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時報書系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第一章 風雲再起話虎尾
第二章 誰偷走了台灣人的工作?
開發中國家取代了台灣的生產與就業
第三章 知識經濟:避免產業外移的祕訣
終身學習才能因應產業結構加速變遷

時報書系

【類別最新出版】
找不到電話亭的外星寶寶:有關美國華人自閉症及學習障礙者家庭的小故事
創新大贏家
向世界搭橋:知識經濟‧國際合作新主張
台灣經濟戰略:從虎尾到全球化
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


台灣經濟戰略(Z00701)──從虎尾到全球化

類別: 時報書系
叢書系列:時報書系
作者:陳博志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4年03月22日
定價:220 元
售價:17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04頁
ISBN:957134091X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第一章 風雲再起話虎尾第二章 誰偷走了台灣人的工作?開發中國家取代了台灣的生產與就業第三章 知識經濟:避免產業外移的祕訣終身學習才能因應產業結構加速變遷



  第三章 知識經濟:避免產業外移的祕訣

第三章 知識經濟:避免產業外移的祕訣

要素價格均等化雖是一股難以阻擋的力量,但沒有國家會甘心被開發中國家拉下去,變成和他們差不多,那要怎麼做才能避免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必須把造成要素價格均等化的一些管道切斷。台灣的經濟戰略問題就是我們有沒有辦法切斷這些管道?要怎麼做才能合理的切斷?

有人以為乾脆不要和開發中國家貿易,也不要去投資,就可以把均衡化的管道切斷。但這種做法可能過於天真,實際上也不可行,因為現在國際往來已經很密切,要政府加以切斷很困難,從經濟觀點來看也不合理。因為如果都不跟別國往來,就像現在的北韓,所有商品都要自行生產,無法與他國分工合作,生產效率就會非常低,這種國家不符合經濟學上國際貿易「比較利益法則」,一樣無法讓人民過好日子。

所以,切斷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的管道不是不分青紅皂白的亂切,而是要挑選我們能切斷,而且對我們有利的地方進行。其中最重要的策略,就是要發展知識經濟。所謂發展知識經濟,就是要在生產過程中使用更多的知識,因為開發中國家缺乏這類知識,所以無法生產同樣的產品,不具備競爭力,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力量就會截斷。

前面提過,要素價格均等化的過程,是台灣跟外國生產相同產品時,若外國的工資低,增加生產,產品價格就會下降,把台灣的生產搶去。台灣就會出現失業,然後工資不得不下降,甚至被拉平。但如果我們的產品是其他國家根本不會生產的,產品價格自然不會下降,工作不會流失,我們的工資也不會往下拉。這是台灣必須發展知識經濟的道理,也是我在二○○○年擔任經建會主委後,就提出知識經濟發展方案的主要原因。

除了獨家生產的商品,有些產品也許台灣跟開發中國家都會生產,但只要我們的知識、技術比人家高,用一半的原料或投入,就可生產同樣的產品,或是運用較佳的知識,提升產品的品質或設計,所以產品的價格比較高,這都可以增加國人的所得。

全球化使知識的價值更高

知識經濟其實不是現在才開始發展,以前先進國家有很多產業其實就是知識經濟產業。因為他們有我們所沒有的知識,生意不但不怕被搶走,而且還可以賺取很高的利潤。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微軟,微軟的知識我們可能不懂,或者雖然知道,但由於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我們不能生產,所以材料成本只要幾塊錢的光碟,它可以賣到數千元。我國有很多關鍵零組件要高價向外購買,也是受制於我們缺乏相關的知識。

雖然過去已有許多知識經濟的例子,但是知識的地位在今日變得更重要。因為在全球化的時代,勞力密集的工作大部分會被開發中國家拿去,高所得國家人力和土地的價值都可能下降,只有知識的價值反而會比未全球化的時代更高出很多。因為知識是無形而可以無限制的複製,所以一項知識發展出來之後,可以在全球同時應用,成本不會大幅增加,收入卻可以增加數十倍、數百倍。所以,此時此刻發展知識經濟,不只更有必要,而且也更為有利。

處處皆是知識經濟的活水

用微軟為例也許會讓人以為發展知識經濟並不容易,但是實際上知識經濟並不一定要像高科技或像微軟那樣的大企業才能做。知識經濟的重點在於我們擁有別人沒有的獨門知識,不分高深難易,只要處處留心,都是學問。只要用心思考,就能使自身產品與眾不同。譬如,屏東農民偶然發現有棵蓮霧樹的果實特別好吃,於是就下工夫研究為什麼滋味不一樣。一旦發現了其間的道理,就是可以複製的知識。屏東的農民再把技術應用到其他的蓮霧樹,結果我們現在可以大量生產全世界最好吃的「黑珍珠」,收入也因此提高,這就是知識經濟。

