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序/王德威
內文摘錄

作 者 作 品

定心丸
江青的往時.往事.往思

散文雜論

【類別最新出版】
有時我獨自念想
沒有最好的季節,轉個念一切都是剛剛好
三十女子微物誌
時空迴游
村上私藏 懷舊美好的古典樂唱片2


念念(PE00472)

類別: 文學‧小說‧散文>散文雜論
叢書系列:People
作者:江青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年10月15日
定價:420 元
售價:332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256頁
ISBN:9789571394435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王德威內文摘錄



  序/王德威


念念,因為不忘
/王德威                            

江青是當代藝文界的傳奇人物。她出身專業舞蹈科班,一九六○年代走紅港台電影界,旋即於七○年代自影壇消失。當她再度復出時,已經回歸本行,成為現代舞蹈名家。九○年代後,江青提筆為文,開啟了寫作事業。她藉散文回顧人生百態,敘述師友舊事,懷念畢生摯愛之人,筆下行雲流水,自有一股真情流露其中。或許如她所言,寫作於她有如另一種舞蹈──一種舞文。翩然而起,戛然而止,正是一種有情的律動。
  
新作《念念》恰是一個例子。這是江青的第八部作品,依然著墨她熟悉的人和事,行文如話家常。但讀者很快會發覺,那些人都非等閒人物,那些事恰恰銘刻著一個時代印記。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史學大師余英時伉儷,鋼琴家傅聰,琉璃工藝家張毅、楊惠珊,畫家夏陽、韓湘寧,行為藝術家艾未未,文化老饕蔡瀾……。他們或在紐約、倫敦、巴黎,或在台北、香港、上海。而江青則定居瑞典和紐約,經常來往歐美與亞洲。由於她的串聯,這些天各一方的藝術家、知識分子和文化人形成一個精彩的網絡。他們的成就與失落、歌哭與歡笑,無不是一代菁英華人世界想像共同體的抽樣。
  
《念念》書名靈感來自艾未未為紀念汶川大地震十三週年所創作的裝置藝術「念念」(Commemoration)。二○○八年五月十二日下午兩點二十八分,四川汶川地區發生八級以上大地震。罹難者近七萬人,失蹤者近一萬八千人,傷者不計其數。死難者中有近五千七百九十七位學生,絕大部分因為所在學校建築倒塌而過早結束生命。何以學校建築如此脆弱?這是不能聞問的問題了。艾未未利用網路平台設置,組織全球華人志願者在不同時區接力念出逝者的名字。由二○二一年四月四日清明節(正巧為西方復活節)開始,五月十二日地震周年日午夜結束,全程三十九天。「念念」計劃內容上寫著:「名字是生命的最初也是最後屬於個體的基本特徵。尊重生命,拒絕遺忘!」
  
江青參與「念念」計畫,也在誦讀逝者名字的過程裡深受感動。念念:想念、感念、懷念、紀念、誦念。志願誦讀者的聲音來自世界各方,此起彼落,呼喚十三年前被壓在坍塌校舍下的每個年輕生命。這不只是一項公眾藝術,也是一場後現代加前現代的招魂儀式──聲帶顫動,音頻傳導,魂兮歸來。艾未未為當代最重要的行為藝術家之一,他的創作每每引人側目,卻貫注著本人無限心血與創傷記憶。 
  
江青從「念念」計畫中彷彿明白了更多。天地不仁,那場摧枯拉朽的地震撼動一切看似堅實的地上基業,但比起天災,人禍又如之何?汶川成為一個代號,直指種種歷史的自然的板塊碰撞下,不得不爆裂的零地點。「救救孩子!」一百年前魯迅的狂人如是呼喊,但孩子──可能是好幾代的孩子──早已錯過黃金救援時刻了。
  
《念念》收錄的其他文章也許沒有如艾未未的藝術那般沉重,江青延伸「念念」的構想,展開她一個人的救贖記憶、還原生命的計畫。我們大約可以從三方面來看她的寫作。她書寫,因為她想念、掛念好友知交,生命中無數吉光片羽。鋼琴家傅聰名滿國際,但多少人理解他生命底層所蘊藏的陰霾?大概從父母親(傅雷、朱梅馥)在文革中自殺後他再也不能快樂了,只有從鋼琴的世界裡得到寧靜。張毅、楊惠珊的不倫戀當年轟動台灣,爾後三十年他們化醜聞為晶瑩剔透的琉璃。但再美的工藝抵擋不住病魔來襲,「永遠沒有來不及的愛」來了又走了。紐約的周龍章多才多藝、八面玲瓏,是華人圈的傳奇人物。然而在他古靈精怪的身影後,是他對愛情的可望而不可得。韓湘寧和夏陽都曾引領六○年代台灣畫壇風騷,最後齊聚紐約闖天下。而江青看見了他們在畫作之後,為人父、為人夫如何勉力扮演應盡的角色,有所成,也有所失。
  
