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線 上 試 閱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作 者 作 品

鹽鐵論:漢代財經大辯論
鹽鐵論:漢代財經大辯論
旅行與讀書
舊日廚房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類別最新出版】
唐代詩選:大唐文化的奇葩
世說新語:六朝異聞
山海經:神話的故鄉
鹽鐵論:漢代財經大辯論
孟子:儒者的良心


鹽鐵論(XO0027)──漢代財經大辯論

類別: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叢書系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作者:詹宏志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7年01月15日
定價:100 元
售價:79 元(約79折)
開本:菊32開/平裝/304頁
ISBN:9571317055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全集:(共42本)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書摘 3

.鼓勵耕作

御史大夫聽到文學把「均輪」、「平準」,兩個制度批評得一文不值,心中非常不快,立刻轉換了討論的話題。桑弘羊發言說:

「真正的聖王一定限制自然資源的任意開發,也限制稅關與市場的任意設置,他一方面顧慮生產的平衡,一方面充份配合季節推移來從事生產,更利用對自然資源的配置來管理百姓。

「在農業收成豐盛的年份,聖王會把多餘的農產穀物儲存起來,供做缺乏糧食的時候使用;在農業收成很壞的年份,聖王就發行貨幣,讓貨物在市場流通,這樣,多餘的財貨可以調節生產的不足。從前,大禹的時候鬧水災,商湯的時候鬧旱災,百姓普遍很窮困,不得不靠借貸以維持衣食的基本需要。大禹立刻開發歷山的金屬,商湯也開發莊山的銅,鑄成錢幣給人民,這種不景氣則放鬆銀根的措施,贏得天下人民的懷念與稱讚。

「不久前,我們國家的財政發生拮据的現象,軍隊將士有時候領不到薪水;而東部地區又遭受天災,齊和趙兩個地區發生大饑荒。幸虧靠了『均輸』制度累積下來的財貨,和國庫裏平日的儲藏,使得軍隊戰士得到經費,也讓災民得到救濟。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均輸』制度得來的貨物與府庫中儲存的錢財,不是剝削百姓而專供戰爭之用,也花在救濟窮困防備水災旱災的用途上面。」

一位文學站起來回答說:「依照古時候的制度,稅賦是十份取一份,魚池湖泊到了適當的季節,就任人民出入捕獵,毫不干涉。這樣,老百姓都安心耕作,固守本份。因而三年的農業生產能有一年的剩餘,九年的農業生產就有三年的剩餘。這才是大禹、商湯等古代聖王防備天災安頓百姓的真正辦法。

「一個國家如果野草也不除,田地也不耕,不努力從事農業生產;就算獨佔所有礦藏海產的財富,就算有一百種商業賺錢的手段,也不能養活老百姓。所以,古人尊重勞力活動,從事最基本的農產生產,大量地種稻植樹,每個人都按季節努力工作,因而衣食充足,就算碰上幾個收成不好的年份,也不會使人受苦。這樣看來,我們可以說,衣服和食物是人民的基本需要,而農業生產是人民的基本任務。衣食充足而農業發達,兩者就可以使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了。這也就是詩經裏所描寫的境界:『上百的家庭富足呀,婦人和小孩都安詳呀!』」

御史大夫桑弘羊立刻反駁說:「聖人賢人照顧家庭的方法並不是只有一種,使國家富強也不是只有一條途徑。從前,管仲運弄威勢和詭詐,使國家成為強權,而紀侯大夫發展農業,節約省用,卻失去了國家。

「再說,如果每一個人都應該依靠農業維持生活和照顧家庭,那麼,舜就不該做陶器,伊尹就不該當廚子(註:根據傳說,舜是陶器工人出身,而伊尹本來是廚師)。我們為什麼還認為他們是聖人呢?

「所以,最懂得治理國家的人,常常運用這樣的策略:『全世界都認為低下的,我卻尊敬它;全世界都認為沒有價值的,我卻重視它。』他懂得把不重要的變成重要的,把弱點變成優點。從這個道理來看,目前我們國家山上的和池塘裏的資源,以及均輸制度的財政收入,都是平衡國家財富、控制地方諸侯的手段。汝、漢一帶坐產的黃金,以及各地貢輸來的麻料,都可以吸引外國人的喜愛,換取胡、羌這些外族人的寶物。利用貿易,我們可以拿中國一小塊普通的絲布,換到匈奴價值很多錢的東西,不就減少了敵國的財富嗎?因此,透過貿易,塞外民族的驢子啦、騾子啦、駱駝啦,一匹接一匹地進入我們國境;斑馬呀、紅馬呀、戰馬呀,都成了供我們使用的牲畜;貂皮呀、狐皮呀、土撥鼠的皮呀、貓的皮呀,各種色彩的毛皮,各種圖案的地氈,都堆放在我們政府的倉庫裏;而壁玉、珊瑚、琉璃,都成為我們國家的寶物。這樣,外國的產品不斷地輸進來,而我們的財富沒有散到國外去。珍奇寶物流入國內,國家就富饒;國內財富沒有流到國外,人民就有錢。詩經上說:『上百的家庭都富足呀!婦人和小孩都安詳呀!』就是這種境界。」

