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延伸閱讀

線 上 試 閱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作 者 作 品

高僧傳(上):袈裟裡的故事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類別最新出版】
唐代詩選:大唐文化的奇葩
世說新語:六朝異聞
山海經:神話的故鄉
鹽鐵論:漢代財經大辯論
孟子:儒者的良心


高僧傳(下)(XO0041)──袈裟裡的故事

類別: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叢書系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作者:熊琬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7年01月15日
定價:100 元
售價:79 元(約79折)
開本:菊32開/平裝/232頁
ISBN:9571314587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



  書摘 3

一一、歷經波折,姚興迎歸

苻堅是最初迎請什師者,可惜未及親見便已身亡。等到姚萇僭有關中,國號「後秦」,聽到什師的高名,就虛心邀請。但呂光子姪輩皆以什師智計多解,恐師為姚萇計謀,對己不利,所以不許什師東去。等到姚萇去世,他的兒子姚興繼位,又派遣使者敦請什師東來,仍然未獲結果。姚興弘始三年三月,有一棵連理(樹名,其枝及幹連生為一,故名。自古以為祥瑞之徵。)生於廟廷,逍遙園所植的蔥,忽然變為茞(即芷,香草名),大家都以為是吉祥的徵兆,且認為必定會有聖人來到中國。到了五月姚興派兵向西討伐呂隆,隆軍大敗,只得上表歸降,至此方得迎接什師入關。計前秦苻堅發兵迎師,到後秦姚興迎師入關,中間歷經了二十年之久,其間苻堅兵敗身亡,呂光於涼州自立,不久亦亡,此後禍亂相乘,歷呂紹、呂纂二主,亦相繼而亡,最後由呂隆(呂光姪)爭到王位。苻堅之後,姚萇繼之興於關中,萇求什師不得,至其子興始得遂所願。此事可謂歷經波折,而人事的無常,世事的滄桑,亦可見一斑了。

弘始三年,十二月二十日,羅什大師終於被迎到長安了。姚興親自出迎,文武百官羅列兩旁,萬人空巷場面熱烈。姚興待羅什以國師之禮,優籠備至。每次相對言談,娓娓終日不止。而姚興對於佛理至精微奧妙處,無不盡情請益,至於窮年累月,不知疲倦。

一二、演譯諸經,盛況空前

佛法之東來,開始於漢明帝時,中間經歷了魏晉,經論的翻譯日漸增多,當時常用我國學術如道家、儒家的名詞來解釋佛經,因此往往辭不達意。而前此支謙、竺法蘭等人所譯的經典,亦多半艱澀難通。姚興自幼崇敬三寶(佛、法、僧稱三寶,依之而行,可以成佛),銳志于講經說法的推展。自禮羅什為國師後,乃請師及其徒眾到西明閣,及逍遙園(在長安西北),翻譯諸經典。

什師幼時即能背誦許多經籍,而且都能究盡其理。並且也通曉漢語,因此在語音的翻譯上自然就流利暢順。師觀覽舊譯經典,文義有不少錯誤,譯文與梵文原本不能相應,往往失去佛法本旨。於是姚興便召集沙門僧、僧遷、法欽、道流、道恆、道標、僧叡、僧肇等八百餘人,可謂極一時之選,派給羅什差遣。於是又譯出《大品般若》諸經,羅什持梵文本,姚興執舊經,來互相校對。其所譯出的新文,凡有不同於舊譯的,其文義都圓融通達,於是眾心無不貼伏而交口讚嘆。

羅什除了譯經外,還常應諸文武官員之請,於長安大寺講說新譯的經典,續出諸經有《小品金剛般若》、《十住》、《法華》、《維摩》、《首楞嚴》、《持世》、《佛藏》、《菩薩藏》、《小無量壽》、《禪經》、《禪法要》、《彌勒成佛》、《彌勒下生》、《十誦律》、《菩薩戒本》、《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諸經論,凡三百餘卷。都能暢發佛法宗旨,闡述幽微深奧的義理。當時四方大德僧侶,雖在萬里之外,也必趕來座下聽經。這種盛況可謂空前,就是在千餘年後的今天,斯情斯景都是令人心神嚮往。當時的俊彥(才德超人之士),如住持龍光的道生法師,雖慧解過人,對於佛理也能淵淵入微,但是一有疑難,就親自入關請益。又如坐鎮廬山的慧遠大師,學貫群經,為一時之泰斗,每有疑義,也常通信諮商請教。這不但可看出舊譯諸經,多不能饜足人意,致疑難滋多,而且也可以看出古德之虛心與什師學養的高超了。什師在譯經之餘,常感歎的說,西土文字(印度文字)與東土文字(中國文字)文體不同,雖各擅勝妙,但一經翻譯梵文為漢文,就失去他的味道,雖能得其大意,也好像嚼飯與人,非但失去原味,也令人作嘔。才高學博如什師者猶覺翻譯之難如此,其他自不必多論了。就如現在中文翻成英文,或英文翻成中文,其困難情形也正一樣。譯者縱然可翻出大意,至其精微奧妙之處,則非翻譯所盡能為力了。

