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知識流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葛洛夫的成功來自對專業的熱情
前言:揭開葛洛夫的成功奧秘

知識流

【類別最新出版】
賴芳玉愛情律師事務所
57健康同學會保健室養生六大招
建中、北一女、榜首關鍵K書秘笈大公開
建中、北一女榜首私房讀書秘笈大公開:榜首和16位滿級分同學親傳!各科拿高分訣竅
小心!養生不成反傷身


活著就是贏家:英特爾創辦人葛洛夫傳(YR0007)
Andy Grove:The Life and Times of an American by Richard S.Tedlow

類別: 知識流
叢書系列:知識流
作者:葛洛夫/口述、泰德羅/著
譯者:莊安祺、羅耀宗
出版社:知識流
出版日期:2007年05月15日
定價:430 元
售價:34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精裝/392頁
ISBN:9789868334212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葛洛夫的成功來自對專業的熱情前言:揭開葛洛夫的成功奧秘



  推薦序:葛洛夫的成功來自對專業的熱情

◎文/湯明哲(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博士,現任台大國際企業學系教授)

這不只是葛洛夫的傳記,也是美國半導體和個人電腦產業的歷史。

最近五十年重大的科技創新無疑是電腦和電晶體,近二十年的最大科技創新是個人電腦,而近十年最大的科技創新則是網際網路。沒有大型電腦,就沒有電晶體的需求;沒有半導體產業,就沒有個人電腦的產生;沒有個人電腦,則不會有網際網路的出現。

若沒有網際網路,就沒有現代充滿資訊的生活,這本書不只在寫葛洛夫,而是將過去三十多年來,葛洛夫所經歷的資訊和電腦世界翻天覆地的變化一起寫進去,有人物有事件,也有歷史,等於是一部個人電腦的歷史劇,對於和在葛洛夫時代長大的讀者們,讀起來會心有戚戚焉,對於不知主機電腦為何物的年輕學者,本書提供許多鑑往知來的案例,值得細細體會。

英特爾的成功就是葛洛夫的成功,英特爾的成功(也是微軟的成功)一半來自於IBM當年進入個人電腦產業美麗的錯誤。IBM當年為了快速進入個人電腦產業,採取快老二策略,不將個人電腦定位為主機電腦的互補品,因此不須和主機電腦相容,微處理器和作業系統因而外包給英特爾和微軟,沒想到個人電腦成長快速,運算能力超倍數成長,成為主機電腦的代替品,IBM因此由勝而衰,幾乎倒閉,靠著後來的執行長葛斯納重新定位IBM為「全方位解決方案提供者」才振衰起蔽。目前IBM股票市值為一千五百億美元,英特爾一千兩百億美元,微軟兩千八百億美元,當年若IBM放棄主機電腦,專攻個人電腦而不外包,作業系統和微處理器均自製,就算是替IBM股東創造最大的福祉了。

除了運氣外,英特爾在創業的過程中,葛洛夫睿智的決策功不可沒。首先,英特爾以記憶體起家,但在日本公司強力攻擊下,英特爾的地位岌岌可危,英特爾面臨策略轉折點,最後經營團隊決定放棄DRAM,專攻微處理器,不僅打敗摩托羅拉(Motorola),而且擊退所有意圖挑戰英特爾地位的競爭者,包括當年的國家半導體(National Semiconductor)。最後國家半導體只好將微處理器事業賣給威盛,放棄起家的技術和產品是許多公司不可想像的事,但英特爾做到了。

英特爾如何維持在微處理器中的主要地位?書中談到英特爾首先打破產業慣例,堅持不做二次貨源(Second sourcing),「二次貨源」原本是半導體業常用的慣例,由於半導體元件價值不高但對最終產品極為重要,半導體元件的買方,大型的電子公司,要求供應商一定要授權給第二家生產,以免萬一第一家生產出了問題,買方損失重大,對供應商而言,有其他一家的供應本公司的產品,雖然有授權的收入,但技術外流,訂價受到箝制,由於上下游的議價能力不同,半導體元件供應商只有接受二次貨源的安排,但英特爾在386的推出時,趁著產品優勢,一舉將此一慣例打破,確立其在微處理器上的重要地位,這也是需要一些「偏執」才做得到的。

英特爾下一個傑作是「內建英特爾」(Intel Inside)。在個人電腦微處理器市場的競爭十分激烈,英特爾必須面對三方面的競爭,首先是微軟、英特爾(Wintel)集團和蘋果、摩托羅拉(Motorola)公司的標準之爭;其次,英特爾必須面對微處理器市場上超微及新瑞仕(Cyrix)的競爭,最後,英特爾還必須面對IBM、戴爾、惠普、康百克等個人電腦大廠的競爭,這些個人電腦大廠希望英特爾的微處理器能夠降價,以降低他們的成本。為了應付這三方面的競爭,英特爾推出「內建英特爾」,花了五億美元做廣告(比可口可樂每年兩億廣告預算還多上數倍),直接告知消費者英特爾微處理器的價值。如此一來,對資源不夠不能做大量廣告的蘋果電腦、超微、新瑞仕均形成重大威脅無法跟進,這是典型的提高對手成本(Raising Rivals Costs)策略。同時,英特爾的品牌深入人心,削弱了IBM、惠普、戴爾等品牌價值,這是在價值鏈上跳蛙策略的成功範例。

在微處理器上取得霸主地位後,下一個決策是要不要挑戰微軟的霸主地位,進入軟體產業。事實上,對電腦的功能上,硬體和軟體是互相替代的,英特爾當然可以將軟體的功能注入硬體的設計上,但挑戰微軟不啻拔虎鬚,書中對於葛洛夫和蓋茲的會面有生動的描述,實際上在微軟反托拉斯的法庭中,葛洛夫被傳作證而被問到和微軟的競爭時,葛洛夫回答“We caved”,意義是說躲到洞裡了,不敢和微軟競爭。

但英特爾也不是沒有失算的時候,Pentium 晶片出計算問題時,葛洛夫低估了消費者的反應,最後只有全面更換,這整個過程在書中都有詳細的介紹。

這幾年來,英特爾的股票幾乎沒有增長,這是因為晶片的密度過高,散熱機能趕不上高密度晶片熱能的產生,速度的提升不若整體運算機能的提升,英特爾花二十年(1981─2001)教育消費者微處理器速度很重要,現在又要教育消費者微處理器的速度不再是新機型選擇的唯一標準。近幾年英特爾進軍無線通訊市場,也是斷羽而歸,整個部門出售告終,大慨微處理器在英特爾真的如書中所言是木榴叢:根太深,而且分泌毒素將附近的植物都毒死了。當微處理器的發展到頂的時候,例如製程到19奈米(19奈米是一個原子的大小)時,英特爾可能又要「偏執」一下了。

葛洛夫個人的成功,來自於專注和對專業的熱情,這點在書中處處可見。他甚至成為攝護腺癌專家。以一介移民,能在美國出人頭地,一定比其他人多努力一倍。這本書從葛洛夫的觀點闡述個人電腦產業的發展,以及英特爾在關鍵時刻的採取的關鍵策略,為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