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黎兒對平面寫作與網路寫作的思考

2002年12月15日


從「平面」到「網路」,再到「平面」
從副刊誕生的平面作家變成網路作家

(Ⅰ)平面作家在網上發表作品,是回歸創作本心也是與時代接軌的最好方法。
(Ⅱ)網路普及率名列前茅的台灣,為什麼平面作家無法在網路上寫作呢?
(Ⅲ)網路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空間,但是也有疏離性以及因為匿名而引起的非理性問題。
(Ⅳ)網路創作是免費的,這是知名作家不願意做的事,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在今年八月開設了一個專屬網頁,從平面作家變成了網路作家。從網路作家誕生為平面作家在日本有田口藍弟等,在台灣有藤井樹等,已經相當多位,但是在台灣從平面作家變成網路作家,真正在網上定期不斷推出新作的作家,我應該是第一位吧!

我是三年前才出道成為平面作家的,那時開始寫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三少四壯集」,從此改變了我的命運,讓我擁有「作家」的頭銜。因為專欄數不斷增加(現在連報紙副刊、週刊、月刊在內有十個),雖然無意成為多產作家,卻因為每個專欄都有出版社想出版,所以三年中出了十二本書(「醉心日記Ⅰ─幸福Cafe」是我的第十三本書)。

開始在網上寫作是很偶然的,雖然我知道日本成名的大作家如村上春樹、村上龍、吉本芭娜娜等人都有自己的專屬網頁,也定期與讀者在網上交談等,不過因為我對架設網頁一竅不通,也不是有在網頁留言經驗的人,更不曾將自己列為成名大作家,所以不覺得那是與自己相關的事。

結果是出版我的書的「新新聞」出版部的幾位朋友,因為有讀者反應,表示很希望能與我有直接溝通、交流的園地,因此便土法煉鋼地架設網頁起來。我覺得既然有一塊新天地,當然應該好好拿來試行栽培新種花苗,而不是將一些已經長好的樹硬行移植到此地來,因此我便開始定期在網上寫起一些與我至今完全不同風格的作品來,從八月起開始出道成為「網路作家」。

我很直覺地覺得網路因為有即時性,所以最適合發表我自己在日本每天邂逅的人、事、物、景等各種小小的感動。因為生活源自人的生命欲求,所以生活的底力非常驚人,這些都構成我的幸福的點點滴滴。此外,日本的四季分明,每一天的自然以及配合自然所想做的事都很不同,所以用日記體來表達我的東京體驗應該是很適當的。就這樣,有了「黎兒醉心日記」。「醉心」,是因為日本的許多事物都非常非常細膩,讓人能夠為之嚮往、陶醉而且想投入其中。

當了五個月的網路作家,一共發表了二十幾篇作品,現在又將網頁上的作品變成「平面」出版品,這對我或是出版社而言都是新的實驗。我自己在這一段過程中,也每天都在思考平面與網路的關係,除了媒體與出版形態的問題之外,也包括副刊與網路文學的關係。

(Ⅰ)平面作家在網上發表作品,是能回歸創作本心而且與時代接軌的最好方法,這也是日本作家所以如此做的原因。他們在網上與讀者的對話,後來也都編成書籍出版,作家因此隨時能吸收、擷取時代氣氛。

因為日本和我們一樣,關心文學創作等的網友「族群」,都是比較年輕的,他們的想法非常自由,使得作家可以即時感受最新鮮、第一手的反應與聲音,而不會發生在象牙塔內創作的苦悶與閉塞,並且讓作家關心的角度與議題有無限增加的可能。

作家很容易便陷入創作靈感枯竭以及不斷拷貝自己的困境,日本的作家所以大部分能倖免的原因,過去是靠優秀的編輯來指點自己,現在則大部分靠網友、讀者來給自己許多提示與啟發。反觀國內的出版體制不重視編輯(大部分的出版社剝削編輯、不培養好編輯),因此有自覺的作家其實更應該好好珍惜自己的讀者、網友。

我曾經訪問過職棒選手張誌家,他的做法也是一流的,除了聽最好的教練的話,他每天都很熱心與球迷溝通交流,因為球迷對他的研究非常透徹,會看到許多連他自己或是教練都不知道的事,像是投球姿勢上的小毛病、小角度的偏差等,自己或是看慣自己的教練難以察覺,球迷卻不然,所以他便透過網路與球迷溝通,廣泛聽取意見。

作家為免自己成為一意孤行的暴君,在網上與讀者的交流應該是非常好的方法。我自己這幾個月來便從網友留言處獲益非常多,網路上臥虎藏龍,許多網友的遣詞用字比我細膩,想法比我更為透徹,資訊也勝過我,所以在新書中便將網友的一些留言以及我的回應都一起編進來。此次的平面書,作者應該不是僅有我一個人,這是我與網友共同創作的結晶。

(Ⅱ)台灣的網路普及率以及上網率比日本高,為何台灣的作家沒有嘗試在網上寫作,或是與讀者溝通呢?