一三、王賜歌伎,羅什吞針

什師為人神情鑒徹,做岸出群,應機領會,無人可比。最難得乃在其性情篤厚仁慈,時時以汎愛為心;又能虛心接納善言,循循善誘,終日不倦。姚興曾異想天開的對什師說:「大師聰明蓋世,悟機超妙,天下無雙,倘使一旦去世,豈不使法種絕後了嗎?」在姚興看來,以什師的聰明智慧,若能娶妻生子,必獲麟兒。於是遂以歌伎美女十人,逼令什師接受,並且特別為師另建官舍,供養豐足,從此不讓師再住僧舍,什師祇有勉強接受。此再度應驗了其母所誠「法緣雖在東土,但於其本身不利」之預言。

什師何以會接受這無理之要求呢?豈非使僧眾滋生疑惑。以為大法師尚可如此,那麼僧眾豈不都可任意破戒了。什師亦深恐大眾誤會,就常在說法時對大眾說:「若在染污的臭泥中,生出清淨妙潔的蓮花,你們但採妙蓮之潔淨,不可取法臭泥的染污。」一般人常會將己心比量聖人之心,以為聖人尚且如此,何值尊敬。因此,什師為免大眾起輕慢心,心想若不以實際行動作證驗,則難服眾心。一日,什師與眾共進午齋,師在餐桌上放置一個盛滿鐵針的缽,並宣告大眾說:「各位如能學我將這一缽的針吞下,就可以行我所行為我所為。否則,大家各各安心辦道,謹守戒律,莫再滋生妄想。」說完話,立刻將那滿缽的針吞下,好像吃飯一般稀鬆平常,並能進膳如常。目睹這稀有的示現,大眾目瞪口呆,都感慚愧不已,從此大眾謹守戒律,不敢稍有逾越了。敘述至此,也許有人會生疑問,為什麼羅什大師可以破戒,別人卻不可以呢?這個道理可用個比喻來加以說明。譬如我們練習書法,通常先習楷書,功夫相當後,再及草書,則可揮灑自如了。假如不肯按部就班來,逕自練習草書,那就變成鬼畫符了。因為楷書一筆一劃,每一筆皆不苟,就是所謂規矩,必行「有規矩,然後有變化」神乎其技,存乎其人。否則欲速而不達,就會弄巧成拙。彼聖人的境界,原非凡人所能揣度。但為方便度化,隨順環境,不得不加以權巧變通。至若凡夫則是隨緣即變,非若聖人隨緣不變。譬如隨勢滾動的車輪,在前進中,永遠有個固定的軸心,聖人的「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就是這個道理。

一四、火化焚身、舌不焦爛

某日,羅什法師自知世緣將盡,於是召集眾僧,向大眾告別說:「我世緣已盡,不能與大家共同主持譯事。自慚才智闇味謬充傳譯,但所譯出的經論凡三百餘卷,除一部《十誦律》,來不及剛繁就簡,存其本旨外,其他必定不會有差失。希望凡所有宣譯諸經論,都能流傳後世,願大眾共助弘揚流通。現在我於眾前發誠實誓言:「如我所譯,沒有錯謬,當使我在焚身之後,舌根不會焦爛。」」

羅什法師在偽秦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於長安。徒眾即在逍遙園,依天竺的習慣舉行荼毘(火化),用火焚化屍體。當火化完畢,眾人果然發現正如什師所立誓言,遺體皆成灰燼,唯獨舌根不曾焦爛,這足可證實凡什師所譯的經論都是確實無誤的。歷代高僧做這樣類似示現的,也數見不鮮。羅什舌根不爛之徵,特其中一例而已。

龍樹菩薩為印度大乘空宗之祖師,羅什乃其四傳弟子,其性空教理,在中國能盛行,並發揚光大,實乃什之功。羅什前有呂光所迫犯戒,後有姚興逼以十女妻之。故什師每列講習常先自說:「譬如臭泥中生蓮花,但採蓮花,勿取臭泥也。」以此而論什師之豁達不拘與道安之嚴肅不苟,各有不同。什師至中國時間雖不長,而其影響之巨實不可思議。其譯經事業之大,造就門下之多,就號稱有三千之眾,弟子中有四聖十哲,如北之僧肇、道融,南之道生、慧觀,乃其最著名者。而影響於我國思想界至鉅之佛教學理,得到紮實穩固之基礙,進而有完整體系之發展。如其所譯經論中:《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之於「三論宗」,《成實論》之於「成實宗」,《法華經》、《大智度論》之於「天臺宗」,《阿彌陀經》之於淨土宗等的立宗,無不受其譯經之惠。總之,所譯共九四部,四百廿五卷。大乘之確立,有大力焉。由是可知,什師對中國佛學之功勞,實不可磨滅!

.結語

竊嘗觀諸多高僧,其懿德風範,思想學術,兼備大仁大智,不在儒者所推尊的聖賢之下。其幽光潛德,固有高僧傳為之記述表彰。但這些傳記除了皈依三寶之士外,鮮有取而閱讀之者,縱能閱讀之,亦未必能會而通之。今何幸有「時報文化出版公司」編輯這部浩大之「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其所嘉惠當代之社會大眾者,實非淺鮮。其中《高僧傳》一書,尤為區區至今喜誦不衰之一種讀物。論佛法的高深,與高僧之造詣,豈淺學如我者所能窺仰其萬分之一;所以不自量力,而黽勉從事者,蓋人之性,必有所近。即吾性之所近而勉力以為之。同時欲借此書粗作先路之導,或者「前修未密,後學轉精」。斯道庶有光明之展望。自知拙陋不文,重以教學繁忙,不暇細心審定,疏陋之處,不免多所罅漏,尚望大雅賢逢不吝賜教,則又區區者之至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