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線 上 試 閱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作 者 作 品

海外存知己:西歐漢學家專訪
宋明話本:聽古人說書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類別最新出版】
唐代詩選:大唐文化的奇葩
世說新語:六朝異聞
山海經:神話的故鄉
鹽鐵論:漢代財經大辯論
孟子:儒者的良心


宋明話本(XO0034)──聽古人說書

類別: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叢書系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作者:胡萬川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7年01月15日
定價:100 元
售價:79 元(約79折)
開本:菊32開/平裝/392頁
ISBN:9571320455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全集:(共42本)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前言

親愛的朋友們:

無論你們的生活多麼忙碌,相信總有休閒的時候,相信你們總看過娛樂性的電視節目,也看過電影。如果你是對戲劇有興趣的人,或許更常到戲劇的演出場所去看各種戲劇的演出。如果你是歌迷,有空的時候,或許就常往歌廳跑。而如果你是住在鄉下或較古老的社區,每當迎神賽會的時候,你更一定有過到廟前去看野台戲(目前本省所演出之野台戲口全為歌仔)或布袋戲的經驗。

也就是說,在這文化多元發展的時代,娛樂事業也空前的發達,即使你再忙碌,總會有過參與一兩種你所喜歡的休閒娛樂的經驗。但是,朋友們,你們當中有誰聽過說書嗎?我想,除了老一輩的人以外,年輕的朋友們大概很少有過這種經驗吧!

說書在我國的歷史上,尤其在宋朝,曾經是最普遍、最受歡迎的一種大眾娛樂。但是,曾幾何時,它已經在廣播事業、電影、電視的衝激下,消聲匿跡了。

說書和戲劇一樣,同樣是一種有著長久歷史淵源的民間娛樂活動。可是,它卻不像戲劇那麼幸運,那麼有韌性,經過長期的社會變遷,雖然屢次改變形態,仍然能夠繼續流傳下去。

或許現代的讀者,有些連說書是什麼,都已經不大明白了,因為它畢竟已經是一種歷史陳跡。用現代的話來說,說書就是說故事,特別是指那種為賺取自己生活費,職業性的「說故事」而言。

其實,「說書」這個名詞,尚且不是說故事這個行業的本來名稱。它是「說故事」這個行業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相當階段以後的說法。在宋、元以前,他們稱這種行業為「說話」。

當時的人在這種場合所用的「說話」兩字,指的就是「說故事」。「話」就是「故事」的意思。這種用法,和我們平常所指的「說話」兩字是有所不同的。當時的人,稱從事「說話」這種行業的人為「說話人」或「說話的」。用現在的話來說,這三個字也就是「說故事的人」的意思。

單純的「說故事」給人家聽這件事,或許可以上溯到遠古的時代,幾乎人類有了語言,有了家庭組織就有了「說故事」的行為。但是那種長輩講給晚輩聽,公公講給孫兒聽的「說故事」;或甚且到了後來朋友們交際應酬,以及宮廷中俳優們的「說故事」,都不是我們這裡所要講的「說故事──說話」。我們這裡所說的「說話」,是專指「職業性的」,藝人們用來娛樂大眾,藉以賺錢謀生的那種「說話」。

以目前所發現的可靠資料來說,我們中國職業性說話的產生,或許可以上溯到晚唐。但是,「說話」藝術員正的蓬勃發展,成為民間最大眾化的娛樂活動,卻是北宋以後的事。整個北宋、南宋時期,說話藝術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最高峰,到了元代,由於戲劇的勃興,說話藝術才漸漸的開始式微。但是一直到民國二三十年廣播事業發達以前,「說話」──後來又叫「說書」,卻始終是民間娛樂的一種主要活動,並沒中斷過。

由於「說話」是兩宋時期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民間娛樂,所以,一提到「說話」,很容易的就使人聯想起「宋代」,就好像提起「雜劇」就使人想起「元代」一樣。

宋朝的說話,大部分集中在都市,北宋時期的汴京(開封),南宋時期的臨安(杭州),更是前後輝映的兩處說話人的勝地。說話的場所多半就在瓦子(市集)等人口集中的地方。兩宋時期,雖然各種民間遊藝活動,如雜耍、傀儡戲等等也都相當的發達,但是,聽「說話」卻是當時人們最主要的一種娛樂活動。

為了因應市場的廣泛需要,提高「說話」的技巧,宋代的「說話」已經有了很專業的分科,其中尤以講史和講小說的人數最多,也最受歡迎。「講史」講的就是歷代興廢變革的歷史故事。這種歷史故事一個主題通常一講就是好幾天,甚且好幾個月。「講小說」,則是講歷來的傳說,以及當時發生的種種感人的故事。包括英雄豪俠、戀愛、神怪、公案等等。通常是一次或二次就能講完。他們所說的「小說」,以現代的話來說,就等於「短篇故事」。

