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時報書系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線 上 試 閱

序 1
序 2
序 3
序 4
序 5

時報書系

【類別最新出版】
找不到電話亭的外星寶寶:有關美國華人自閉症及學習障礙者家庭的小故事
創新大贏家
向世界搭橋:知識經濟‧國際合作新主張
台灣經濟戰略:從虎尾到全球化
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


星期雜感(Z00665)

類別: 時報書系
叢書系列:時報書系
作者:李荊蓀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4年11月20日
定價:320 元
售價:25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53頁
ISBN:9571314625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 1序 2序 3序 4序 5



  序 1

關於星期雜感

.方佩倩

是日,1985年11月17日,荊蓀出獄,我偕子女一早到仁愛教育所迎接,發現卜少夫先生偕公子已先在那裏等候多時,一會兒荊蓀出來,拋卻十五年的陰影,恢復自由之身,一家人好不歡欣。家中早準備就緒。親友不斷來訪,中午家人團聚一桌,孫輩嘻笑於旁,這一個多難的家庭,好久沒有這樣熱鬧的場面了。

晚上,卜少夫先生在亞都大飯店舉行盛宴,許多朋友被邀參加,友情揚溢,殷勤慰問,悲歡交集,幾人泫然。座中有仁教所熊主任,我尚記得幾位:有成舍我、陳紀瀅、馮志翔、劉紹唐、歐陽醇、黃綿齡、李蔚榮、劉侃如諸先生,主人要各位談談與荊蓀的交往。我記得陳紀瀅先生先講:提起他的著作《荻村傳》,得到荊蓀寫的書評「一疋錦緞」,原載《中央日報》,曾附錄於《荻村傳》三版書後。宴會將闌,歐陽醇先生起立,他講有一位讀者,知道他令夕與會,一定遇到《星期雜感》的作者,他把所存《星期雜感》剪報一篇,取出請轉交李先生,以示敬意。當時我非常受感動。

《星期雜感》曾被指為「破壞人民與政府關係,為中共宣傳」等罪名,其後又認為尚難遽認其為「有利於叛徒之宣傳」(這是判決書的結論)。

《星期雜感》刊於《大華晚報》,自1957年8月至1970年11月17日荊蓀失去自由為止,共經十四個年頭。是寫在星期天的雜感小文,後成為代替當日報紙社論。《大華晚報》社長耿修業先生,近著《一勺集》,係為《大華晚報》之回憶,其一四四頁至一四五頁,有所記述:「本報主筆陣容,一時之選,共有十五位,其後又有三位加入。」後段記述:已故名法學教授大法官林紀東先生在大華二十週年時,以「我對於《大華晚報》的觀感」為題,為了一篇文章,其中有云:「我認為《大華晚報》最大的優點有二:第一是它的社論,……。尤其是它的《星期雜感》,立意清新,含義深遠,短短的評論,往往得其肯綮,的確是上乘之作,且富啟發性,是我最佩服的。第二……」如此偏愛溢美之詞,確是有愧而不敢當的。但還有一些價值,他替社會大眾記錄了當時代的生活日誌,有餘暇時間,可供我們回味一番,看看那時光有些什麼問題,到了今日,已如何了?

茲憶及耿修業先生在另一篇文章中(刊於《大華晚報》)敘述:「我在新聞圈中工作,躬逢報業兩個燦爛時代,一個是抗戰勝利後南京《中央日報》甫經接收時代,一個是中央政府遷台後,《中央日報》在台北優利時代。」我記得後文有兩個標題是,一曰「事實勝於雄辯」,一曰「由京遷台,可歌可泣」。此兩個時期,也正是荊蓀在其職務內,無不盡心盡力者。然在其後《中央日報》出版紀念文(寫此一歷史時期時),荊蓀之名已消除了。由此可知史實有時而不直。

荊蓀離世已六載,往事已遠,冤獄已成,其生前曾說過:算了,譬如我大病一場,祇要國家好,大家好,也是他的心願。是以隱忍孤寂,個性如此,他有歡樂,願分潤大家,有苦,只願自知。如何求瞭解荊蓀的為人,惟從其作品中得知,絲絲縷縷無不是出於一腔愛國熱誠。他不欲一己之私而損及國家。我今日重讀他的文章,仍感受其熱誠的執著,批評中也可能於無意傷了人,是所難免的。少夫先生在荊蓀逝世後為文悼念,以「沙灘上的一拉沙,被浪花吞噬了」(利於《中國時報》)。他一生辛勞於新聞事業,兼寫文章,有為報紙寫社論,及作廣播、電視評論等,惟留下一些《星期雜感》存稿。他的朋友們建議我,應該付印成冊,為荊蓀留下紀念。並且動手幫助我整理文稿,及接洽出版等事宜,正是雲情高誼,深深感激於心,非一謝字可以表達的。

藉此,我並對於在這二十餘年來,國內外友人同業,以及識與不識者,有寄與同情,或為報導事實,或為不平,曾多次在報章雜誌上,為荊蓀獲罪而呼籲者,我在此一併致上誠摯的謝忱。

尤其時報出版公司印行本書,得以流傳於世,更深感激。

1994年8月20日


 
序 1序 2序 3序 4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