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時報書系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延伸閱讀

線 上 試 閱

導論 1
導論 2
導論 3
書摘:中國經濟發展之轉型、戰略與挑戰
翁松燃推薦序

時報書系

【類別最新出版】
找不到電話亭的外星寶寶:有關美國華人自閉症及學習障礙者家庭的小故事
創新大贏家
向世界搭橋:知識經濟‧國際合作新主張
台灣經濟戰略:從虎尾到全球化
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


未來中國(Z00702)──退化的極權主義

類別: 時報書系
叢書系列:時報書系
作者:林佳龍、徐斯儉、童振源、陳志柔、林岡、董立文
主編:林佳龍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3年12月18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40頁
ISBN:9571340162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論 1 導論 2導論 3書摘:中國經濟發展之轉型、戰略與挑戰翁松燃推薦序



  導論 2

但是,有兩點中共仍未符合典型威權政體的特徵。首先,關於上述定義的第一點,中共雖然開始允許某些經濟社會組織一定程度的多元化,但是所謂的政治多元主義,基本上仍極為有限,頂多是侷限在非常基層的層次,也就是非屬政府體系的村民或居民委員會,至於作為政府的最基層組織──鄉鎮和區,其首長仍未直選,而人大選舉的開放也非常有限。不過,與威權政體相似的,中共的政治體制的確也仍未走上西方「責任政治」的道路;中共十六大後的政治體制改革乃是為了鞏固與加強中共的執政地位,並不是為負起政治責任下台做準備。在中共的政治體制改革中,最多是讓個別官員下台,且讓他下台的是黨的考核,而非來自民意機關的監督。在上述林茲對威權政體的定義中,中共另一個不符合之處是關於第五點,也就是雖然與威權政體一樣,其權力的行使沒有制度上的清楚規則,但中共政權的權力行使(尤其是其最高權力的運作與繼承)不像一般的威權政體,仍沒有制度化與規則化。例如江澤民至今尚未完全退出政治舞台,但胡錦濤接了總書記和國家主席之後,其權力已經明顯上漲,尤其是在SARS事件之後;但最終,江澤民是否會順利將軍委主席如期交出、甚至胡錦濤之後的中共領導人將如何產生,都仍有變數,派系鬥爭的陰影仍然盤據在中共的高層政治。簡言之,中共的高層政治仍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這點倒是保留了極權政體的特性。表一整理了中國在十六大後與「極權政體」和「威權政體」兩組概念內涵的對比。

表一、十六大後中共政權的特性:與「極權政體」和「威權政體」的比較

概念
編號
定義
中共是否符合
說明
弗瑞德瑞克定義之「極權政體」
1
意識形態
基本消失
2
一黨體制
 
3
非常發達的秘密警察系統
 
4
壟斷大眾傳播
 
5
壟斷可使用的武裝力量
 
6A
壟斷政治組織
 
6B
壟斷社會組織
弱化
6C
壟斷經濟組織
基本消失
布里辛斯基定義之「極權政體」
1
集中領導的精英運動
 
2
不受限制地使用科技上非常進步的政治工具
強化
3
促成全面的社會革命
基本消失
4
強迫全體大眾都接受的政治安排
 
林茲定義之「威權政體」
1A
有限的政治多元性,
 
2B
但不具有「責任政治」的性質
比威權更甚
3
沒有清楚的意識形態
 
4
沒有大規模或密集的群眾動員
 
5A
權力行使沒有清楚的規則,
比威權更甚
5B
但其行使模式相當可預期
 

這種混合了「威權政體」與「極權政體」的國家體制,是瞭解十六大後中國的重要概念。本書稱之為「退化極權政體」或「退化極權主義」(degenerative totalitarianism),它在組織上仍保有極權主義的重要本質,但在運作上卻呈現出相當多威權主義的形貌。根據作者先前的分析,後共產時代的中共政權表現出以下後極權主義的四項特性:(1)多元主義:在一黨專政原則下仍禁止任何形式的政治多元主義,但逐漸出現有限度的經濟、社會和制度多元主義;(2)意識型態:官方意識型態仍被奉為指導原則,但以不再能激發人們的理想和熱情,逐漸取代的是以利害為考量的有限度辯論和務實的決策;(3)群眾運動:政權成員仍會參與各種組織性動員活動以示起碼的效忠或順從,但組織動員已經成為儀式性行為,人們更在意個人出路和私領域的生活;(4)領導特質:在創建政權的強人和世代消逝之後,新的領導集團轉而強調程序共識,派系協商逐漸成為常態,統治菁英的甄補不限於專業黨職人員,「專」壓過「紅」。(註 3 而從比較政體的角度分析,無論是前蘇聯或東歐共產政權的演變經驗,類似的退化極權主義並沒有自發而漸進地民主轉型成功的經驗,他們或是因為國際環境劇變,或是因為經濟社會的衝擊,被迫在極短的時間內進行斷裂式的政權交替。(註 4中共政權的演變會不會成為歷史的例外,這個問題正是本書的核心關懷所在。