當時的「說話人」在講故事的時候,雖然並不像後代的某些「說書」人一樣,專門根據某本「書」來開講發揮,但是也有他們自己的故事「底本」。這種「說話」人所用的故事底本,便叫做「話本」。「話本通常是他們的故事提綱,用來備忘。他們如果要講得好,就得靠著口才,臨場發揮,不能夠單是憑著「話本」照本宣科。否則,就沒人聽他的了。

「說話」藝術的初期,「話本」大概都是「說話人」自己編的。後來,由於「說話」的市場需要愈來愈大,故事的需求量也就越來越多,便出現了專門為這些「說話人」編故事的「書會先生。

「書會」是當時那些「編故事的人」的同業組織。就像「說話人」也有自己同業組織一樣。說話人的同業組織有的就叫做「雄辯社」。由「編故事的人」「說故事的人」都有了同業組織這一點來看,就可以明白當時的「說話」是多麼的發達。

不論是說話人自己或書會先生們編的「話本」,本來都是不外傳的。後來,故事的流傳一廣,不知道是這些說話人自己,或者書會先生,或者是有心的聽眾,便將這些原來專供說話人用的「話本」刊印了出來。從此,「話本」就在市面流通,變成了一種供人閱讀娛樂的故事了。

「話本」原來是民間藝人的作品,開始的時候,很少受到讀書人的重視。流通既久,漸漸的便引起有心的文人的注意,他們或者將話本成套編印,或者模仿「話本」的體裁來創作他們的小說。於是,原本事供說話人用的「故事底本」,就變成了一種「專供閱讀欣賞之用」的文學作品,和現代人寫小說的意義完全一樣了。這是民間文藝影響文學的一個最好例子。

這種文人模仿話本體裁創作的小說,後來有的人就將它稱為「擬話本」,表示它們和原來專供說話人用的「底本」有所不同。但是,對我們後代的讀者來說,「話本」除了文字比較粗糙俚俗以外,和「擬話本」實際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因為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話本」「擬話本」,都是印在紙上的小說。我們既然不能再看到當時「說話人」的實際演說,對我們來說,什麼是「話本」什麼是「擬話本」,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後來的說書者,同樣也可以用「擬話本」作為底本,來講述他們的故事。

在宋代,「話本」一詞的意義,曾經包羅很廣,不只是指講史、講小說所用的底本,同時也指演出傀儡戲、皮影戲等的故事底本。後來才用來專指「說話」的底本。

但是,到了元代,又有一些改變。元代的人似乎比較偏愛講史的故事。他們特別稱講史為「平話」,講史的「話本」當然也就順理成章的稱為「平話」。「平」就是「評」,因為講史通常有講又有評,所以才叫做「評話」,簡稱「平話」。在當時,這個分別是頗為清楚的,就是把講史的故事底本稱為「平話」,講短篇故事的底本稱為「話本」。雖然後代的人有時又將「平話」和「話本」混淆在一起的,我們認為仍然是分開用的好。

「平話」後來就演變成長篇的歷史演義小說;「話本」則一直用來指稱所有短篇的「話本體」小說。我們在本書裡所指的「話本」,就是這個用法。

話本由於本來就是供說話人所用的故事底本,所以它是口語的,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白話的。而且說話者為了吸引聽眾,更常常運用生動的市井俚語。後來文人創作改編的話本小說,仍然保持了這種特色。

另外,說話人當初為了演出的臨場效果,更常常有樂器伴奏的演唱場面。也就是說講故事的人講了一段故事以後,在精彩處,或描繪特殊的場景時,常常來一段詩詞,這一段詩詞便是用唱的。這種一說一唱的說故事,在當場敷演時,當然有著特殊的效果,但是,後來把這些話本編成給人閱讀用的小說時,詩詞等插曲的重要性就逐漸減低了。雖然如此,現存的話本,仍然保留了許多詩詞,這是「話本」和現代小說不同的地方,也是「話本」小說的特色。

話本小說除了有這些特色以外,它在形式上還有一些和後代短篇小說不一樣的地方。第一,它的篇首通常以一首詩(或詞),或一詩一詞為開頭。結尾大體上也如此,就是以詩詞作結。結尾的詩詞,一般就是全篇故事的大綱或評論。篇首的詩詞則不一定。

