來自靴子國東北部。N頭頂光溜溜的,曬成和臉孔一樣的小麥色,擁有健壯的體格。

  雖然他看起來很威猛,心思卻非常細膩,不時與我分享他的義大利觀點。

  某天,我正想和N約定一項任務。把握他的空檔時間,我提出一個問題:「請問11月9日下午3點左右,你有空嗎?」

  N馬上翻出個人的行事曆,指著當天的行程回答:「我上午7點11分必須去監理站一趟,但是下午是空著的。」

  雖然我知曉瑞士人的時間觀極為精確,約定時間不侷限於整點鐘或5的整數分,但是第一次知道公家機關也這麼做,引發了我極大的好奇心。我盯著N的行事曆看,以提高一度的音調唸道:「7點11分。」

  N露出上排強健好看的牙齒回應:「我好幾次遇見約會時間出現零星分鐘的情況了。我一開始以為這是在跟我開玩笑,但是瑞士同事都說這是常態。瑞士人的時間觀真的好奇特。」

  這讓我勾起大約半年前我與香港TVB新聞團隊見面的回憶。當時東昇和曉瑩前來瑞士採訪,雙方約定第一次見面時,我便依據谷歌地圖的行程通知他們我將在隔天早上7點41分抵達飯店。當天上午工作結束後,大夥兒便去老城區共進午餐。在餐桌上,曉瑩突然聊起邀訪的經歷:「瑞士人的時間管理觀念好強呀。我們習慣約定整點鐘或半點鐘見面,但是好幾個受訪者竟然給了我們10點32分之類的怪時間。」

  「一位受訪者甚至告訴我,如果我們搭哪班電車過去,28分鐘之後便能抵達。所以,昨晚當我收到妳的簡訊,得知妳約定7點41分碰面時,我嚇了一跳,覺得好瑞士!」

  聽了曉瑩的分享,我心頭為之一顫。曾幾何時,我不再認為約會只能敲定整點鐘、半點鐘或一刻鐘的時間,不再覺得相約在7點41分見面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如果時間確定是39或41分鐘,我也不會自動四捨五入,告訴對方大約是40分鐘。時間一去不復返,每分每秒都何其珍貴。我們沒有理由忽視那寶貴的一分鐘,就算它只有60秒,也得精確計算。

  另外,曉瑩發現瑞士人重視計畫,如果要約定行程,必須提早至少好幾個月確認。例如,這次TVB新聞部在出發前一個月才敲定瑞士行,不少受訪者接獲採訪邀約時便回應:「在一個月內得確定時間實在太趕了,必須以緊急事件處理。」

  「而且,他們都很盡責,就算無法立即回答問題,也會告知收到電郵,但是會晚一點兒答覆。在短短一個月內,同一位聯絡人和我的往返郵件加在一起竟然高達30多封。」

  TVB記者接著說:「真的很佩服瑞士人。因為工作忙碌,我很難確定與朋友約會的時間,所以通常遲至當天發現自己有空時,才會臨時打電話詢問對方是否可以碰面。」我理解她的工作性質特殊,身不由己。不過,這就像一種賓果遊戲。如果雙方湊巧有空,便能見面;但是只要一方沒空,雙方的時間就永遠對不上來,無緣相會了。

  當我在臺灣生活時,便不時接獲朋友臨時的邀約。這樣的做法似乎是一種比較消極的時間觀,把見面的可能性交給命運,由上天安排。假使雙方剛好有空,就像抽中好籤,幸運見上一面。相反地,瑞士人化被動為主動,讓自己成為時間的主人,藉由安排時間創造機會,確保雙方能夠碰面。

  不過,兩種相異的觀念也反映了兩種行事的態度。瑞士人通常花費大量的時間溝通協調,致力於制訂最完善的計畫,而且一旦計畫確定了,便會盡心盡力去執行,變數相對較少,但是反面來說就是腦袋有點兒硬梆梆。相反地,華人習慣倉促地做規劃,再依據執行的狀況做調整。因此,瑞士人可以放心提早幾個月,甚至一年立定計畫,再按部就班執行,而華人多了所謂的「彈性」,處在可以隨時調整「計畫」的狀態。

  雖然居住在阿爾卑斯山小國已經幾千個日子,但是每當更加深入瞭解瑞士人的時間觀,我仍舊會忍不住在內心的小宇宙驚呼──他們應該是全世界最講究精確的人類了!也難怪搬遷至瑞士不久的義大利同事,以及來小國採訪的香港記者會有如此強烈的反應。

