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作 者 作 品

唐朝的短篇小說:唐代傳奇
唐代傳奇:唐朝的短篇小說
家人相互靠近的練習
愛的排行榜──孩子表情達意的練習
讀出太陽的心情──孩子生活美感的練習
愛的排行榜+讀出太陽的心情(套書)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類別最新出版】
唐代詩選:大唐文化的奇葩
世說新語:六朝異聞
山海經:神話的故鄉
鹽鐵論:漢代財經大辯論
孟子:儒者的良心


唐代傳奇(XO0033)──唐朝的短篇小說

類別: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叢書系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作者:廖玉蕙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7年01月15日
定價:100 元
售價:79 元(約79折)
開本:菊32開/平裝/360頁
ISBN:9571314536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書摘 1

唐代小說淺論

楔子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篇:

「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

他以小說與大達對舉,指的是那些淺薄瑣細,無關治道的言論,和現在我們說的「小說」,恐怕不大相干,東漢桓譚寫的《新論》裡說:

「小說家合殘叢小語,近取譬喻,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

指的雖然仍是不本經傳、背於儒術的寓言異記,但已經可以說和後來的小說近似了。

早期的中國小說,只是些「記街頭巷尾之言」的斷章零篇,當然夠不上近代所謂小說的要求,能夠真正符合小說要件的作品,應該不會早於唐代。而遠在唐代以前的三千年,我國已開始有了歷史和文化。在這麼漫長的一段時間裡,為什麼沒有成熟的小說作品產生?在文學發展史上,春秋時已有成熟的詩作──詩經,戰國時浪漫的楚辭作品更呈現出非凡的絢爛,鋪采摛文的漢賦,也得到空前的好成績,為什麼獨獨小說變成文學園地中一朵遲開的花朵?簡單的說有三個原因:

一、華夏之民,最先居住於黃河流域一帶,因缺乏天惠,人民必須非常辛勤的工作,才能維持生活,在這種情況下,求生都來不及了,自然黜玄想而重實際。而一般都承認,小說起源於神話及傳說,人們既然不喜玄想,神話理所當然的無法開花結果。

二、孔子出,以修身、治國、平天下等實用為教,所謂「子不語怪力亂神」。一般認為,由於儒家思想已成為中國思想的核心,神話故事應該受到抨擊。太古荒唐之說,不但無所光大,而且又有散亡,也遲緩了小說應有的繁榮。

三、班固漢書藝文志中言:

「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

唯不使小說入流。從此小說便嚐盡了被鄙視的滋味。正統派文人往往對它不屑一顧,以致詩文創作名家輩出,唯小說則付闕如。這種觀念上的阻隔,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後果,非但小說的生命因之變得羸弱異常,還給後世治小說的人帶來無窮的困擾。因為寫小說的人非但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還可能招來恥笑,因此,許多小說家都不願意將自己的真姓名寫出來,有的假託成別人寫的,有的乾脆捏造一個假名,在抄襲成風的今天看起來,真是一伴不可思議的怪事。例如改編水滸,使它成為一部有價值的文學作品的,到底是郭勳?汪道昆?還是另有其人?至今還是個無頭公案。而第一部成於一人之手的長篇小說《金瓶梅》的作者蘭陵笑笑生又是誰?是王世貞嗎?到現在也還是個解不開的謎。

就因為以上的緣故,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上一直備受冷落。


傳奇的名稱

我國傳統的文學觀念既然視小說為小道,所謂「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然亦弗滅也。小說僅是茶餘飯後的談資,在中國文學中,不過聊備一格而已。先秦神話傳說、漢代神仙故事都不出搜奇志怪的範疇,至劉義慶世說新語出,一改志怪傳統,而開志人的寫作風氣,遂壯闊了小說的生命。及至唐代散文運動的推展,解除了漢魏六朝以來寫作上的唯美約束,因有描寫細膩、敘述婉轉的傳奇文應運而生,而與詩歌並推為唐代文學的奇作。此時小說已具備主題、結構、內容、人物等要素,小說型態已臻完備,中國小說的發展遂告成熟。

