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西洋史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自序
書摘:鴉片戰爭──尿桶 vs 大砲
書摘:科學──西方近代文明的動力
書摘:希臘文明──愛琴海的曙光
書摘:劫後餘生──希臘文明的沒落與延續

作 者 作 品

日本戰後經濟史
上杉鷹山傳奇:改革者經營學
股市之神:是川銀藏投資準則與傳奇一生

西洋史

【類別最新出版】
反事實歷史小說:黃錦樹小說論
英國史
35個影響歷史的關鍵大事(暢銷新版)
游牧的歷史:塑造我們世界的流浪者
世界古文明之旅:來一場有趣的歷史大冒險吧!


學校沒有教的西洋史(KA1008)

類別: 西洋史
叢書系列:知識叢書
作者:呂理州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4年09月20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64頁
ISBN:9571341843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書摘:鴉片戰爭──尿桶 vs 大砲書摘:科學──西方近代文明的動力 書摘:希臘文明──愛琴海的曙光書摘:劫後餘生──希臘文明的沒落與延續



  書摘:科學──西方近代文明的動力

在烏托邦,吃飯的時間(午餐與晚餐)一到,街上就會響起喇叭聲,除了病人在自家用餐外,大家都到公共食堂用餐。當然,烏托邦並不特別禁止個人在自家用餐,但大家都不會那麼做,因為公共食堂的伙食又衛生又好吃,且不須自己動手煮。

烏托邦的住民沒有旅行的自由。每個人都必須得到部族長或部族長頭領的許可,才可旅行。旅行許可證上還記載返鄉的日期。如果未經許可擅自旅行,第一次被抓到,嚴厲處罰,第二次被抓到,降為奴隸身份。

烏托邦沒有酒吧、啤酒館、妓女院。換言之,沒有墮落的機會。烏托邦也沒有隱密的地方與讓人密會的地方,你到任何地方都會被人看見,因此人們除了工作之外,就只能做健全的休閒活動。

烏托邦還有安樂死的制度。無藥可醫的重病者,在神職者與病人自己的同意下,可讓其絕食或服食毒藥在睡眠中死去。但未經同意而任意自殺的人,會遭到唾棄。自殺者的屍體不得火葬或土葬,而是隨意丟到泥沼裡面。

在烏托邦,無論男女,不可有婚前性行為,否則予以嚴厲處分,一生不得結婚。

從這些內容,我們可以大概知道摩爾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人人都過著幸福生活的社會。要怎麼做才能讓人人都幸福呢?首先就是要廢除私有財產。在摩爾看來,私有財產是萬惡之源。《烏托邦》裡有這麼兩段話:

如果一個地方存在著私有財產,所有的人都以金錢的尺度來衡量任何事物的話,這樣的社會不可能治理得很好。

只要不廢止私有財產制度,這個社會的資源就不可能被平等、公正地分配,人們就不會幸福。只要不廢止私有財產制度,大多數人就無法避免於貧困、辛苦與憂愁。

除了廢除私有財產之外,摩爾認為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才能讓人幸福。而從事健全的休閒活動(如讀書)正是崇高的精神生活。為了讓人們專心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摩爾主張必須杜絕一切可能讓人墮落的機會與場所。最後,當一個人重病纏身,與幸福完全絕緣時,摩爾主張可以允許這個人安樂死。

總之,摩爾設計出來的理想社會,最主要目的就是要讓每個人都過得幸福,即使是臨終,也要盡量無痛苦地離開人世。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培根於一六二四年執筆,一六二七年出版的《新亞特蘭堤斯》(New Atlantis)。

和摩爾的烏托邦一樣,培根的理想社會也是在一個島上。不過,摩爾達成理想社會的方法是「共產」,培根達成理想社會的方法則是「科學」。


培根為科學而死
  這麼深信科學的培根,最後他的死也與科學脫不了關係。
   一六二六年,培根六十五歲,某日,他坐著馬車到倫敦郊外散心。在半路上,下起雪來,培根看到飄落的雪花,突然想起一個問題:為什麼肉放雪裡面和放在鹽裡面一樣可以保存很久呢?他想要立刻做實驗,便找了一戶農家,向農婦買了一隻母雞,並請農婦將母雞的肚子剖開,自己到屋外拿了一些雪來塞進母雞的肚子裡。就這麼一番折騰,六十五歲的培根受了風寒。而且當晚他在朋友家裡過夜,他睡的那張床已經一年沒有用過,充滿濕氣。結果培根得了重感冒。幾天後就去世了。
   培根是為實驗而死,為科學而死,這樣的死法不是很適合他嗎?

