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線 上 試 閱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類別最新出版】
唐代詩選:大唐文化的奇葩
世說新語:六朝異聞
山海經:神話的故鄉
鹽鐵論:漢代財經大辯論
孟子:儒者的良心


明清小品(XO0032)──性靈之聲

類別: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叢書系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作者:陳萬益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7年01月15日
定價:100 元
售價:79 元(約79折)
開本:菊32開/平裝/320頁
ISBN:9571312363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全集:(共42本)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5

遊雁宕山(註 1)日記(摘錄)

.徐宏祖

十四日(註 2)。天忽晴朗,乃強清隱(註 3)徒為導。清隱謂湖中草滿,已成蕪田,徒復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頂。余意至頂,湖可坐得(註 4),於是人捉一杖,躋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數里,始歷高顛。四望白雲,迷漫一色,平鋪峰下。諸峰朵朵,僅露一頂,日光映之,如冰壺瑕界(註 5),不辨海陸,然海中玉環(註 6)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註 7)壁立,內石■(註 8)森森,參差不一;三面翠崖環繞,更勝靈巖(註 9);但谷幽境絕,惟聞水聲潺潺,莫辨何地。望四面峰巒累累,下伏如邱垤(註 10),惟東峰昂然獨上,最東之常雲(註 11),猶堪比肩(註 12)。

導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須越三尖(註 13),余從之。及越一尖,路已絕;再越一尖。而所登頂已在天半。自念志(註 14)云:「宕在山頂,龍湫(註 15)之水,即自宕來。」今山勢漸下,而上湫之澗,卻自東高峰發脈,去此己隔二谷,遂返轍而(註 16)東,望東峰之高者趨之。蓮舟(註 17)疲不能從,由舊路下。余與二奴東越二嶺,人跡絕矣。已而山愈高,春愈狹,兩邊夾立行刀背;又石片稜稜(註 18)怒起,每過一脊,即一峭峰,皆從刀劍隙中攀緣而上。如是者三,但見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盡處,一石如劈;向(註 19)懼石鋒撩(註 20)人,至是且無鋒置足矣。躊躇崖上,不敢復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級,遂脫奴足布四傑,懸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從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僅容足,無餘地;望巖下斗深百丈,欲謀復上,而上巖亦嵌(註 21)空三丈餘,不能飛陡(註 22)。持布上試,布為突石所勒(註 23),忽中斷;復續懸之,竭力騰挽(註 24),得復登上巖出險。還雲靜庵,日已漸西。主僕衣屨俱敝,尋湖之興衰矣。遂別而下,復至龍湫,則積雨之後,怒濤傾注,變幻極勢,轟雷噴雪,大倍於昨。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上寺(註 25)。


註 1 雁宕山:在浙江省樂清、平陽二縣,分北、中、南三座,巖巒盤曲數百里。北雁峰頂有湖,(按:宕,通蕩,水澤也。)水常不涸;春天,雁歸,常止於其中,故名。

註 2 十四日:指明朝萬曆四十一年(1613)四月十四日。

註 3 清隱:即文末所云雲靜菴的道人。徐宏祖前一日投宿於此庵。

註 4 坐得:馬上到達。

註 5 冰壺瑤界:瑤,美玉也。冰壺瑤界,指景物清瑩潔白,有如神仙世界。

註 6 玉環:島名,在浙江省樂清縣東海中。

註 7 山坳:地窪下處。

註 8 石,通筍。突出地上尖如筍的石頭叫石

註 9 靈巖:寺名,十二日的日記說該處「絕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闢一寰界。」

註 10 邱垤:垤,小土阜。邱垤,指地上小土堆。

註 11 常雲:峰名,高冠左右群峰,雲氣常蒙其頂,故名。

註 12 比肩:等高。

註 13 尖:指峰頂。

註 14 志:即雁山志,為明朝樂清人朱諫所編。

註 15 龍湫:水池曰湫。龍湫亦稱大龍湫,瀑布名。其瀑自巖端噴出二、三丈,懸空下墜,高約五百丈,為雁宕奇景之一。

註 16 返轍:轍,車之軌跡。返轍,謂走回頭路。

註 17 蓮舟:同行和尚之名。

註 18 稜稜:嚴峻貌。

註 19 向:剛才。

註 20 撩:挑弄。

註 21 嵌:以物填入空隙中。

註 22 陟:登也。

註 23 勒:迫也。

註 24 騰挽:騰,上升。挽,用力拉。

註 25 能仁寺:雁宕山大剎之一。


說明

看了這一篇遊記,你一定發現徐宏祖之遊山和袁中郎、張岱的大異其趣:袁、張兩人可說都是旅遊觀光,徐宏祖簡直就是在冒險。用現在的例子來說,袁張兩人就像你我假日上陽明山或者翡翠谷等市郊名勝;徐宏祖則是登山隊員,抱著雄心壯志有計劃地去爬奇萊、能高,甚至遠征喜馬拉雅山。

