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歷史‧傳記VIEW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代序
自序
內文摘錄

作 者 作 品

健康的修煉:在病苦中生起智慧
明心見性:六祖壇經法要
觀心自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法要

VIEW

【類別最新出版】
【1書+1筆記】好好走向終點線:人生最重要的10個終活練習
25張命盤:25種精彩人生的課題與啟示
監控危險心靈:穿透人性裂隙的觀護人筆記
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
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新版)


在疫病中生起智慧(VPY0076)

類別: 歷史‧傳記>VIEW
叢書系列:VIEW
作者:陳琴富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0年03月13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40頁
ISBN:9789571381237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代序自序內文摘錄



  代序

代序
*代序緣起:


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後,人心恐慌,除醫療救助、口罩防護外,該以什麼心態自我健全?也是防疫的一環。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在二○○三年SARS疫情期間開示「以好心消除SARS災難」,時空有別,一樣受用。小編特別精選,用佛法來提升免疫力,身心自在。

以好心消除新冠病毒災難──星雲大師

因SARS的流行,讓全民幾乎是人心惶惶,社會呈現動盪不安。其實SARS也不是那麼可怕,主要的,不但我們有醫藥可以治療,尤其我們有免疫力可以抗拒,所以大家不必驚慌,要臨危不亂、處變不驚。在疫情流行的這個時候,要做好隔離工作,每個人心中做好準備,「隔離」是自他兩利,二星期與社會大眾隔絕,可以把自己當成是進修,就如佛教徒閉關,利用時間讀書,也能求得安心。

大家如果信基督教、天主教,可以多向上帝、耶穌祈求,如果信奉媽祖,可以向媽祖禮拜,增加信心,如果是信佛教的人,多多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觀世音菩薩可以救苦救難。

明白說,不管佛菩薩有沒有來救我,有了慈悲心,就能救自己。自古以來,不管哪個朝代,哪個時代,瘟疫的流行是常有的事,只是看我們抗拒的力量如何,我們有力量,就能戰勝疫病;我們有力量,就可以存活下來;這個世界,因為我們有力量,而能更美好。

面對已有家屬受到感染,不但個人、家庭、朋友,甚至整個社會,都會因為我們而有被傳染的可能。即使心中有掛念,仍要維持自己的鎮定,保持自己的歡喜心,因為鎮定、歡喜心,就如《心經》說:「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心不顛倒,意不貪戀,就可以遠離顛倒夢想,就可以遠離疫病。

病患家屬不要陷入恐慌之中,讓已受傳染的人感覺好像大難臨頭。已受感染的人,要帶著灑脫的心、自信的心,因為有信心,就能產生免疫力,就會獲得健康。自救之餘,甚至還能救人,不要因社會的流言而自亂陣腳。沒被感染的人,要自我防護,大家一起努力消除疫情,獲得健康,就會擁有美好的未來。

希望宗教界、政治界,甚至教育界的學者、教授,以及社會人士等,大家共同來防疫,尤其是不要渲染,愈是渲染,是非就愈說愈多,但也不要隱瞞疫情,應該公開,讓全民知道真實情況。

SARS的流行,大家講醫療、講隔離,這都是在「果」上處理。佛教講「因果」,如果「因」不存在,當然不會有「果」的產生。所以處理SARS,要從「因」上來研究,為什麼會有SARS?

SARS的傳染,這是人類的劫難,是人類的「共業」,因為大家造作不好的行為,才有這個不好的「共業」。例如許多人不愛護生命,到處殺生,不愛惜大自然,大肆破壞山林;當然地,大自然必會反撲。所以,要消除疫情,一定要全民淨化自己的身心,要有道德、有慈悲,重新改過做人,有慈心、有道德、有智慧,有了好的「因」,產生的「果」自然就會改變。

希望從政者,乃至商界、學者、各團體及社會人士,大家要道德重整,大家有善心、有道德,有了好的行為,就會有好的果報。雖然現在共業來了,大家不要驚慌,要想辦法脫離共業。例如:個人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用善因去改變惡的果報,有善心才能改變社會。

改變社會不是一句話、一件事就能改變,但我們用一顆好心祝福,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的力量很大。所謂「誠心感動天」,大家應該用對宗教的誠心,對自己的肯定,重視父慈子孝的家庭倫常,相信疫情很快就會過去,我們要對此有信心。

總之,要消除SARS的災難,固然要靠醫藥及社會大眾的努力來處理,大家能做的,像「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世界一定會大大改變的。

除此,希望媒體能節制報導,不要重複,但也不要隱瞞,如實報導,讓有權的人看了自會處理。否則報導太多,民眾打開電視,一而再、再而三地收看,看多了,感覺好像整個台灣都沉淪了。
(刊於2020.2.17人間福報,本文經星雲大師慨允,作為本書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