新亞特蘭堤斯的住民懂得充分利用科學,來改善他們的生活。例如他們利用科學的方法改良植物的品種,或創造出新品種,讓果實更大、更好吃,或讓果實生得比原來的季節更早或更晚,或創造出能夠作為醫藥用的新品種果實。他們也利用科學的方法改良動物的品種,或創造出新品種,讓動物的肉更多、更美味。

此外,新亞特蘭堤斯的住民還懂得利用科學,來預測流行病、有害生物、農作欠收、暴風雨、地震、洪水、溫度、濕度。他們的研究人員會在事情還沒發生之前,就公佈這些資料,讓住民得以及時採取預防措施。

不,新亞特蘭堤斯的住民不僅預測氣候的轉變,以利事前防範,他們還想控制氣候。新亞特蘭堤斯有一棟很大的建築物,研究員在這棟建築物裡製造人造雪、人造冰雹、人造雨、人造雷、人造閃電,換言之,就是要晴就晴,要雨有雨的人造氣候。對他們而言,「風調雨順」不是求神拜佛得來的,而是努力研究科學來的。

新亞特蘭堤斯有各式各樣的研究所。有醫藥研究所、光學研究所、音響研究所、香料研究所、食品研究所、機械研究所、數學研究所等。每個研究所都不斷精進研究。例如機械研究所就研發出一種像鳥一樣能在天空飛的機械(飛機),以及一種能夠在水裡航行的船(潛水艇)。

新亞特蘭堤斯的住民不會閉門造車,他們知道,吸收外國的新知也是一件重要的事。因此每隔十二年,新亞特蘭堤斯就派遣研究員分乘兩艘船到全世界蒐集新的學問、科技、發明、產品、書籍等等。

新亞特蘭堤斯的住民認為發明是一件很了不起、值得頌揚的事,因此他們蓋了一條美輪美奐的迴廊,迴廊裡陳列著古往今來重要發明家的銅像,供居民瞻仰。如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還有發明船、大砲與火藥、音樂、文字、印刷術、天文觀察、玻璃、蠶絲、小麥與麵包、糖、葡萄酒的人。當然還有新亞特蘭堤斯島上的發明家。誰發明重要的東西,就給他立像。

我們從培根的《新亞特蘭堤斯》可以知道,培根認為唯有發展科學,才能豐富人類的物質生活,讓人人衣食無缺,增進人類的幸福。在培根的眼中,科學是無所不能的,人的智慧也是無所不能的。

那麼,我們來看看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怎麼說。

晉朝的時候,有一位漁夫偶然來到一處桃花林,他想尋找桃花林的盡頭,結果進入了一個狹窄的山洞,山洞的另一邊,有一座村落,村裡有著排列整齊的房屋、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水池,還有桑樹、竹子之類的植物。田間的小路四通八達,雞啼狗吠聲此起彼落,男女的衣著和外面的人完全一樣,那裡的老人和小孩全都安閒怡樂。

村民看見漁夫,大吃一驚,問他從哪兒來。漁夫告訴他們原委後,他們便邀請漁夫到家裡去,熱情款待。村民告訴漁夫說,他們的祖先為了逃避秦朝時的戰亂,才搬到這個與外界隔絕的地方。當他們詢問漁夫現在是什麼朝代時,漁夫發現他們居然連漢朝都不知道,更不要說魏晉了。逗留了幾天,漁夫告辭回去。村民囑咐他說:「你不要告訴外面的人這裡的事喲!」