另一位文學對御史大夫桑弘羊的貿易理論不表贊同,他站出來說:「古時候,商人流通貨物而不欺騙消費者,工人做堅實的器具而不偷工減料。所以,君子不管是耕田、打獵、還是捕魚,其實做的是同樣的事。現在呢?商人以欺騙為能事,工人只注重花巧,肚子裏懷著投機的鬼胎而沒有罪惡感,這樣,老實人變成貪心人,貪心的人變成騙子,社會風氣就壞了。

「從前,夏朝桀王的皇宮裏有許多歌女,都穿著刺繡著圖案的漂亮衣服,大臣伊尹看不過去,離開國家到『薄』隱居去了,結果愛好歌女的桀王喪失了他的國家。我們再看看,今天這些從國外進口的騾子、驢子,實用價值根本比不上牛和馬:而貂皮鼠皮、毛皮地氈,實用價值也比不上絲和布。美玉、珊瑚原產地在昆山,珠寶象牙原產地在桂林,這些地方都距離我們一萬多里;如果我們拿這些東西的價格來和耕田織布的勞力相比較,或者和資本與原料成本相比較,就可以知道,這些外國進口的東西,價格超過其實用價值百倍以上,有時手掌那麼大小的一點東西,花掉的錢可以買一萬鍾的稻米了(註:一種的米是六十四斗)。

「國家的統治者如果喜歡稀奇的寶物,老百姓也跟著穿起奇裝異服來;國家的統治者如果重視遠地來的東西,國家的財富就會外流。因此,真正的聖王絕對不去重視那些無用的寶物,使老百姓懂得節儉;聖王也絕對不愛那些稀奇的珍品,使國家能夠富饒。從這裏看治理百姓的基本原則,應該是節約財政支出,發展基本產業,分給百姓土地,依井田制度耕種,除此沒有別的了。」

御史大夫桑弘羊提出反擊:「從我們首都長安往東西南北各方向看去,穿過高山大河,經過各個郡國,你所能舉出來的富饒的大都市,嘟一個不是交通方便,商業發達,各種貨物集中的?聖人順著季節而生產,賢人利用土地而生財;優秀的人從別人身上賺錢,普通人才用自己的身體辛苦賺錢。你看看,像長沮、桀溺這些從事農業的人,都存不到一百金的財產;那些穿草鞋做苦工的人,賺不到猗頓那樣的財富。宛、周、齊、魯,這幾個商業地區出來的商人,活動的範圍幾乎遍及全天下。這些商人的財富,有的高達一萬金以上;就是憑他們追求利潤、利用剩餘的精神賺來的。從這個角度來看,要國家富強何必一定提倡農業?要百姓富足何必一定實行井田制度?」

另一位文學站起來,說:「任何事情都有它發生的根源。洪水淹到天邊,才有大禹治水的功績;黃河氾濫成災,漢武帝才建造『宣房水壩』;商王紂殘暴無道,才有周武王與諸侯會盟孟津,起來革命:──而,天下動盪不安,商人才有暴利可圖。

「像古早以前,天下的秩序極為完美的時候,人民非常樸實,遵守重農的本份,生活和平快樂,慾望很少。在那個時候,道路上很少看見忙碌的行人,買賣東西的市場都荒廢生草了。所以,不努力耕種的人,就沒有東西可以餵飽肚子;不努力織布的人,就沒東西可以遮蔽身體;雖然人民還是有聚集為城市的需要,但那些經商賺錢的技巧,卻沒有辦法施展。這就說明了,從古至今,沒有貢獻卻得報酬,沒有努力卻得成就,是絕不會有的事。」


.討論時間

在這一節裏,御史大夫桑弘羊提出一個看法,認為商業可以使國家富強,透過貿易可以使百姓富足;但儒家的知識份子認為,商業雖然可以賺錢,然而如果所有大家都經商,沒有實際的農業生產的話,大家都要餓死了。他們父方的說法,是不是有一個「個別的行為」和「整後的行為」的層次差別?

臺灣對國際貿易的依賴很重,也就是說,臺灣是靠商業維持國家的富足,這麼說,是不是表示桑弘羊提出的看法比較有道理?還是臺灣的情況與古時候整個中國的情況有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