請善用你的電子郵件──以電郵代替口頭通知或電話

  A的職位是庶務部部長。基本上,他總管辦公室硬體設施的大小事,只要是同事需要櫃子、發現碎紙機故障,或者高階主管的辦公室急需幾個盆栽,大家都會請求他幫忙。他很少出手搬運重物,而是會安排手下幾個壯丁做事,還得不時與設備廠商聯繫。

  因為如此,A算是公司裡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了。基本上,每位同事都認得他。每當庶務部部長做例行性的巡查工作,大家有機會便會跟他多聊幾句,縱使這在部分華人員工眼裡看來有混水摸魚的嫌疑。

  尤其,A深受女同事喜愛。好幾次我發現幾個亞洲女同事帶著特別雀躍的心情,親自去A的座位拜託他處理要事。不過,他通常會這麼回覆:「請寫封電郵告知你的需求。」

  做為關係不錯的同事,某天中午,我和A一邊吃飯一邊閒聊,享受美好的午休時光。我必須坦承,每每直視他的眼睛,我便會迷失在那由濃密睫毛與深邃眼睛所構成的迷幻宇宙裡,偶爾看得出神,不小心便漏聽幾句話。然而,這次我聽得清清楚楚,在談論工作近況的當下,他是這麼說的:「當我坐在辦公桌專心處理文件或電郵時,有的同事會走來我的座位請求幫忙。這硬生生打斷了我的工作。為什麼他們不懂得寫電子郵件,好讓我做安排?」

  T是在德國長大的華人女生,她也曾經與我分享瑞士同事和亞洲上司在溝通工具偏好上的歧異。在工作上,T必須與站在第一線的瑞士業務人員聯繫,提供支援。她習慣以書寫電郵的方式聯絡同事,卻曾經招致亞洲主管的抱怨。

  因為T的上司總是等不及獲得業務員方面的答案,所以就算是芝麻綠豆大的小事,他也會催促她:「妳不要寫Email,直接打電話問他就好了呀。」T拗不過主管的請求,便曾經打了幾通電話給瑞士同事。某天,在電話另一頭的同事再也忍不住騷擾,嚴正地告訴她:「不要再打了。如果有什麼事,請寫電郵通知我。我一定會找時間答覆。」

  就個人觀察,遇見問題時,許多華人習慣把自己著急的事視為緊急要事,等不及立馬解決。縱使不是十萬分火急的要事,很多人卻缺乏寫電郵溝通與等待答覆的耐心,認為只要面對面或打電話跟對方說一聲,便可以馬上獲得解答。

  其實,面對面或電話溝通並無法保證立即解決問題,反而可能打擾對方的工作步調。很多時候,求助的對象必須在清楚瞭解狀況及查詢資料之後,才能給予完整的答案。因此,如果我們以文字詳述需求,附上相關資料,便能協助對方知曉狀況,做最好的安排。另外,我們也得尊重求助對象的時間。對方手邊一定也有許多工作,除非緊急事件他並沒有優先處理電話詢問的義務。

  面對面說話和講電話的優點是可以與求助對象直接溝通,適用於緊急事件,但是對話難以留下紀錄,不小心就會變成口說無憑。現今在商業活動裡,重大決定仍舊需要以電子郵件或白紙黑字做為憑證。在瑞士生活,我甚至發現政府機關或公司行號在公布重要資訊時,偏好寄送實體信通知居民或客戶。這實在是很老派,但也突顯了瑞士人的謹慎呀。
提早下班不為倒頭大睡、看電視;而是為了讓眼神發光的嗜好

  自從我成為瑞士蘇黎世一家跨國公司的職員,每天便過著「朝七晚四」或「朝八晚五」的生活。公司採取彈性工時制,如果員工早點上班便能早點下班。而且,門禁卡只有開門的功能,並不會特別記錄職員進入或離開辦公室的時間。正式的工時憑據亦僅僅由個人填寫的「出勤時間表」來判定。

  每天到了下午大約4點多,我的同事便陸續離開辦公室。大家不用掩面偷偷摸摸退場,也沒有「怎麼那麼早走?」的耳語。尤其,我的德國主管D固定一週兩天下午4點半便匆匆下班,無論有什麼要事,都無法阻擋他要走人的決心。他這麼做,是有原因的。

