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王文華流行館首頁
   
關於王文華 作品集 活動報報 讀者作品集 訂閱電子報 王文華回覆讀者留言
 

 


 

 

快樂工作人

 

少數報告                 •王文華

在電影「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中,湯姆克魯斯是一名警察。藉由一種預見未來的科技,他可以看到未來會發生的謀殺案。這樣的資訊讓他現在就能去逮捕罪犯,讓謀殺案永不發生。不幸的是,當這項新科技看到他自己將是未來兇手時,他立刻成為被追殺的對象。他唯一洗刷清白的希望,是證明預測系統是錯誤的。也就是說,他必須找到系統中的那些表示不同意見的少數聲音,找到他們的「少數報告」。

什麼是「少數報告」?在西方議會,「尊重少數」不只是說說而已,它還被制度化地遵循。在各委員會,多數的意見當然被拿來做為結論,但異議者也可提出「少數報告」,讓自己的意見得到大眾和歷史的記錄。

不過,「找尋少數報告」比較適合做電影情節,不適合我們在職場中親身實驗。電影喜歡拍特立獨行的少數人,因為他們比較具有戲劇性和衝突性。我們做公司人,戲劇性和衝突性倒不是票房保證。同樣的道理,湯姆克魯斯可以當被追殺的異議份子,因為沒有人買票是要看他一帆風順。所以在「征服情海」、「不可能的任務」、「黑色豪門企業」、「悍衛戰士」中,他永遠是千山我獨行而後化解危機的英雄。但是我們若在現實生活中若學他辭去工作另立門戶,不但不會有美麗的會計做我們於公於私的伴侶,恐怕也不會簽到鹹魚翻身的客戶讓我們一夕成名。

但這也不意味著我們就要臣服多數,放棄自己的理想和個性。首先,我們要先認清多數並不絕對意味著不好。企業的最高指導原則 ─「市場」,不就是一個終極的多數族群?反之,那些標新立異、過度急切想要成為烈士的人,只是在尋求一個偷懶的成名方法。

然而,無條件地遵從多數,對個人和企業都有危險。當每家公司都把「團隊精神」列為最高指導原則時,異議者很容易就被貼上「不合群」的大帽子。久而久之,大家不願再獨立思考,轉而依附組織中最主流的思考和行為模式,這種從眾的傾向,在組織行為學中叫做「Groupthink」。有「群體迷思」的組織,當做出錯誤的決策時,成員依然保持忠誠,對錯誤睜眼閉眼,對外界的批評卻激烈抗辯。原本立意良善的「團隊精神」,如今變成了「一意孤行」的催化劑。

期望個人去突破「群體迷思」,搞千萬人吾往矣,未免太唱高調。個人要衝鋒陷陣、又不致於迅速陣亡,應該是先在小議題上慢慢試驗群體接納異議的彈性,試著當小老師,而不是烈士。你總是要先能在談笑風生的午餐時說服大家改變公司訂的雜誌,再到西裝畢挺的會議上建議更改公司的宗旨。

要防止公司走向迷思,領導者的責任最重。他們必須設計一些明確的制度,比如說「魔鬼代言人」(Devil's Advocate)。這個輪流的角色在會議中的工作就是被魔鬼附身,刻意地唱反調。因為他在執行任務、不代表自己,所以說話不好聽也不會被眾人排擠。因為是輪流的,所以每個人都要設身處地。另一個制度是在會議中引進外界的顧問。這些外人在公司中沒有既定的立場或關係,所以能清楚地看清迷思,刺激新觀點。

我最崇拜的一家公司是蘋果電腦。它的企業標語是「Think Different」。它的電視廣告剪輯了甘地、畢卡索、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舞蹈家瑪莎葛蘭姆等人的影像,用意在鼓勵電腦用戶學習這些與眾不同的人,從主流的PC轉到Mac系統。我喜歡廣告的結語:「那些瘋狂到自以為可以改變世界的人,往往就是最後真的改變世界的人!」

對於我們上班族來說,「改變世界」恐怕已是一個遙不可及,提到時自己會笑、別人會睡著,的夢想。但是那個夢想的火花,那個想用理想和努力一點一點改善自己的人生和公司的念頭,一定還在你我心頭不斷出現。我們自己,要讓那個火花不熄。管理階層,要讓那個火花不致於釀成火災,但還有持續燃燒下去的氧氣。

◎刊載於《Cheers》雜誌 2002 年 6 月號 專欄「快樂工作人」

-完-

 

Editor:Symour Designer:Niko (c) 2006, China Times Publishing Co.回時報悅讀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