上陽明山,交通方便,人潮自然洶湧。遊一趟回來,寫篇遊記,不是像張岱把目光專注在遊客上,就是像袁中郎特別談談幾樁趣事;山呢?寫來寫去,還不是鳥語花香,溫泉水滑嗎?免了!攀登奇萊山可就不同了,雖然有不少人去過,但是奇萊仍不失其神秘性,一般人總還覺得高不可攀,一旦有緣走一遭,你便發現它以做岸之姿矗立在那裡,要你去匍匐、去瞻仰,去接觸他的稜峰崖石。所以,你的遊記裡,不再是趣人趣事,而完全為山所佔有:一蹊一徑,一峰一巒;山崖絕壁,坑谷巖澗……都出自深心的印象,尤其是闢榛莽、履艱險,以生命換取的攀登過程,更要好好記下,以誌不忘,以啟山友。

徐宏祖本人就是一個了不起的登山者,他的腳跡踏遍河北、河南、陝西、湖南、江蘇、浙江、福建、廣東、雲南、貴州等地,前後共三十多年,歷經萬餘里路。清朝人潘耒說他旅遊的情形是這樣的:

途窮不憂,行誤不悔,暝則寢樹石之間,饑則啖草木之實。不過風雨,不憚虎狼,不計程期,不求伴侶,以性靈遊,以軀命遊,亙古以來,一人而已。

徐宏祖本是富家公子,只因耽奇嗜癖,秉持堅決的心志,冒險犯難,窮山溯水。這樣的壯舉,真是亙古一人。

徐宏祖是千古奇人,他的著作──徐霞客遊記(此書有民國的地質學家丁文江的校本,鼎文書局出版)則是千古奇丈。此書以日記體的形式,精審地記述生平遊蹤,攀登的時間、路徑、方位等等都有清楚的交代和詳明的脈絡,而他描寫的能力又極其高明,如本丈寫俯瞰雲海的景觀:

四望白雲,迷漫一色,平鋪峰下。諸峰朵朵,僅露一頂,目光映之,如冰瑤壺界,不辨海,然海中玉環一抹,若可俯而拾也。

寫瀑布的壯觀:

復至龍湫,則積雨之後,怒濤傾注,變幻極勢,轟雷噴雪。

平鋪直敘,不用特別的刻劃,沒有艱深的修辭,但是景象歷歷,宛然目前,的確是寫景文上品。再加上文章數量之多,曠古未有,是遊記文學的扛鼎力作。

至於徐霞客本人還有幾點可以補充的:第一,他事母至孝,雖然西南雲貴之遊,早已蓄志待發,但是老母在堂,遵古人父母在不遠遊的明訓,一直拖到五十歲,才首途遠行;第二,他待友至忠。西南之遊,有僧錚聞和一顧姓僕人,不幸在湖南遇到強盜,靜聞傷重而死,遺囑要埋骨雲南雞足山。徐霞客因此繞道二千多里絡,幾經危難,一年多而有志竟成;第三,他待人至寬。在到達鵠足山後,願僕乘機席捲細軟潛逃,有人要前往追捕,霞客卻勸止他說:「追或不及,及亦不能強之必來,聽其去而已矣。但離鄉三載,一主一僕,形影相依,一旦棄余於萬里之外,何其忍也。」非僅不予責怪,反生戀戀不忍之情,以德報怨,以恕存心,何其不易!第四,他律己至嚴。萬里跋涉,霞客常常絕糧挨餓,但是不義之財,一毫不苟。即使有人捐助旅費,他都堅拒不納。最後一點,徐霞客雖生在明末,卻有近世科學求知的精神。他對於古來記載江河山脈,囿限於中國一方,感到不滿,而有海外探險的雄心。丁文江先生極為推崇徐霞客,他說:「霞客此種求知精神,乃近百年來歐美人之特色,而不謂先生已得之於二百八十年前。故凡論先生者,或僅愛其文章,或徒驚其遊跡,皆非真知先生者也。」

讀徐霞客遊記,緬懷徐霞客的為人,是不是讓我們倍增雄心壯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