據說中國大陸有一棵荔枝樹結的荔枝也特別好吃,依當地傳說,這是以前皇帝吃的荔枝,所以這棵荔枝樹雖然沒長多少顆荔枝,但一顆可賣幾萬元。但這不是知識經濟,而是神話經濟。台灣的農民未將最早那棵好吃的蓮霧神化,反而以研究的精神找出其中的道理並擴大生產,今天大家才可享受到那麼多好吃的蓮霧,而農民也因此得到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更高的所得。

除了農業外,知識經濟在傳統產業也有發展的空間。歐洲設計的服飾可以賣到很高的價格,並非因為使用高級的料子,而是在產品上面發揮了很好的創意和設計。幾年前,曾流行一種會說會唱會跳舞的菲比玩具,引起搶購熱潮。這個玩具外部的絨毛娃娃是台商在世界各地都能大量生產的,內部會唱會動的電子組件,則是由台灣電子業負責製造。換言之,這項商品的裡外都是台灣人做的,但大部分錢卻被想到這個點子、創造這項知識的人賺走。

在服務業中也可以看到知識經濟的例子,台灣許多百貨公司如新光三越、SOGO,超級市場如頂好,乃至7-11、全家等便利商店,不是來自外國就是與外國合作。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的經營知識比我們略勝一籌,使得國內企業不得不以加盟或引進投資的方式,取得這些經營的知識。其他像工程顧問等直接提供技術服務或出售知識的產業也不勝枚舉。

由上述的各種例子可看出,並不是只有高科技產業或高深的學問才可以成為知識經濟。台灣話說:「江湖一點訣」,很多企業其實就靠一點訣竅在賺錢。訣竅就是別人沒有的知識,知識經濟就是要在各種經濟活動中創造及運用更多別人不知道的訣竅來賺更多的錢。台灣人已有相當高的教育水準,也有豐富的生產及研究、行銷的經驗,加上自由靈活的思考,因此我們很有發展知識經濟的能力和條件。最近四年,台灣人每年在美國得到的專利總數已高居世界第四,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德國,高於其他先進國家;若以每人平均獲得的專利數來看,近兩年更超過日本而僅次於美國。我們既然已具備優越的能力,只要大多數人民瞭解知識經濟的重要性,應不難發展成以知識經濟為主的國家,國民所得也將遠高於開發中國家。

要順利發展知識經濟還需要許多其他條件的配合,因此最近三年來,政府依照知識經濟發展方案推動了一連串的政策改革,以營造一個可以有利知識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這些政策範圍很廣,主要包括人才、資金、企業行銷及知識服務等。

人才是知識經濟之本

首先最值得重視的就是人才。知識是經由人才創造、人才保有,也由人才運用,因此要發展知識經濟,一定要有充裕的人才。我國人力素質雖然已相當不錯,但要成為先進國家,現有的人才數量還是不足。特別是我國知識型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仍然遠低於先進國家,雖然最近幾年台灣高科技產業已經開始蓬勃發展,但技術人員的缺額高達數萬名,人才短缺問題十分嚴重。

要增加人才的供應,不僅要加強人才的培育,還要注意人才的品質及專長。學校教育是培養人才的主要方法,但不容諱言,我國的教育卻有相當大的問題。

二十多年前,當台灣經濟正開始向技術密集或知識型產業升級的時候,李國鼎先生及其他政府官員卻主張不要增設大學,並將高中與高職的比例由六比四改為四比六。這項政策雖可能使當時的勞力密集產業較容易僱用到操作人員,但因為忽視了我國產業必須逐漸升級以及需要更多技術人才的趨勢,以致今日我們不只是高級人才的數量不夠,當年的高職畢業生目前更因產業外移,面對相當高的失業及轉業壓力。

這項教育政策的影響其實十分深遠,由於沒有顧及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工作,要考量國家長期發展的需要,也沒有想到人民所得增加後會想接受更多更高的教育,反而凍結大學、減少高中,造成升學壓力大增,中學教育因此被扭曲成一切為考試的填鴨式教育。結果不僅學生和家長為升學痛苦地付出大量的金錢與時間,學子們的創造力因多所束縛而無從發展。創造力的下降,將連帶弱化我們未來發展知識經濟的能力。由這個例子,可看出政策缺乏對國家發展的遠見時,可能造成的重大傷害。

面對未來,台灣的教育制度應朝知識經濟發展方案規劃的方向發展,與其他產業一樣走向自由化與國際化。自由化可讓學校有較大的自主機會決定它所提供的教育,使教育多樣化以順應不同學生的能力與性向,也更能快速符合產業和社會的需求。大學的國際化一方面要擴大國際合作以提升教育品質,另一方面則要吸引其他國家的學生來台留學。在國際合作方面,國內大學和外國的合作不應止於少數教授和學生的互訪,而應鼓勵大量的人員交流,最好能與國外優良大學共同授與學位、共同設立研究中心,甚至合併或成為其分校。在吸引外國留學生方面,國內優良大學要先能提供夠多以英語教學之課程,相關法令也要配合,好讓留學生有適當的工作權以及未來留在我國發展的機會,使外國留學生成為我國培養人才的另一種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