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王文華流行館首頁
   
關於王文華 作品集 活動報報 讀者作品集 訂閱電子報 王文華回覆讀者留言
 

 


 

 

 

一個旅人



當列車緩慢停下的時候,我正好閱讀完最後一個字。

身為一個女性讀者(The Other Reader),在面對卡爾維諾直指過來的「你」時,雖然多半可以感同身受,但畢竟是有點不一樣的。我盡量忽略(刪除?)掉那些差異,努力投入整個閱讀的過程中。

各篇只有開頭而沒有結束的小說,看來都很有發展的可能,都是「如果繼續寫下去的話一定很有看頭吧」的故事,也難怪「讀者」在各章節之間尋尋覓覓想要知道下文。但是轉念一想,這些故事繼續或不繼續很重要嗎?看不到之後的發展很重要嗎?那些沒有被寫出來,也永遠不會被寫出來的內容,就這樣讓人好奇嗎?我若是那個讀者,這本書也許就不會形成了,因為大部分的時候我並不在意「結果」,當然對我而言書拿在手上是一定要看完的,但如果求其結果而不可得,也許稍感可惜,如此而已。書中讀者一心追求的,與其說是作品本身,不如說是為了「她」(魯德米拉),到頭來講的一樣是男人女人之間的事。

被拆開的十二個章節,看似支離破碎,但彼此之間其實是因那些穿插著的故事而達成完美的連結。我並不知道其他人在閱讀這本「所謂」小說的情緒如何,但卡爾維諾確實是一個很會說故事的人,那些穿插著的開頭總是引人入勝,帶有不可測量的想像力﹔而各章之間所傳遞的多樣訊息看似誇張,實則充分闡述了「閱讀」本身的力量。

我百分之百確定自己是一個「讀者」,我閱讀,並以此為樂﹔我閱讀,並以此做為力量的來源。至於「作者」,單純的來說,是的。我將眼中所見、耳中所聽、心中所想的字句寫下拼湊成文,可以說是「寫作的人」罷?一般認為「讀者」的數量遠比「作者」多,且「作者」對「讀者」來說是某種「提供者」,但事實上,「作者」的動力完全來自「讀者」,更正確的說,是來自「閱讀」本身。

十一章最後那第七位讀者說:「你認為每個故事都非要有個開頭和結局不可嗎?古代的時候,故事只有兩種結局:男女主角在通過一切考驗之後,結成眷屬﹔要不然,就是死掉。一切故事所指涉的終極意義有兩個層面:生命的延續以及死亡的不可避免。」旁邊那一頁就是第十二章,短短的三行告訴你他選擇的是「生命的延續」。整本書回想起來有很多荒謬、諷刺、可笑或幽默的部分,所以閱讀時的情緒基本上是愉快的,在饒富哲思而不枯燥的論述中,對於「閱讀」這件事可以有更深刻的感動。

然後你和「讀者」一起闔上這本《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渴望聆聽下一個故事。

上一頁:在冬夜

 
Editor:Symour Designer:Niko (c) 2006, China Times Publishing Co.回時報悅讀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