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線 上 試 閱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類別最新出版】
唐代詩選:大唐文化的奇葩
世說新語:六朝異聞
山海經:神話的故鄉
鹽鐵論:漢代財經大辯論
孟子:儒者的良心


明清小品(XO0032)──性靈之聲

類別: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叢書系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作者:陳萬益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7年01月15日
定價:100 元
售價:79 元(約79折)
開本:菊32開/平裝/320頁
ISBN:9571312363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全集:(共42本)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前言

親愛的朋友們:

有很多年輕的朋友向我抱怨:讀文言文是件苦差事。雖然他們知道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的精華,我們祖先留下來的無價之寶;可是,古典的世界看起來是那麼遙遠和神秘,使人徘徊躊躇,不得門徑,遑論登堂入室。最後,只好割捨不顧了。

或許你知道臺東有一個卑南文化遺址最近被挖掘出來。從電視新聞和報紙的報導,我們看到許多石棺、陶片、石器、枯骨和骷髏等遺物,這些不起眼的東西,你我即使碰了,也會不屑一顧,甚至於被骷髏驚嚇而逃竄呢!可是,宋文薰教授和他的學生們卻那麼專注沈醉,一刀一鏟,謹慎地挖掘,細心的整理。面對一樣的古物,為什麼會有異樣的心情和表現呢?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是「門外漢」──我們缺乏考古的常識,和文化的想像力。我們沒有能力透過已經崩壞腐朽的表象,使古物再生,使死去的重新活起來,使先民在卑南的生活具體地再現。

對地下古物如此,對浩瀚的典籍,何嘗不是如此。我們必須學習相當的常識,以認識不同時空的人事和物理;我們必須多運用點想像力,以揣摩不同的思想和感情。如此,才能化解古今間的門牆,進而與前人聲息相通,以達到歌哭相同,笑罵相和的境界。

所以,在這一本為你介紹文言作品的小書之前,讓我們先交換一些雖然枯躁,但是有用的常識,並請你隨時記得運用你的想像吧!

你大概聽說過:一代有一代的文學。而當我們提到中國文學史上代表性的作品時,你一定也可以依著俗見很流利的說: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品文。可是,就在這麼清楚而肯定的排行裡,讓我們針對本書再作一番思索。首先,相對於「詩」、「詞」、「曲」三種文學形式,「小品文」的名稱讓我們覺得困惑:為什麼不直接以「散文」的名稱和上述三類「韻文」相對呢?為什麼不用從唐朝韓愈以來慣用的詞彙──「古文」來指稱呢?究竟用「小品」來概括某些以文言寫作的散文,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呢?其次,相對於唐、宋、元三個斷代,小品文的「明清」斷代也顯得模糊,甚至錯誤。事實上,坊間小品文的選集,即使兼收一點清朝人的作品,大部分的取材還是來自晚明文人的集人,清人的作品也侷限在清初。所以,與其說「明清小品文」,不如說「晚明小品文」更為確當。那麼,以「晚明」一個階段的作品,特別提出來和前代並列,它的特殊意義又如何呢?

小品文是散文,所以也有人用「小品散文」或「散文小品」來稱,但是都沒有「小品文」的直截了當。何況「散文」一詞的流行遲到民國以後,而「小品」一詞,在明末已經普遍使用,如:陳繼儒的「晚香堂小品」、陳仁錫的「無夢園集小品」、王思任的「文飯小品」等,都已經直呼他們所作的文字為「小品」;當時這類選集特別盛行,如「閒情小品」、「皇明十六家小品」、「小品叢鈔」等都有意用「小品」作號召。明人既有此共識,後人大可不必擅改。

至於「古文」一詞,語義相當模糊,一般人幾乎把文學史上用文言寫作的散文,都涵蓋在內。稍具常識的人會指出唐宋八大家到清代桐城派、陽湖派的古文,才是正宗。可是,也有人以為秦漢以前的古文才是「真古文」,韓愈以後的古文是「擬古文」,這在明代中葉的復古論戰中,就有「秦漢派」和「唐宋派」的爭執。所以,「古文」是不適用的詞彙。

何況,小品文正是在明代復古論戰後,另闢蹊徑,精神和形式都大異其趣的作品,即使「小品」的含義尚有爭議,在沒有更適當的名稱取代之前,仍值得採用作專名。

那麼,小品文有沒有可資辨別的形式呢?它的特色又在哪裡呢?