本書認為,「退化極權政體」面對經濟與社會的結構變遷,表現出願意調整的彈性,但因受限於政體的原始性質,這種調整卻是相當有限而且充滿矛盾。「退化極權政體」對於外界的挑戰有兩種回應:

一方面是做出方向為「向前變遷」的「有限改革」,緩和政權本身與社會經濟結構之間的矛盾。中國能夠在九○年代在國家的主導之下取得快速的經濟成長,與其脫離了「極權政體」的部分特徵有關,此種「退化極權政體」已經具備「威權政體」的一些務實性格和能力,因此在經濟發展上可以扮演和「威權政體」類似的「發展型國家」的角色。黨國對經濟的控制逐步放鬆,且由於加入世貿組織等影響,中共有意識地推動政府經濟角色理性化的改革,甚至引進「有限政府」的概念,希望對政府的職能給予一定程度的限制與調整,以便更有效地掌控經濟社會的發展。

但另一方面,則是做出方向為「退後演化」的、具有「反祖現象」的變遷,那就是退回到讓政權本身有安全感的原始基因──組織上的「政治壟斷」以及理念上的「重溫社會主義理想」──來加強其應付外界變化的能力,並鞏固政權自身的存續。

在組織上,黨國對於政治的控制不僅沒有削弱,甚至某些控制還在加強、甚或創新;對於「以黨領政」(或者「一黨專政」)的原則不僅絲毫不讓,且還要強化而完善。對於伴隨經濟發展出現的社會多元化現象,政權的確嘗試以更敏銳、更實際的方式予以回應(responsive),但是對於讓社會多元利益的自我組織,甚至以政治制度的安排使政府對社會力量負責(responsible),實際上則並沒有真正開啟空間。「威權政體」具有「暫時性格」,但「退化極權政體」拒絕做出政治上「有限多元」的安排,雖然社會經濟上已出現多元。此外,中共政權在組織上回到強化「黨國」體制的企圖也是不得不然的選擇,因為整個黨國的組織都是圍繞著「以黨領政」、「以黨領軍」的原則建立的,如果要把黨與國分開,必然會使整個統治結構大亂,反而不利於政權應付外部挑戰,尤其是在面臨權力交替之際。反而是「有限改革」的邏輯衝擊到原有的「以黨領政」,使得本來應該具有「政治組織壟斷權」的「黨」也必須吸收「選舉」這種開放的政治模式來進行所謂的「黨內民主」,而黨的最高權力階層逐漸變成以政府職位功能分工的集體領導格局,實際上「黨國」(party-state)變成了「國黨」(state-party)。這是中共作為「退化極權政體」的另一個矛盾性的表徵。

在理念上,中共提出「三個代表」及「三個為民」,前一個是強調中共的「先鋒隊」角色,後一個則是重溫「社會主義理想」的動員熱情。但是兩者皆非有系統的「意識形態」,實際上是一種退化的「極權主義」的反映,已經接近「威權政體」的特性。但統治集團仍希望藉著此種回到建黨、建國時代的動員方式來鞏固整個已經失去理想、不斷投機貪腐的官僚統治集團。而有趣的是,其實整個統治官僚屢禁不止的嚴重貪腐,何嘗不正是他們認清極權主義正在退化而且無法回頭的事實後,所做出的理性選擇呢?「退化極權政體」能否改變這些統治集團中官僚自利的理性計算,取決於真正的「返祖」是否仍是可欲的選擇,以及「有限改革」所能帶來緩和矛盾的實際效果。吊詭的是,「有限改革」如果真的有效,官僚的權力必將受限,但黨的權力也將同時受限,而「返祖」勢必受阻,那麼這又會讓官僚對其未來的計算變短,貪腐行為仍然不能受到遏制。

正是基於此一「退化極權政體」的概念,構成了本書對於十六大後中國國家轉型的基本觀察視角──面對多元化社會經濟結構的「退化極權政體」之反應模式與演化方向。本書並不預測「退化極權政體」是否必然延續或何時崩潰,但是本書認為應先對中共統治政權給予清楚的定性,才能詮釋此一政體對外界挑戰所做出的回應,並據此解釋整個國家的轉型軌跡。


註 3:參見林佳龍,「比較兩岸的政體轉型:台灣民主化對中國的啟發」,見林佳龍、邱澤奇編,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頁34。 ▲TOP

註 4:參見Juan Linz and Alfred Stepan, Problem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Southern Europe, South America, and Post Communist Europe,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