我想基本上還是因為台灣的出版市場實在太小了,就以我自己為例,我雖然被稱為「暢銷作家」,但是與日本的暢銷作家實在是相距太遠了。在日本,所謂暢銷書,動輒上百萬本,像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是四百萬本,宮部美雪的「模仿犯」從去年到今年超過二百萬本,而今年最為暢銷的一位國文教授齋藤孝,他寫的「發出聲來讀日文」相關作品,一共賣了五百萬本。反觀台灣如果能賣個三、四萬本的話(甚至超過一萬本),便算是暢銷書了,文學小說的首印大概都只印二千本,散文集則印三千本等,因此要培養出真正好的職業作家幾乎不可能。台灣的作家,只要稍微有點名氣,口齒尚稱清晰伶俐,都會想趁自己還有點人氣時去主持節目,或是無法放棄本業(包括我自己在內),在這種情況下,根本沒有餘裕透過網路直接與讀者溝通。

然成名作家因為事實上無法靠純寫作維生,只好積極地維持自己的知名度以及利用電視、廣播等強力媒體,這與日本作家大部分不上電視、廣播的情形正好相反(像柳美里積極與媒體配合便會遭批判為「媒體狂」)。國內的成名作家或是媒體人化或是演藝人化,無法專心創作,也就無法好好與讀者溝通或是痛感與網友交流的必要性。

(Ⅲ)網路創作是一個無拘無束的自由開放空間,但是也反而有疏離性以及因為匿名而引起的非理性問題。

網路與我自己出身的副刊在寫作上有很大的不同,網路上的版主是真正的主人,自己可以決定要放什麼作品上去,像我便也強迫網友看我一些不成熟的體驗照片,由於創作形式等不受拘束,文字、文體、主題等毫無限制,因此實在是一個極其美妙的世界,讓我享受空前的創作快感。我在網上寫自己想寫的,而且以最快的速度傳到讀者的眼裡,作品不會失去鮮度。雖然也想過要與副刊等連動,而且也有副刊非常樂意,但是問題是現在的副刊(一)企劃性的作品非常多,機動性非常低;(二)各副刊都有相當固定的「型」,對自己理想中的「文學性」的要求各有不同。以第一種情況來說,我的一些季節生鮮的作品,如談做梅醋、梅酒的經驗,便無法在梅雨季節及時推出,而得等到九月,還有我在盛夏為了穿短裙去拔腿毛的體驗記,要等到十月的秋天才能刊登;以第二種狀況來說,像是拔毛體驗記這樣的作品,便會被認為是不登大雅之堂,不見得適合在副刊刊登。

由於各大副刊均以邀稿為主,投稿的門便越來越窄,雖然我是很幸運近水樓台而成為副刊專欄作家(現在也還是),但是也能理解副刊的一些問題。比較起來,在網路上發表作品實在是太寫意了。

在不受束縛的同時,網路寫作也不是沒有問題的。第一,因為沒有市場機制的考驗,很容易陷入自戀性的瓶頸,尤其像我這樣寫體驗記的網路作家,這方面的憂慮最多。此外,網路上的分眾型讀者彼此互相包容,這種祕密花園的疏離性會讓人很缺乏警覺,而出現懶散的情況;加上追求即時性,速度很快,使得文字往往會疏鬆化(包括我自己在內)。

其次,網路的匿名性很高,不像我從一開始便是絕對透明人,連工作、家人狀況等都無所遁形。大部分的版主或網友都是匿名的,因此也會出現非理性的攻訐,或是不認真的創作(當然不一定發表在副刊的就是認真的,許多副刊的專欄作家也都很混)。

(Ⅳ)網路創作是免費的,這是很大的困境,這是知名作家不願意做的事,也是可以理解的。

以我個人的情形而言,香港的報紙或是某些月刊都支付我相當高的專欄稿費,甚至連未來即將開張的大陸專欄也付給我台灣水準的稿費,因此剛開始對免費寫作還是有點無法適應。網路不收費的尷尬處境,其實是世界各大媒體以及資料庫等也同樣面臨的問題,雖然有些網路文學的捍衛者來抗議「網路文學當然應該都是志工,這是對網路文學起碼的尊敬」,我倒不認為是如此,如果網路創作者都註定得當志工,那才是歧視網路文學,而非尊重網路文學。我也期待哪一天網路文學能更為成熟發展,逐漸成為較為主流的世界,那便能從社會得到資源,同時也接受考驗。

我的新書是從網路變成平面,因為要展現與網路不同的形式,因此費時費力增加了許多延伸的部分,那是追求時效的網路所無法達成的少許遺憾,我與編輯們力圖將之補足。這是我們才開始的一項實驗與挑戰─在嘗試「網路」與「平面」有所不同之後,又嘗試表現「平面」與網路有所不同。

 

      (c) 2003, China Times Publishing Co. 服務電話:02-2304-7103 【讀者服務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