「小品」二字由釋氏辨空經:「詳者為大品,略者為小品。」引取出來,本義是指短篇文字,這也是現在通行的見解。但是,光從外形的長短來辨識──有人甚至劃定文長應在二三百字以下,五六十字以上──是非常勉強的。因為中國古書「集」部的散文大部分篇幅多不長;汗牛充棵的文人的「筆記」,更是隨興拈來的短文。而明人輯文,有時也不排拒長篇,如陳眉公集晚香堂小品就說:「是集雖名小品,凡大議論、大關係及韻趣之艷仙者,即長篇必錄。」所以,晚明小品固然大多不長,卻不一定就是篇幅短小的文學。

既然無法從形式來界定小品文,那麼只有從精神面去探索了。

有人認為晚明小品的特色在於它展現了人生遍在的「閒情」和「逸趣」。這個看法有幾分道理,明末的華淑編了一部小品文集,就命名作「閒情小品」,在自序裡,他還特別標榜那是一部「隨意摘錄,適意而止」以伴「閒日」的「閒書」。此外,晚明載籍之中,隨處可見名士的「焚香」、「煎茶」,清客的「妓品」、「劇評」和山人的「田居」、「山棲」等等,似乎他們特別懂得在生活中尋找

「賞心樂事」,在小趣味、小擺設中,悠遊人生,玩世適志。可是,生活的頹廢傾向和文章的遊戲性質不能抹殺晚明文人所追求的真誠和異趣。

明末也有一部分的人不喜歡這一類文字而加以排詆,理由是:「奇」、「偏」、「小品」。沈守正卻借其矛玫其盾,言簡意賅地說出小品文的時代精神,他說:

夫人抱邁往不屑之韻,恥與人同,則必不肯言儔人之所育,而好言其所不敢育不能言。與其乎也,寧奇;與其正也,寧偏;與其大而偽也,毋寧小而真也。(凌士重小草引)

他認為一個心靈高深、趣韻不俗的作者,必定不肯摹擬蹈襲前人的思想文字,而要憑其膽識和才學去探索他人所不敢、不能觸及的世界。表現在作品的形式和內容,便有一種嶄新的面貌:語言文字則六經百家、佛經禪語、稗官野史、古今雅俗,兼容並包,任意驅遣;篇幅形式,則擺脫固定的框框,或者短至一二句,或者長篇累牘,表達輒止;為文筆調,則歌哭笑罵,或莊或諧,總要自然;寫作題材,則天文地理;瑣事細物,無所不談;思想主題,則生死興衰,愛恨去取,出自性靈。這樣的文字不再平庸端正,而顯得新奇偏異。因為作者自以為是,非聖無法,傳統衛道之士乃斥之為異端,但是,這種求為「真人」,求作「真文」的精神卻使得晚明小品獨樹一幟,展現特殊的風貌,為後人所驚詫讚歎。

原來,就如前人所曾經指出的:中國的文士,自來有著「叛徒與隱士」兩個同在的靈魂,尤其是在王綱解紐、禮壞樂崩的時代,傳統的道德與價值,不再維繫不墜,個人只好自尋出路:有的人為了一己的信念,不借成為唐吉訶德式的叛徒,與傳統巨人作戰;有的人則從坎坷的世途和險詐的人群中引退,在獨處的生活中尋求生命的意義。可是,叛徒難做,隱士可為:前者不免頭破血流,結局悲慘;後者即使不能人人陶潛,但是只要一息尚存,還能在猥猥瑣瑣中尋得一點趣味。這也就難怪歷史上的叛徒特少而隱士獨多了。因此,晚明小品中的隱士趣味較多而為人所知,而叛徒的求「真」精神就較為難明了。

讓我們再把晚明文士的兩種傾向的時代背景說清楚一點。

明朝是一個尚武輕文的時代,開國的君王朱元璋又絕對地專制獨裁,動輒殺戮大臣,使得官吏經常提心吊膽地過日子,每當黃昏離開官署大門的時候,都互相慶幸又多活了一天。仕途既然如此艱辛,而科舉考試又難如登天,因此,有一些讀書人就背棄了傳統文人晉身的唯一出路,不幹那樣可怕的官職,而以一個平民的身分,在都市裡隨俗流轉,以保全身心的和平。

而明朝的江南──以蘇州為中心──因為經濟繁榮,生活富裕,形成有利的「市隱」環境。文人不必歸隱田園,而在都市裡賣文賣畫,將其所得報酬用來追逐個人的適量的、充滿情趣的、磊落不羈的生活,這類生活可以從流傳民間的四傑(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沈周)故事見其大概,尤其是明末宦官魏忠賢掌握權柄的時候,爪牙遍布天下,黨禍頻起,人人自危。「保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更是生存的正確指標。文人便往山水蟲魚、琴棋書畫裡討快樂去了。

另一方面,明朝是所謂「心學」的時代。王陽明提倡「致良知」的學說,他認為人心本來是絕對的善,只要讓人心最重要的良知充分地活動,那麼人人可以為堯舜,人人都是聖人。這個平等學說到了明末,雖然產生「滿街都是聖人」甚至裝瘋賣傻的流弊,可是卻使人們由認識而肯定了自我,以李贄的「童心說」為代表,大家要絕假存真,歸依到自己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就是「童心」)。如此一來,無視於傳統的權威,現實的壓力,人們放言高論,辣手為文以至於怪誕其行,把既有的價值和標準掀翻了。

