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王文華流行館首頁
   
關於王文華 作品集 活動報報 讀者作品集 訂閱電子報 王文華回覆讀者留言
 

 


 

 

 

3477之四

若說押韻和節奏感是他寫作上的必要特徵,還有另一項,就是比喻。比喻人人都會,但王文華的作品為什麼有趣,正因為他「比喻」的鮮活生動。在《61×57》裡,這種比喻仍然俯拾即是。

「他用在矽谷創業那股衝勁和毅力,把靜惠當作一個事業來努力,把第一次約會當作IPO在追尋。」(p.6)

「明正談過他的女朋友,在一起五年,分手時難的像戒菸。」(p.10)

「第一次的嫉妒,像清晨四點批發市場的青菜…」(p.11)

「靜惠看著他(徐凱),他好像一個廣告。」(p.45)

「那個NEC的答錄機是她的護城河,家是一個城堡…」(p.105)

第一句的「當作」和第五句的「是」取代「像」,以暗喻的方式直接轉化被比喻者,很有一種理所當然的意思在裡面。

(追不到的)靜惠→事業
第一次約會→IPO(首次公開發行上市)
分手→戒菸
第一次的嫉妒→清晨四點批發市場的青菜
(大口喝水的)徐凱→廣告
NEC的答錄機→護城河
家→城堡

這些比喻都有一種共通性,就是將抽象的人、事,用具象的物或行為來表示。不僅具象,而且跟被比喻者有很大的反差。會讓讀者覺得相當傳神或者會心一笑(就算不抽菸的人也知道戒菸的困難度﹔不過,類似IPO這類字眼可能會造成閱讀上的疑惑,但是是在「不用知道也可以繼續閱讀」的範圍內)。

而在「在一起五年,分手時難的像戒菸。」這個句子裡,同時也押了韻。

押韻、節奏、比喻,三大要素,構成了可稱之為「王文華體」的寫作方式﹔以特殊的節奏感為底,運用一針見血的比喻方式,適時加入同樣的韻腳,就成為讀者熟悉(不管喜愛與否)的篇章。我其實不能確定他在《61×57》裡面,「押韻」到底是刻意寫出來的,或者「不押韻」其實是壓抑過後的結果(註一)(老實說我比較相信後者)。很多同時看過《61×57》和《蛋白質女孩》的讀者表示兩者之間的差異令人驚訝,但就文字的運用方式而言仍然相同,只是比例多寡而已。

如果同樣的修辭運用過多,文章容易流於油腔滑調(事實上很多人已經這麼覺得了)﹔比喻的太過銳利,會讓人認為他尖酸刻薄﹔節奏感太過強烈,又顯得耍嘴皮、不誠懇。有時候為了滿足寫作上的效果,寫出來的東西不免稍嫌誇張(寫作和主持節目某種程度上是相同的,都是為了滿足表現慾﹔只是表現的方式不同),但是仍然可以感受到他的誠意。雖然在這些文字背後,作者可能只是為了好玩、為了高興、為了創意、為了出名、為了給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

註一:2001/07/04,《61×57》座談會(王文華、蔡詩萍、成英姝),成英姝語﹔刊於2001/08/08,《人間副刊》<都會愛情生態>。 ▲TOP

上一頁:之三  下一頁:之五

 
Editor:Symour Designer:Niko (c) 2006, China Times Publishing Co.回時報悅讀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