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時報悅讀網首頁

回鐵道世界首頁
 
〈火•車•故•事〉☉洪致文

 盲腸線的悲哀——再見了,台東車站


台東線最後一座木造車庫

  台東線最後一座僅存的窄軌時代木造車庫。     (攝影/洪致文)

今年的 6 月 1 日,從窄軌時代便開始服務台灣民眾的台東車站,終於將在強大的「民意」壓力下停業,並且再也不會有火車駛進來。相對於很多其他沒有鐵路的城鎮希望有條鐵道來促進地方繁榮,台東「民意」則是希望趕走火車來加速地方發展。老實說,自從南迴鐵路通車以後,台東新站到台東站這一段就變成了所謂的「盲腸線」。這樣的鐵道格局,是世界各國都很容易找到例子的鐵路發展案例;然而,有的城市利用了鐵路繼續帶來觀光人潮並促進地方繁榮,但有的則是很輕易地就把「盲腸」給割了,完全切斷與火車的關係。

這所謂的「盲腸線」,通常是發生在原有幹線的終端,與新建幹線連接點不同時所造成的,而且還很有意思地多出現在港口城市。舉台東的例子來說,原本的花東線在東拓後是直接經由卑南(今天的台東新站)、馬蘭到台東,而成為一條完整的幹線。但是,當南迴鐵路要與花東線相接時,因為地理位置的考量,而選擇了卑南做為接軌的地點。這麼一來,環島幹線的路網上,卑南到台東就變成了一段像是盲腸一樣的小突出線。

如此這般的盲腸線格局,在台灣還有蘇澳到蘇澳新站(宜蘭線與北迴線),以及八堵站到基隆站(縱貫線與宜蘭線)。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八堵到基隆因為基隆市太過重要,因此這段「盲腸」應該是不會被切掉,但是蘇澳那端的就很難說了。

在外國,像是日本九州的浪漫港都門司,也是有一樣的「盲腸線」格局。這做為北九州玄關的城市,曾是鹿兒島本線重要的北端起點。但是,為了連接本州南端山陽本線的下關以及北九州的門司,1937 年底開始了關門海底隧道的工程。這個海底隧道在 1944 年雙線全通,連結了以前隔著關門海峽遙遙相望的兩個城市。但是,隧道新線的連結點不是在門司,而是原本稱做大里驛的車站,因此跟臺東新站情況類似的發展是:大里改名為門司,取代原本門司的地位,而老的門司則變成門司港驛。經過這般的更改,門司到門司港的五點五公里鐵路就變成了盲腸線,很多火車根本不進入門司港,就直接在新的門司轉往關門隧道北上。

照理說,老門司變成盲腸線後,應該就要日漸沒落了。但是近年來,門司港站以及周邊的老區,被以豐富的建築文化資產與海港風情,規劃出富有內涵的港都城市景觀,連 1914 年竣工的門司港火車站,也在 1986 年被指定為鐵道相關的重要文化財第 1 號,獲得永久保存的殊榮,成為吸引人造訪的焦點。

今天的老門司港,並不因為鐵道路線成了盲腸線而被切之而後快,反而利用鐵路的方便成為外國觀光客可以容易抵達的地點,並且重新替老門司帶來了新生命。

相對於日本老門司的作法,台灣的台東民意,可就有另一層的考量了。基本上,台東車站之所以會被欲廢之而後快,是因為有市民覺得車站位處市中心有礙鐵道兩側的都市發展,而且過去台鐵在台東站的調車常造成交通的阻塞,因此不如廢了車站沒了火車省得麻煩。而且,若是火車都只開到台東新站,還能促進台東新站地區的房地產發展呢!

然而,台東的「民意」也許忘記了當年台鐵東勢線的拆除,其實也是石岡地區民眾認為鐵路影響兩邊的市區發展,所以要求拆鐵道的。但是事後的情況是,鐵路拆了也沒有預期的地方發展,而更令當地民眾眼紅的,是當九二一地震後集集線成為一個復建的精神象徵,但東勢石岡民眾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被自己要求拆掉的最美麗鐵路遺跡扼腕不已。

所以,拆鐵路容易,但建鐵路難。台東車站停駛以後,可以預見的發展是台東將從一個有著方便大眾交通工具的城市,變成一個從外國自助旅行者地圖上消失的地點。當然,也許台東「民意」的考量並非如此,而是台東新站的土地開發會因為廢站而帶來多大的利益,甚至計程車司機可以因此而多賺多少錢。

或許,台東車站的廢止已成定局,我們也希望切割「盲腸線」的決定就真的會替台東的發展注入強心針。但是在此同時,我們也誠心希望台東地方民眾,還能珍惜一下身邊的鐵道文化資產,像是那幢窄軌台東線唯一僅存的木造蒸汽火車車庫,那可是台東地區最後的一個活見證呢!真的,再拆,就什麼都沒有了……。

我常覺得,對於自己家園的建設與未來願景,只有像作家朱天心日前在「城市的遠見」文章中所言的:「秉持如同發願造一座希望它千百年後還在的廟宇來建造城市住民所真實需要的,而不以『進步』的神話、無謂的意識形態、等而下之短視的政治力(保證在我任內絕對怎樣怎樣或絕不如何如何) ……」來審慎考量,我們才不會以今天的近利而斷送了未來的發展契機。

1920 年代台東車站 1990 年台東車站

 老照片是:推測是 1920 年代拍攝的台東車站鳥瞰照片,
      可以清楚看到下面中央的老車庫已經屹立。(洪致文/翻拍)

 右圖:1990 年同一個地點拍攝的台東站場,老車庫依然挺立。(洪致文/攝影)

 

◎本文連載於 2001/05/29 中國時報〈火•車•故•事〉
回鐵道世界首頁 鐵道博物館首頁 鐵道檔案庫首頁 作家檔案櫃首頁 鐵道作品集首頁 鐵道新聞台首頁 鐵道世界留言版 鐵道世界友站連結

 

時報出版
Designed by
MooMoo

地址:108 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 3 段 240 號 3 樓
服務電話:(02)-2304-7103 【客戶服務專區
(c) 2006 China Times Publishing Co.
本站台資料版權為洪致文先生所有,
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