時代思潮的偏異,決定了文學的傾向。更何況明代文壇在復古思潮籠罩下,死氣沈沈,已到了不可不變的地步。明代用八股文取士,八股文只能代聖人敷衍經書義理,不容許個人的丁點思想;而文壇喋喋不咻的復古理論,其最終目的也是要人穿帶古人衣冠、模仿其聲容,亦步亦趨,尺尺寸寸,完全沒有自己的形象。這樣的桎梏,這樣的牢籠,終於被公安三袁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一腳踢翻,他們的口號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他們以「寧今寧俗,不肯拾人一字!」的氣派寫作清新流利的文章,一時之間,如風吹草偃,風靡了整個文壇,呈現一股群卉爭芳,風情萬種的生息。

公安派的文學革新運動雖然形成風潮,但是為時甚短,即使稍後有鍾惺與譚元春為代表的竟陵派加以革新,終究受不了傳統的抗拒,在清初就偃旗息鼓了。統觀他們被批判的最大罪狀就是「俚率」兩個字,所謂「率」是指公安派破律壞度,肆意妄為;所謂「俚」,也就是「俗」,意指袁中郎等人行文中參雜了太多民間的不雅的語言。在一個以文章炫耀學問,標榜「述而不作」的大傳統裡,「俚率」就是學無根柢,就無法在文壇上立足。

雖然,在大肆撻伐之餘,傳統派還是承認他們的好處。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公安、竟陵真是咬牙切齒、惡言相向;在別的地方卻說出了一點真心話,他說:

蓋竟陵、公安之文,雖無當於古作者,而小品點綴則其所宜,寸有所長,不容沒也。(帝京景物略序)

事實上,在清朝,公安竟陵之文並沒有完全被剷除,它成為一股潛流,在民國初年再度大放異采。胡適之所提倡的白話文學運動和它遙相呼應,有人認為:晚明文學是「中國新文學的源頭」,胡適之文學思想和袁中郎「一脈相承三百年」,而林語堂等人提倡語錄體小品文,更使得民國二十三年成為「小品年」,由此可見,晚明小品有值得肯定的一面。

讓我們總結上面的論述,將晚明小品的特色條列於後:

一、平民的文學。相對於士大夫文學,晚明小品的作者多是市井讀書人,或者有隱逸傾向的下層官吏。

二、言志的文學。相對於載道文學,作者不再扳起臉孔,代古人說教,他告訴我們個人的生活情趣,他也很大膽的歌哭笑罵他的人生。

三、豐富的題材。過去忌諱談、不屑談的題材,作者信手拈來,逸趣橫生,展現了更具體自然的情思。

四、自由的形式。日記、書信等最自由的寫作形式,使作者淋漓盡致的表現了自己。

五、通俗化的傾向。由於不再崇古卑今,俗文學被肯定,作者接納了民間的語言和題材,使作者不僅在當代廣泛被接受,數百年後的今天,仍然在民間盛行不衰。

最後,對於本書選文分類的用意作幾句簡短的說明:

一、書序 選文主要是展示明人的小品文觀及其時代背景。

二、傳記 有特異的作家,才會有特異的作品。本類選錄作家的傳記三篇。

三、文論 性靈派的文學觀是小品文寫作的基礎,錄李贄、袁中郎、馮夢龍等人的代表言論。

四、書信 明清之際的書信多而好,親切自然。選錄袁中郎、沈承、鄭板橋三人的作品五篇。

五、日記 袁小修、葉天寥等人的日記篇幅都很長,特別能夠把作者某個時段的思想感情完全表現出來,此處只能選錄其中的數段。

六、遊記 明人好遊,遊記文學也特別發達,袁中郎、張岱、徐霞客等人的遊記都有嶄新的面貌,媲美古 今名作,選錄數篇,以見一斑。

七、笑話 明末的笑話書非常盛行;而其笑話論顯然與小品文的觀相通,所以特立一類,選論文三篇,附錄笑話數則。

八、寓言 作品都採自笑話書,但是思想性比較強。明代與先秦、唐代是我國寓言寫作比較重要的三個時代,值得我們另立一類來欣賞。

九、清言 是格式的、語錄體的小品文,「清言」二字取自寫作較早而出色的屠隆所作娑羅館清言。本類除介紹一般人所熟悉的菜根譚以外,特別介紹「醉古堂劍掃」。

以上九類的劃分並不能包括全部小品文的面貌,各類的選文也只能舉其一隅而已,幸好這是只一本導遊性質的書,在你真正遊過名山勝水之後,是可以棄置不顧的。

本書的寫作相當倉促,個人的才力也有限,一定有許多錯誤,歡迎你來信切磋指教。

好,祝你 讀書有得

陳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