第二,在篇首的詩詞之後,正文的故事之前,通常有「入話」和「頭回」。入話就是接在篇首的詩詞之後,加以解釋,或作一番議論的段落。頭回則是在正文故事未開始之前,先說一篇小故事,這篇小故事的主題或者和正文故事相似,或者相反。這篇頭回的故事,和正文故事因此就有著襯托或對比的意義。正文故事的主題,可以藉此而更加清楚明白。

話本小說之所以會有「入話」「頭回」,是由於「說話人」職業上的實際需要。「說話人」是靠著聽眾給錢維生的,可是古代的人並不是像現代人,人人有鐘有錶,說什麼時候開講,聽眾到時一定到齊。在當時,聽眾總是陸陸續續來到的,「說話人」為了不使早到的人覺得冷場,便需先說)些議論、或唱一些詩詞,或講一個小故事,來穩住那些早到的聽眾。然後,等所預定的聽眾人數大約到齊了之後,才「言歸正傳」,講入本題故事。這樣,才能讓所有的聽眾都滿意,「說話人」也才能賺錢維生。

由上面簡單的介紹,我們知道,話本的結構形式,按先後排列應當是(1)開場詩(2)入話(3)頭回(4)正文(5)散場詩。但是現在留傳下來的話本小說,卻並不每篇都保留著這麼完整的形式。有的缺入話,有的缺頭回,或者甚至有入話和頭回都缺的。這或許是後代輾轉刊印時脫落的,或許是本來有些話本就缺少這幾部分。

宋代雖然是「說話」的黃金時代,但是,宋人刊印的「話本」小說,我們卻再也看不到了。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話本集,最早的是明朝嘉靖年間洪楩所刊印的「六十家小說」。所謂的六十家小說,就是六十篇話本小說。這六十篇話本小說現在也已大部分失傳,連殘缺不全的計算在內,一共只剩下二十九篇而已。因為洪楩刊書的堂名叫做「清平山堂」,在六十家小說的刊本上,也有「清平山堂」的字樣,所以後來有的人便又將六十家小說稱作清平山堂話本。這二十九篇話本,根據歷來學者的考證,包括了宋代元代和明代的作品。

接著便是萬曆年間熊龍峰所刊印的話本小說了。熊龍峰所刊的話本小說,傳到現在的只有四篇。據近代人的考證,其中兩篇大約是宋人的作品,兩篇是明人的作品。

再接著,就是天啟年間馮夢龍所刊印的故今小說(又稱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這三部大書了。這三部書合稱三言,共收了話本小說一百二十篇、每一部四十篇。這一百二十篇裡,同樣的是收了宋、元、明各代的話本小說,同時包括了馮夢龍自己寫的在內。

三言以後,話本小說的創作風氣已經形成,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石點頭、西湖二集等等以下,便都是作家個人創作的話本小說集,而不是收集各代作品的話本集了。

六十家小說、熊龍峰所刊小說和三言裡所收的話本,雖然經過歷代學者的考證,大體上能夠指出其中那些原來是宋代的作品,那些是元代、明代的作品,但是因為它們刊刻的時代離宋已遠,那些所謂的宋代話本,到底保存了多少當時話本的本來面目已不可知。而且,像馮夢龍編輯三言的時候,更明顯的曾經對原作加以修改潤色,所以,即使三言裡的某篇和某篇本來果真是宋人小說,但是經他這麼一編一改,我們卻再也不能硬說這篇是完整的「宋代」話本了。

由以上簡單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宋代雖是「說話」的鼎盛時代,明代卻是文人編輯和創作「話本小說」的豐收時期。本書裡所收的幾篇,就是包括了這兩個時期的一些代表作品。

而為了使讀者能較為廣泛的接觸到話本小說的各種內容,本書所收的各篇,又分別代表了神怪、俠義、戀情、公案等不同的主題。

本書對於原來作品的改寫態度,一以保持話本小說的本來特色為主。為了使讀者能夠從輕鬆的閱讀欣賞當中,認識到話本小說的形式、內容,以及它獨特的風格,除了原來作品情節有前後不能銜接的地方,或者過於艱深生僻的字眼以外,編者儘量的力求保持原作的精神,不加更動。因為話本小說本來就是白話小說,如果編者對原作作了大多幅度的更改,恐怕就會損傷原來的面目,或竟變成編者自己寫的小說了,那樣一來,就失去了意義。相信讀者們讀了本書各篇之後,對我國這種獨特的文學體裁,不論其內容或形式,都會有了相當的認識。這也是編者的一個心願。

至於本書所收各篇的出處,以及其他有關的細節,讀者們等看完了故事,再看篇後所附的介紹,就能了然。現在卻不必多說,說多了恐怕會妨礙你們的欣賞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