漁夫回去之後,向當地太守報告此事,太守便派人跟著他前往,可是卻怎麼找也找不到那個地方了。

陶淵明的這篇《桃花源記》非常短,全部只有三百多字,扣掉第一段交代漁夫如何來到這個世外桃源的經過,和最後一段敘述漁夫回去宣揚後,外面的卻再人也無法找到這個世外桃源,中間描述村裡生活狀態的文字寥寥無幾。因此我們看完《桃花源記》之後,只知道住在這個理想社會裡的人過著快樂和平的日子,但卻不知道他們何以能如此快樂和平。他們的制度是什麼?規範是什麼?幸福的秘訣是什麼?陶淵明隻字未提。

難道陶淵明認為只要與外界隔絕就會幸福嗎?與外界隔絕一切問題就解決了嗎?若是如此,陶淵明未免太天真了吧!

《桃花源記》是中國數千年來最具代表性、最膾炙人口的烏托邦作品,可是內容卻如此簡略,真令人感到遺憾。

我們比較西方最有名的兩篇烏托邦作品──摩爾的《烏托邦》與培根的《新亞特蘭堤斯》,以及中國最有名的烏托邦作品──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可以發覺下列幾個值得注意的地方:

首先,摩爾、培根與陶淵明都提出了理想社會的藍圖,可是摩爾和培根的藍圖很詳盡,好像是建築師精心繪製的建築設計圖,哪裡是樑柱,哪裡是門窗,哪裡是臥室,哪裡是浴廁都一清二楚。陶淵明的藍圖卻非常簡略,簡直就像是一幅潑墨畫,雖然有朦朧之美,但沒有實用。

其次,摩爾、培根與陶淵明都對現實的社會不滿,所以想像出一個理想的目標。但摩爾與培根不只提出目標,還提出達成這個目標的方法,摩爾的方法是「共產」,培根的方法是「科學」。相反地,陶淵明卻只提出目標(而且還是非常模糊的目標),而沒有提出方法。換言之,陶淵明的理想社會是純粹的空想,摩爾與培根的理想社會卻具有一定程度的可行性。就陶淵明來說,他寫《桃花源記》,只是要讀者和他一起在空想中忘卻現實社會的黑暗與人生的無奈,在潑墨畫中得到短暫的心靈慰藉。但對摩爾與培根而言,他們經過慎密的思考,很認真地提出一張理想社會的藍圖,希望後人能夠照他們的方法去做,讓這張藍圖實現,讓每個人都能過著幸福的生活。

還有,我們只要稍加思索,就可發現摩爾與培根的心智幾乎與現代人無異。他們訂定目標後,提出方法,而且這個方法是經過嚴密思考得來的。因此他們的方法非常有前瞻性,就算無法完全照章實施,也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以摩爾的《烏托邦》來說,這本書是一五一六年寫的,可是經過四個世紀之後,一九一七年成立的蘇聯,以及一九四九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甚至新加坡,都有很多設計與摩爾的《烏托邦》雷同。摩爾不止於此,還提出非常「現代」的安樂死主張,論想法的前瞻與理性,許多現代人反而遠遠不如。

再以培根的《新亞特蘭堤斯》來說,《新亞特蘭堤斯》可說是一本其準無比的未來社會預言書。培根在這本一六二四年執筆的書裡預言了飛機、潛水艇的出現,他還預言人類將能自由控制動植物的品種,甚至預言人類將能左右氣候(現在的科學家已經可以在某種條件下製造人造雨)。

此外,我們也發現摩爾與培根的思考方式很理性。例如,摩爾認為這個社會最大的問題便是在於有些人不須工作就生活得很好,有些人整天辛勞卻還不得溫飽。因此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讓不事生產的閒置人力,加入生產的行列,這樣原先辛苦工作的人就不必那麼辛苦,人人每天只須工作六小時就行了。如果這樣還不行,摩爾不忘記提醒讀者,這社會上有很多人雖然有工作,但他們的工作卻只是在滿足別人的虛榮與不正當的慾望,因此他們的工作無益於這個社會,若讓這些人轉業,加入生產性工作的行列,就可以讓原先辛苦工作的人不必那麼辛苦。估且不論摩爾這種想法對或錯、可行或不可行,不能否認他這種想法是理性的,是經過冷靜計算的。