唐人小說泛稱傳奇,始自宋代。陳后山詩話云:「范文正公為岳陽樓記,用對語說時景,尹師魯讀之曰:「傳奇體耳!」傳奇,唐裴鉶所著小說名也。」可見傳奇本為裴鉶所著小說之名,至宋而為唐人小說代稱。明胡應麟筆叢分小說為六類,其一為傳奇,傳奇之指唐人小說,因此成為定稱。至於唐代文言小說何以被稱為傳奇,據今人孟瑤女士歸納,約有二端:

一、我國小說一向不脫搜奇志怪風格,唐代小說在基本精神上是與它一脈相傳的,所以稱傳奇即傳送奇異之事。

二、唐代小說的特色,多半篇幅漫長,內容時近俳諧,正統文人每視為卑下,故稱之為傳奇,以別於正統派的韓柳古文。


傳奇產生的時代

自三國以迄南北朝的三百餘年,一直是分崩離析的混亂局面。但是,漢胡民族血統的大合流與外國學術思想、文化藝術的大量輸入,無論在精神或物質上都開啟了一種新的生命與新的變化。隋文帝在政治上結束了南北分裂的政權,在文化上承受了新興民族的基礎,加以久亂思治的人心,本是大有可為的。可惜「煬帝即位,大縱奢靡,加以東西行幸,輿駕不息,征討西夷,兵事屢動……數年之間,公私罄絕,財力既殫,國遂亡矣。」唐繼隋祚,經貞觀至開元的百年休養,療補了煬帝時代的瘡夷,疆場被乎四垂,威烈震鑠中外,府庫殷實、生活富足,遂成就了中國文化建設的空前鼎盛時期。儒釋道三教的流佈,形成思想界極度的自由;交通的頻繁,促進了文化的交流,這種深具創造精神與少壯力量的民族特色,再如上外族文化的激盪,文學上遂現出多彩的生命與情調。


傳奇形成的原因

傳奇既植根於這樣一片富饒的士地,其成長壯碩自屬必然。但是除了時代背景的滋養外,其他歷史文學又提供了怎樣的推動力呢?可分以下三方面來談:

-、唐代修史制度與史學

基本上,我國史書俱為私修,孔子因魯史成春秋,即為私人修史之證。私人修史可保持超然立場,不受朝廷羈絆,較可暢所欲言,但私人修史也因此常明寓褒貶,效孔子之筆削。章學誠有云:「後人泥於發憤之說,遂謂百三十篇皆為怨誹所激發,王允亦斥其言為「謗書」,於是後世論文,以史遷為譏謗之能事,以微文為史職之大權,或從羨慕而倣效為之,是直以亂臣賊子之居心,而妄附春秋之筆削,不亦悖乎?」(文史通義內篇史德),因此,隋文帝統一天下,即於開皇十三年下詔明令「民間有撰集國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絕。」而結束了六朝私修史書的風氣。唐代修史風氣特盛,亦仿隋代官撰。但正史之外,民間仍多私人撰作史書者,依舊唐書所載,如王勃元經、劉允清魯後春秋、張昌齡古史紀年新傳……等皆是。唐代官修史書訐有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北史、南史等,另外,官修當代國史及起居注、實錄等的撰作亦多,皆可見唐代修史風氣之熱烈。史既官修,修史人材之培養,遂為必要之舉,科舉擢拔人才,亦特重史才。宋趙彥衡雲麓漫鈔卷八云:「唐世舉人,先藉當世顯人,以姓名達之主司,然後以所業投獻,踰數日又投,謂之溫卷。如幽怪錄傳奇等皆是也。蓋此等文備眾體,可以見史才、詩筆、議論,至進士則多以詩為贄,今有唐詩數百卷,行於世是也。」所謂溫卷,即是先給考官一種印象,在文壇上造成輿論。士子所以以傳奇投卷,乃是因為它「俚奇比異」,可以抓住主司的興趣,且這種文體短小精悍,最能見出作者的史才、詩筆及議論。一般士子為投合主司的喜好,往往在題材內容、敷辭設思上競相出奇制勝,傳奇之得與詩律同稱一代之奇者,溫卷的刺激、實為重要因素。

