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王文華流行館首頁
   
關於王文華作品集活動報報讀者作品集訂閱電子報王文華回覆讀者留言
 

 


 

 

王文華的創業日記

 

212                     •王文華

突然間,「212」這個數字對我又有了意義。

第一次知道「212」,是1994年到紐約做事時。「212」是紐約市精華區曼哈頓的電話的區域號碼。那時,有個「212」的區域號碼,就像開著BMW。沒有「212」,女生打電話給你時的口氣都酸溜溜。近年來,「212」號碼爆滿,曼哈頓新裝的號碼變成「646」。新的紐約客倍感失落。因為他們知道,沒什麼能取代「212」所代表的虛榮。縱使你是身價千萬的科技新貴,沒有「212」,別人仍把你看成毫無品味的忍者龜。

這種迷戀,反映出紐約客的自戀和勢利。我也曾這麼幼稚,用數字當一把尺。

1999年回台灣之後,對「名牌」的興趣慢慢淡了。我不再用數字判斷自己或別人,電話號碼、薪水、車子的型號再好,人還是有可能很糟。

直到去年12月10號,我突然又對數字敏感了起來。

12月10號,是若水「社會企業創業大賽」報名截止的日子。我們辦了10場演講,每場平均200人。我們辦了一對一諮商,總共談了100隊。這些準備,倒底能讓多少人願意放下安穩工作,投入吃力不討好的社會企業?老實說,我們一點把握也沒有。從30到200,同事們有不同的預估。我的心情,也隨著截止日的接近而起伏。

12月10號下班時,收件數35。由於是以郵戳為憑,還有兩天可以收件。但當晚,我的心情跌到谷底。

12月11號,情況轉變。一大早,郵差背著大布袋,氣喘噓噓地走進來。當我聽到布袋放到地面的聲音,我知道:有希望了。

那一包,有50件!

聖誕老人,提前到若水。

11、12號兩天,郵差進進出出,參賽者親自送件。小小的若水辦公室,擠得像捷運月台。12號晚上,最後的數字統計出來。同事發來簡訊,上面寫著:

「212」。

那一剎那我想起了曼哈頓的區域號碼,想起自己曾經為了要有那樣一個號碼,努力地念書和工作,賺取、也出賣自己的靈魂。我得到了,卻又放下了。8年後,我住在離紐約千里之外的台北,做著跟華爾街截然不同的事情,沒想到跟「212」,又這樣不期而遇。

只不過此時對「212」,跟當年的感覺已不同。當年的「212」,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膨脹自己的工具。現在的「212」,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中年人,意外接受的責任。

「212」超過我們的預期,因為有許多參賽者在最後一刻出現。他們從未參加若水的演講或諮商,默默地在家寫營運計畫書。我們呼叫,他們沒有立刻回應,但他們聽到了。

台灣的力量,就在這群冷靜的人身上。在台灣做新的事,很容易被罵。主事者自然會憤世嫉俗、抱怨群眾冷漠。但群眾不冷默,只是冷靜。許多群眾都在默默做事,等待好的舞台出現。若水就想,做這個舞台。

對於「212」這個數字,我們只高興了一晚。一方面沒什麼好高興,畢竟還沒做出半個成功的社會企業。二方面報名數高,代表我們已經消耗了很多社會的善意和期望。現在,責任在我們身上,若水要把這212隊的能量,導引到最好的地方。

因此,我暫時跟大家告別。讓我先去幫助這些團隊,編織他們的夢想。

經過半年的努力,現在,當我跟別人解釋什麼是社會企業時,大夥還是一頭霧水。我笑一笑,沒什麼大不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就讓我們走下去吧。對於公益,我不是先知,也沒有大志。我不知道會走到哪兒,只確定走下去,自然會到一個更好的地方。謝謝這212隊,他們讓我相信,我們走去的那個地方,會有全世界,最好的區域號碼。

◎刊載於《Cheers》雜誌 2008 年 1 月號

-完-

... 想跟其他讀者分享心得嗎?請按此連結,進入

 

(c) 2006, China Times Publishing Co.回時報悅讀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