江青和這些人物都有數十年的交情,非如此不足以理解他們的故事。愛情的牽絆,親情的糾纏,人生道路千百條,終究殊途同歸。作為傾聽者,觀察者,江青付出無比耐心與關心,即使介入當事人的處境,也永遠與人為善。那是真正的友情。她的字裡行間刻畫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紐約或香港或倫敦華人藝術圈即景。彼時江青和他的朋友都還年輕,他們相濡以沫,各有各的憧憬或難關;他們未必從中得到大徹大悟的教訓,但無不因此添加了風霜與智慧。
  
更重要的,江青從他們的經驗裡看到另一種「念念」境界。那就是,無論現實的考驗如何,真正的藝術家、學者或文化人對自己的志業永遠念茲在茲。高行健獲得諾貝爾獎前後,並沒有產生什麼大變化,寫作和繪畫依然是他的最愛。夏陽的「毛毛人」從歐洲到美國再到台北、上海,一畫數十年,外界的褒貶永遠淡然處之。他求的不是大紅大紫,而是心目中永遠尚待完成的畫。李明覺曾是百老匯最重要的舞台設計家之一,林懷民《九歌》首演舞台即出自他的巧思。晚年即使行動不便,每週他仍然堅持到耶魯講學,原因無他,舞台上的形形色色就是他的本命。傅聰日日花費大部分時間練琴,數十年如一日;艾未未走遍天下,追求與父輩、家國、環境的和解之道;楊惠珊和張毅為了打造完美的琉璃,因而淬鍊出無數失敗作品匯集而成的琉璃冢。
  
而江青更為崇敬的是史學泰斗余英時先生的堅持。余先生名滿天下,待人接物令人如沐春風。但面臨大是大非的抉擇時,他顯現了無比的堅持。他批判中共對文化傳統的摧殘,多年不遺餘力,六四天安門事件後不履故土,轉而支持海外民主事業。他憑藉一己學問,原可獨善其身,「卻一輩子任重道遠,若愚大智。」他的信念如此純粹,江青從中看到了一種美,「古道熱腸」的美,擇善固執的美。
  
《念念》還有第三層意義。江青關心友人,熱愛藝術,不僅因為個性使然,更來自她對人生的包容。她很早就經歷過繁華喧囂,如意與不如意,終於回歸來時之路,在舞蹈創作中尋得安頓。因為看過見過,她能夠反躬自省,也願意以寬大的心胸擁抱周遭人與事,不論是高雅或喧鬧,歡樂與悲傷。套句張愛玲的名言,「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念念》中諸文寫得舉重若輕,充滿人間煙火氣息。江青擅烹飪,不時做了這個菜那個菜要與朋友家人盡歡,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她為高行健、一次為自己所作的白粥。高行健獲諾貝爾獎當夜,江青應老友之請在家款待各路嘉賓,而大家趨之若鶩的卻是一鍋白粥。另一次夏日家族聚會後,江青夜晚獨處,無可不可之際,作出一鍋清粥結束一天歡樂。「二?二?年鼠年,一定要對自己好點,拿出能力把每天的日子過好,把握住生活中的小細節,自得其樂才會變得有幸福感。小菜真下飯,雖然肚子不餓,但還想要再喝一碗白粥。」這是江青的本色了。
  
《念念》最終念的是如何面對自己,回歸本心之道。一路走來,江青曾經風光無限,但想必付出相應的辛苦。她曾有過最幸福的婚姻,喪偶之後如何走出憂傷恐怕不足為外人道。然而她繼續行走,繼續書寫。
  
自審一生,一路千山萬水,生命不斷遠行,不斷轉身,面對內心世界、面對現實、面對過往、面對當下、面對未知的未來,一切的一切在寫作中隨心奔馳、盡情抒發,是一種無與倫比的享受與滿足。
  
江青坦然的和朋友一起老去,也歡喜自己的孩子有了孩子。她曾經看過北歐仲夏節日的歡樂,同樣也見證冬日聖堂儀式的靜穆與莊嚴。漫漫長夜來前,她懷念,她書寫,於是發現新的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