二、古文家與史學

修史風氣的熱烈,一方面給予傳奇的興起以間接的刺激,一方面也給予唐代古文運動以直接的推動。當時國史家如魏徵(撰隋書)、李百藥(撰北齊書)、姚思廉(撰梁陳書)、令狐德棻(撰周書)、李延壽(撰南北史)等都基於前代興衰來檢討文學的風氣,而藉文苑傳的園地來糾正大朝華靡的文風,重建實用的文學理論,由此深植了文學改革的基石。史學家既然主張宗經徵聖的實用文學理論,文體自然就趨向樸質的散文而摒棄華麗的駢文,予古文運動以無形的支持。另一方面,古文運動的勃興也同樣刺激史學的發展,因為用散文修史自然要比駢文方便得多,而且古文家既亦重視文學的實用性,遂多參與修史工作。在古文運動中領袖群倫的韓愈早年曾云:「求國家之遺事,考賢人哲士之終始,作唐之一經,垂之於無窮,誅姦諛於既死,發潛德之幽光。」(答崔立之書),顯然可見他是頗想在史學上一展長才的。至於後來何以又有「夫為史者不有人禍,則有天刑,豈可不畏懼而輕為之哉?……且傳聞不同,善惡隨人所見,甚者附黨,憎愛不同,巧造言語,鑿空構立,善惡事跡,於今何所承受取信,而可草草作傳記,令傳受後世乎?」(答劉秀才論史書)這樣前後矛盾的言論?據舊唐書韓愈傳的記載來推斷,可能是因為他撰順宗實錄「繁簡失當,敘事拙於取捨,頗為當代所非。」致使他心灰意冷,不再著意於史事,而轉向於碑誌家傳的寫作吧!雖然如此,古文家之參與修史者仍多,可知有唐一代之古文運動實為修史制度下的產物。

三、小說家與史學

失意的文人在史學發展上遭受挫折後,如蔡邕、韓愈等即轉向於碑誌的寫作。但碑誌之作,因受人重託,未免溢美過當,失去歷史家求萇的精神。劉禹錫祭韓昌黎文有「一字之價,輦金如山。」一方面固然說明當時碑誌潤筆之厚,一方面亦惜其文才之高而為此下事。因此,儘管它可以「輦金如山」,一些清貧文人仍寧死不為。新唐書韋貫之傳云:「裴均子持萬縑請撰先銘,答曰:「吾寧餓死,豈能為是哉?」生平未嘗通饋還,故家無表財。」另外,宋越德麟侯鯖錄也有類似的記載:「唐王仲舒為郎中,與馬逢友善,每責逢日:「貧不可堪,何不尋碑誌相救?」逢笑曰:「適見人家走馬呼醫,立可待也。」」言下之意對撰作碑誌表示了極度的不屑。文人既不屑為此,遂轉向可以「寄寓筆端」的傳奇寫作上,這些作者大部頗具史才,有些甚至曾參與國史館的修史工作,如:

(一)王度:名王凝,絳州龍門人,為文中子王通之弟、東皋子王績之兄。作古鏡記。新唐書卷一九六隱逸傳:「兄凝為隋著作郎,撰隋書未成,死。績續餘功,亦不能成。」王度既以著作郎詔修隋史,必長於史才。

(二)沈既濟:蘇州吳人,著有枕中記、任氏傳,並傳於世。舊唐書沈傳師傳:「父既濟,博通書籍,史筆尤工,吏部侍郎楊炎見而稱之,建中初,炎為宰相,薦既濟才堪史任,召拜左拾遺,史館修撰。」楊炎既以良史之才薦之,其史學修養可見。

(三)陳鴻:字大亮,里居不詳。以東城老父傳、長恨歌傳聞名。唐文粹卷九十五載有他的大統紀序云:「臣少學乎史氏,志在編年,貞元丁酉歲,登太常第,始閉居遂志,迺修大紀三十卷。七年書就,故絕筆於元和六年辛卯。」可知他亦以修史為宿願。

此外,尚有游仙窟作者張鷟;古嶽瀆經、南柯太守傳、謝小娥傳、廬江馮媼傳作者李公佐;李娃傳、三夢記作者白行簡;周秦行紀作者韋瓘;湘中怨解、異夢錄、秦夢記、馮燕傳作者沈亞之;柳氏傳作者許堯佐;玄怪錄作者牛僧孺及揚娼傳作者房千里等都是進士出身,前面說過,因官修史書之故,舉進士特重史才,這些人既是進士出身,史學修養一定不差,他們所以不以史才揚名而以傳奇著稱,想必因為史館中人才濟濟,比較不易出類拔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