像摩爾與培根這樣的人物,在中國歷史上,西潮東漸之前,很難找得到。中國的知識份子泰半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樣,只提得出高遠的目標,卻拿不出實際有效的方法,就算拿出方法,也是花拳繡腿,聽起來好聽,其實很空泛。例如,只要君主施仁政,就可以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或者只要大家都知禮義、知廉恥,天下就太平了。這些方法人人會說,但怎麼做呢?中國的思想家有沒有想過怎麼做才能增加糧食的生產量?怎麼做才能讓分配更公平?怎麼做才能讓人民免於天災、傳染病的威脅?怎麼做才能讓人民有更便捷的交通?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中國沒有出現摩爾與培根這樣的人,西方卻出現了呢?是什麼樣的文明造就出摩爾與培根?

科學──西方近代文明的動力

蒙娜麗莎的微笑。這幅名畫現藏於巴黎羅浮宮。達文西運用光影來描繪微妙表情的手法,是15世紀繪畫技巧的創舉,同時他描繪出人物的心靈世界,這正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精神」的展現。


摩爾與培根都是歐洲文藝復興的思想家。提到文藝復興,還有一位文藝復興的大人物值得介紹,他就是義大利的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培根在《新亞特蘭堤斯》裡提出飛機的構想,而無獨有偶,比培根早出生九十一年,比摩爾早出生二十六年的達文西也有過製造飛機的構想。

達文西畫有「蒙娜麗莎的微笑」與「最後的晚餐」,人人皆知。不過達文西不僅是個大畫家,也是「萬能的天才」。舉幾個例子來說吧。在軍事武器方面,他設計過攻城用的梯子,以及防守城堡用的投射機,還有各種大砲與速射砲,他甚至想過毒氣戰術的可能性。在物理學方面,達文西製造過各式各樣的槓桿,以得知哪一種槓桿可以花最少的力氣舉起最重的東西。他認為槓桿是最原始的機械,所有的機械都是槓桿而來的。他認為就像水有波浪一樣,聲音和光也可用波浪理論來說明。在天文學方面,達文西認為地球和月亮一樣,都是反射光。在地質學方面,達文西認為在高山上之所以看得到海生動植物的化石,是因為地殼的變化讓海底隆起變成山之故。在解剖學方面,達文西一生至少解剖過三十具屍體,其中包括一個百歲的老人和一個七個月大的嬰兒,還據此畫出精確的人體解剖圖。

此外,達文西還設計過三種款式的飛機。為了設計飛機,他仔細觀察鳥、蝙蝠、蜻蜓、蚊子、蒼蠅等的飛行,並且拿各種形狀的紙片從高處往下丟,看哪一種形狀的紙片在空中停留最久。

達文西自二十一歲開始就有寫筆記的習慣。他把他觀察、思考的所得記在筆記本裡,其中當然包括飛機的構想。可是這些筆記一直不為世人所知,直到一八八一年,達文西七千頁的筆記才被人發現。在一八八一年之前,人們只知道達文西是個偉大的畫家,而不知道他還有那麼多創見。一六二六年去世的培根,恐怕不知道達文西的飛機構想。

為什麼在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人達文西與英國人培根不約而同,都有製造飛機的構想?這兩個生在不同國度的人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從達文西、培根,主張共產制度的摩爾身上,我們看到了科學的精神,否則無法精細設計機械、構築社會。

一八四○年的鴉片戰爭,中國之所以敗給英國,表面上好像是敗在對方的堅船利砲,其實是敗在西方的科學精神。若真是如此,那麼西方的科學精神是怎麼來的?是來自於文藝復興嗎?那文藝復興又是如何而來的呢?文藝復興其實是歐洲人憧憬古希臘時代的文化,進而想要模仿、復興希臘時代的文化而興起的時潮。換言之,文藝復興的養分,包括科學精神,是來自於希臘。因此,若要追溯西方的科學精神,必須回到希臘尋找。

如果西方的科學精神源自希臘,那麼我們可不可以說,中國從希臘時代就已經開始落後西方了?要判斷這樣的看法是否正確,當然必須先對希臘時代有一些了解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