  原來,D這麼早離開辦公室,是為了趕去住家附近的「足球俱樂部」──在德國的家鄉,他曾經是位出色的足球員。為了回饋瑞士社會,擁有一身精湛球技的他便決定擔任地方足球俱樂部的教練,教導孩子踢球。甚至,就算因此得在週末帶著球隊四處征賽,他也樂此不疲。

  我也發現,每逢週末假日後回到工作崗位的第一天,熟識的同事經常問我:「妳做了什麼?」接著,他們便會分享自己怎麼度過寶貴的假日時光,不經意地提及自己的嗜好──對他們而言,從事個人熱愛的活動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許多人還「身懷絕技」。

  例如:我的美國同事F喜歡穿簡單的格子襯衫,看起來就像個平凡的中年發福大叔;但是私底下的他,卻擁有一個我怎麼想破腦都想不到的超潮嗜好──電子音樂的編曲、混音。

  我和F通常是最早抵達辦公室的員工,所以時常有機會閒聊。某天,我從F口中得知原來他喜歡玩音樂。除了正職,他更是一位業餘音樂製作人──以4個不同的藝名,在網路上發布各種類型的電子樂。

  我曾經上網聆聽F的作品。雖然我不是專業樂評,但是真心喜歡他曲子的旋律及節奏,更佩服他累積幾十年的編曲和混音功力。F也與我分享個人工作室的照片──那是一個藏身在自家當中,設備專業又齊全的Studio。

  F告訴我,每每待在自己的小天地創作,他好快樂,而且他是全心全意投入樂曲的。記得某個週一的早上,我提醒他尚未讀取我寄發的手機訊息。當下F急忙地掏起手機查看,才驚覺原來整個週末他一共未讀45則訊息──因為在Studio裡頭他只專注於自己的音樂世界,幾乎與世隔絕。

  我的義大利同事N五官深邃,貌似米開朗基羅創造的大衛雕像,只不過頭髮少了點。他的身材結實、肌肉發達,他常告訴我,週末假日又去了哪個湖、玩了哪個水上運動。尤其,自從5年前他開始接觸「立槳衝浪」(Stand-Up Paddle, SUP),便深深愛上這項運動,更在家鄉的海邊考取了證照。

  雖然N現在有份正職,但工作之餘,他也在蘇黎世某個湖泊擔任兼職的SUP教練。他不只一次告訴我:「在人生中擁有嗜好很重要。多方面嘗試便能找到自己的愛好。」

  其實,我的先生也是如此。他很早便考取了湖泊及海洋的帆船駕駛執照。週末他時常去蘇黎世湖玩風帆,也不定期參加國內外比賽。最近,同樣是航海迷的朋友開設了一家船學校,他便義不容辭地幫忙。下班後,有時候我累得只想躺在床上,連翻個身都嫌耗體力,相反地,他卻還有精力設計船學校的網頁和製作教材。

  雖然在以上的例子中,主角們的興趣大不相同,但是在和他們談論相關話題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的瞳孔閃爍著光芒,而且會不自覺地滔滔不絕起來。我深刻感受到他們對於個人嗜好所投注的熱情,那是帶給他們生命快樂與力量的泉源。

  這也不禁讓我回想起過往時光:我在臺灣時所受的教育,似乎並未特別重視「嗜好」的培養。「嗜好」兩字常常被視為「不認真」,或幾乎只停留在字面上既蒼白又扁平的意思。

  學生時代,為了獲取好成績,我們花費大量的時間讀書考試,而師長也會挪用「不重要」的美術、工藝和家政課,發考卷讓學生做「考前衝刺」;畢業後進入職場,在長工時的環境下,身心也疲憊得沒有精力認真思考生活的意義。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們很容易缺乏接觸新事物的機會和探索自我的動力,有些人甚至一直努力工作到退休,才發現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裡。前陣子觀看德國電視節目(在瑞士可以收看鄰國的電視頻道),我對一位受訪女性民眾所說的話印象深刻。雖然我早忘了主持人的提問,卻記住了她的回應:「我很滿意我的生活,很快樂。因為我有自己的嗜好,而且花費許多時間從事嗜好活動。」

  她的一番話提醒我,嗜好能帶來無比的快樂,也可以是生活重要的一部分。看見我的同事和先生都擁有一份興趣,抱持積極的心態提升自我,更讓我深刻體會:「嗜好」不只是一個人「打發時間」時喜歡做的事──它當然也可以是投注畢生熱情,讓自己的能力與技巧不斷提升的項目。

