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譯 者 作 品

埃及學家商博良:破解古埃及文的天才

發現之旅

【類別最新出版】
哥雅:既華美浪漫又殘酷寫實
達利:超現實主義狂想天才
發現之旅藝術大師 (11冊) :馬內+竇加+華格納+夏卡爾+哥雅+達利+米羅+高更+柯比意+莫內+林布蘭
聖修伯里:永遠的小王子
凡爾納:追求進步的夢想家


拜占庭(XB0072)──燦爛的黃金時代
Tout l' or de Byzance

類別: 百科‧圖鑑>發現之旅
叢書系列:發現之旅
作者:Michel Kaplan
       Michel Kaplan
譯者:呂淑蓉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3年08月20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32開/平裝/184頁
ISBN:9571339334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書摘 1

第一章 歷時11世紀之帝國

1453年5月29日星期二,「征服者」麥哈穆二世(Mehemet II)的土耳其大軍開進了君士坦丁堡。這位鄂圖曼蘇丹的炮兵部隊方才達成了昔日讓最強大的軍隊皆鎩羽而歸的壯舉。君士坦丁十二世(Constantin XII Dragase\s)為拯救東羅馬帝國而做最後一次努力,在嘗試防衛都城之際,喪生於敵人攻擊下。一部歷時1,123年的浩蕩史詩,就此劃下了句點。

由羅馬到拜占庭

西元330年5月11日,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 le Grand)啟用一座新都:歐亞交界之處,博斯普魯斯海峽之濱,君士坦丁堡在古老的拜占庭遺址上矗立起來。這是羅馬帝國政策徹底轉變的最終階段,目標在往東方尋求脫困突圍之道。帝國最繁榮的省份(敘利亞、巴勒斯坦與埃及)在這兒;起源於巴勒斯坦的基督教也在此發展茁壯,並將在稍後幫助帝國再現生機。312年時,君士坦丁大帝已經給了基督徒宗教信仰的自由;325年,在尼西亞大公會議(Concile de Nice’e)中,他又迫使這些基督徒就信仰內容--此信仰他自己或許也贊同──達成共識。

  但建都目標並非只局限於宗教層面。當務之急,是要防衛邊境--尤其是受到哥德人和波斯人威脅的多瑙河與幼發拉底河邊界。透過一套巧妙的防禦政策,帝國成功地或遏止了哥德人前進並加以同化,或將他們往西推進──結果是,已經偏離帝國核心遙遠、而元老院也部分遷至博斯普魯斯海峽邊上的羅馬,再也抵擋不住蠻族的入侵,於476年陷落。

  君士坦丁堡迅速取代了舊都。這個城市從創立起便信仰基督教,儘管皇帝朱利安(Julien, 361-363在位)曾經試圖恢復多神教信仰,它卻自381年起便是大公會議舉行之處;451年,此城牧首進據教會階級的第二高位,僅次於教皇。一如昔日的羅馬,君士坦丁堡是一完美的城市。到了15世紀,當土耳其人向這地區的農民詢問前往都城的路途時,後者依舊會遙指城牆與穹頂,一秉千年以來的傳統,說:「城在那邊」(is tin polin):伊斯坦堡。因此,這個我們冠以「拜占庭」之名的帝國,是羅馬帝國的延續;但它是一個東方的、希臘的帝國,而且信仰基督教。

查士丁尼大帝的夢想

六世紀初,帝國臻於如此的成熟與平衡,以致查士丁尼以極為昂貴的代價換得與波斯人之間的和平,試圖使地中海再度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海。他的大將貝力撒留(Be’lisaire)與納爾塞斯(Narse\s)先後重新征服了北非、義大利及西班牙南部。儘管缺了高盧和五分之四的西班牙領土,勝利並不全面,但查士丁尼還是彰顯了拜占庭政治精神的一個基本特色:它的普世性。

  查士丁尼影響最久遠的勛業──編纂法典──也證明著此種普世性。先前,在5世紀初,皇帝狄奧多西二世(The’odose II)已曾令人蒐集過當時通行的全部法令。但狄奧多西的法典很快便不敷所用,因為它略去很大一部分的羅馬法──判例部分--未收;此外,狄奧多西二世和他之後的皇帝在此法典頒行之後也並未停止立法。529年起,查士丁尼交給特里波尼安(Tribonien)編纂新法典的任務,此外也命他集結《判例彙編》(Digestes)中的判例,並且提供給學子一部教材:《法律原理》(Institutes)。全部工作在不到五年的時間內便告完成,是為《民法大全》(Corpus Juris Civilis),為其後法律絕對無法規避的源頭。

  然而完成的法典並非全無缺陷,因為它分類粗略,重複及互相牴觸之處所在多有;但它最主要的缺點在別處:這些法令條文是以行政部門的語言拉丁文寫成,但大部分百姓卻是使用希臘語。此外,後來查士丁尼用來補足設置的法令,或稱《新律》(Novelles),便是以希臘文撰寫。

  查士丁尼代表著此一帝國的多樣、偉大,但同時也代表著它的矛盾。他來自講拉丁語的以利哩古(Illyricum),統治的帝國卻是說希臘語,帝國東部則講古敘利亞語或科普特語。他在東方受著威脅,重新收復西方,而忽視巴爾幹半島的防衛。查士丁尼性格專制,險些就在「尼卡起義」(se’dition de Nika)中被迫退位,還是多虧他妻子狄奧多拉(The’odora)的奮起,以「鮮紅屍衣何等美麗!」激勵他,才得化險為夷。身為正教貴族階級的代言人,他固然以不肯懺悔的異教信仰為由關閉了雅典學院,又重建直到君士坦丁堡淪陷之際始終是基督教世界最大教堂的聖索菲亞大教堂(Cathe’drale Sainte-Sophie),但娶了一位父為馴熊師、本身信奉基督一性說(monophysisme)的女子。他的勛業之脆弱,因此較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