  早一點兒下班,不只是意味可以早一點兒回家看電視、上網,或什麼事也不做。培養嗜好不只可以增進生活的樂趣,在能力精進的過程中更能讓人獲取自信、刺激創意,也可以藉此結交志趣相投的朋友,讓生活更加多采多姿。

進修風氣興盛:追求更好、更專業  

  走在瑞士街頭、搭乘電車或閱讀當地的報章雜誌,不時可以看見進修機構的廣告。參加聚會跟當地親友閒聊時,我更好幾次聽聞誰去了語言班或誰去修習了專業課程。每每聽見這樣的消息,我都會忍不住在心裡由衷佩服他們能夠克服人類的天性──懶惰,打起精神去進修。反觀,下班後我通常累得只想廢在家裡……。

  學習的類型劃分成好幾種,而我們可以如何定義「進修」(Weiterbildung)?它通常意指非正式教育體系內的教學活動,例如:修課、會議、研討會、私人課程或工作訓練等。依據瑞士聯邦統計局的資料,2016年年齡介於15和75歲的常駐居民當中,有高達62%的比例曾經在過去12個月至少參與過一次進修活動。

  小國的技職教育相當紮實,也擁有頂尖的高等教育,例如:依據2017?2018年度的世界大學排名,蘇黎世與洛桑聯邦理工學院便分別位居第10及38位。瑞士的正規教育就像一臺臺巨型人才製造機,培養了眾多擁有高度專業,符合各行各業需求的人士。

  雖然離開學校時,他們已經練就一身好功夫,但是許多人不會從此廢功,而是不斷精進專業技能。在瑞士,25?64歲的工作者之中有65%進行與職業相關的學習活動(28%與職業無關)。很多企業也鼓勵員工進修深造。25?64歲進行職業進修的人士當中便有61%獲得雇主的支持,譬如工時的配合或提供資源。除此之外,職業工會更鼓勵工作者進修。一般來說,受共同勞動契約(Gesamtarbeitsvertrag, GAV)約束的勞方每個月必須從薪資直接扣除一點兒錢作為支持工會運行及談判的服務費。有的工作者便有機會獲取進修的補助金。

  舉職位屬於臨時人員的工作者為例,如果他受〈人員租借共同勞動契約〉(GAV Personalverleih)的約束,每個月又繳交薪資的0.7%作為服務費,工作一年他最多可以向專門機構(temptraining)申請4,000瑞郎的進修補助金。(折合新臺幣大約12萬元,再貼一些錢就可以買勞力士錶了)自2012年7月開始運作以來,temptraining已經批准26,000份以上的進修申請,提供4,300萬瑞郎的補助。

  我的同事S來自香港,說了一口流利的英文和法文。她曾經利用這個機構所提供的補助拿取商業學校的文憑,還去上德文課。而且,做什麼都拚了命的她,從A1一路學習至C1班,到達可以教導外國人德語的水平。

  當然,不少工作者會自掏腰包進修。例如:幾年前,我先生自費去一家私人商業學校上課。在長達3年的時間裡,每週二及週四下班後他必須趕場去學校學習3個小時半。課後之餘,他還得花費許多時間寫作業。為了朝頂尖經理人的夢想邁進,自從去年底每週三他都會去市區的進修機構上課,當他回到家時,我早就熟睡了。

  阿爾卑斯山小國的學習風氣相當興盛。許多人的自我期許很高,抱持「活到老、學到老」的態度不斷學習。M是我在瑞士臺灣圈結識的中文老師,她便曾經向我提及她有一位高齡90歲的學生。雖然這位長輩退休多年,長居養老院,但是他仍舊堅持每週一次搭計程車去學校上中文課。

  除了熱衷學習的理由以外,有的瑞士工作者更不得不持續進修。經濟上,阿爾卑斯山小國實行自由主義,開放人力市場,以優渥的薪資吸引全世界的專業人才。具有危機意識的工作者便會抱持積極的態度,提升個人專業,強化競爭力。對於事業心較強的人士來說,更得加倍努力,才能維持優勢。

  尤其,對於傳統的瑞士人來說,工作是天經地義的事,所以在這個講究勞動價值的國度裡,許多人並不允許自己因為喪失競爭力而失業。因此,持續進修,培養多元的職場技能,便能或多或少避免自己遭到裁員的命運。另一方面,這樣的做法也幫助他們實現自我,增添人生的精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