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臺灣史

【類別最新出版】
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的三方角力
開箱臺灣史:一本制霸中小學108課綱臺灣史學習內容!
再見.草山:陽明山的這些年那些事
閃耀台灣一套八冊(精裝套書,附贈明信片八張)
閃耀台灣一:台灣城市建築1860-1960


國運與天涯:我與父親胡宗南、母親葉霞翟的生命紀事(BCN0256)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臺灣史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胡為真、汪士淳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05月04日
定價:420 元
售價:332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68頁
ISBN:9789571373874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第一章  父親與我的人生交會
 
  余家居浙江省孝豐縣之鶴溪村,離城十里許,世務農為業,少失恃,父際清公勤儉持家,為鄉里善人,薄田數畝,差能自給,二十六年十二月病歿,時正日寇憑陵,京滬陷落,余適隨第一軍轉進安徽之壽州,未能奔喪,遺憾迄今。三十六年余在西安,與葉霞翟女士結婚,生二子二女,皆幼小。
  ——一九五九年初,父親進入國防研究院第一期進修前所撰之自傳。

如果以民國三十八年,也就是西元一九四九年為分野,則中華民國剛剛歷經空前的衝擊,她失掉了廣袤的大陸,正在面積僅為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臺灣奮鬥,希望能確保這幾乎已是僅存的土地不被赤化。父親半生戎馬為國盡忠,他的任務已然到了最後階段;我方出生,正待開展未來的生涯。

我對幼時周遭之事的了解及認知,許多都來自我的母親,從她的口中,她的書。母親寫的文章,總是圍繞在周遭發生的大大小小事情,在她寫的幾本書裡,我可以看到自己生命裡不可能有記憶之下的點點滴滴,最近這幾年又從她寫給父親的信裡讀到。

  我的出生與來臺

  我是隆冬之際在南京鼓樓醫院降生的,那時是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中華民國政府於二次世界大戰後未得喘息,正與共產黨作戰,而且局勢逐漸嚴峻。仍在西安的父親不在身邊,母親沒為我正式取名,卻先為我取了英文名字Victor(勝利),以紀念父親攻克延安;至於我的中文名,順口叫成胡小廣,因為父親字廣德,這名字一直用到我即將上小學之前。我的弟弟以後出生就叫小德。

生產對於女性而言是生命裡的大事,有如一場大手術,不僅要忍受椎心的苦楚,甚至有喪命的風險,從現代的觀點來看,丈夫理所當然、甚至說有義務該陪伴在旁,多少可以撫慰妻子為天職所受的折磨,然而父親顯然沒有即時照顧到遠在幾千里之外的妻子。

  在聖誕節前夕,父親終於因公回南京,晚上回家時,我那正在中央大學念書的小舅舅在房裡陪母親,聽到汽車的聲音連忙跑出去看,才走到樓梯頭就看到父親上樓來了。獨自生產的母親完全沒有哀怨之情,她全然是團圓的喜悅。

父親一上樓,就大踏步地走進房裡,口裡嚷著:「我們的新媽媽身體可好?」母親笑著指指旁邊的小床說:「我很好,快來看看你的兒子吧!」父親走近一看,很得意地笑著說:「這小傢伙滿漂亮的嘛,我看倒有點像我呢!」聽他這麼一說,房裡的人都笑了。

  當年父親五十二歲,過了半百方得子的歡愉是短暫的,他在南京待了三天就回西北去了。不論是他或是中華民國政府,正面對愈來愈艱鉅的局勢,接下來這一年的國共戰爭,國軍節節敗退,父親完全無暇照顧到家庭。國軍作戰失利,首都南京一般百姓並不清楚真實情況,母親在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日寫給父親的信,很能反映當時社會景況以及我的家庭情形,她特別提起不到一歲的我,賦予好宏大的意義。

親愛的夫:

    南京這幾天都還安定,只是對於國事的謠言很多,我是儘量不去聽它。

    你好嗎?無時無刻不在掛念著你,十分的想你,願你安好健康,願上帝永遠地保護著你!我們大家都很好,Baby非常健康而可愛,現在我請你給我一個指示,萬一南京情況很亂時,我們該怎麼辦?我身邊一個錢都沒有,你能不能給我寄一點錢來讓我作必要時之用?

    我知道你很忙,但請無論如何給我一個回信。親愛的,你的片言隻字帶給的的安慰是無限的,何況又是這樣的兵荒馬亂的時候,而你又是處於這樣的一個艱難危險的環境中呢!

    孩子一個人在方床中玩,口裡喃喃自語地叫著爸爸、爸爸。親愛的,如果你現在能夠看見他的話,真不知能得到多少的安慰呵!他簡直是你的縮影,他使你的工作更有價值,他使我們大家的努力都更有意義。他現在又跳又叫地引我的注意呢!為了他,為了中國的下一代,我們都非拚命為國家爭生存不可。親愛的,讓我們來祈禱上帝保佑我們的小寶貝吧!

          吻你,祝你安好                            你的愛妻 十一月二日

再過一個月,我才滿週歲,京滬情勢已惡化到必須撤離的地步。父親請湯恩伯將軍代為照料妻兒,所以湯將軍也就在最緊急時,要湯夫人把母親和我帶到臺灣。母親以後為文回憶,當時她帶著稚子匆匆就道,除了攜帶一點隨身用品外,什麼都沒帶出來,一切生活所需只好仰賴湯夫人,她極感孤單無助。

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六日,母親把不到兩歲的我暫留臺灣,飛到重慶探視父親,父親給了她很大的安慰,不再有寄人籬下的感覺,也令她對戰事樂觀,認為最後的勝利終必屬於我們這邊。她在重慶寫了一封信給我在加拿大的二舅葉霆、二舅母玉連和小舅葉雹,幾年前小舅把信拍成照片傳給我,讓我得以讀信。母親在信裡說:「今天你姐夫繼續奮鬥一天我就在國內一天,將來萬一不能奮鬥了我也就跟著他走,個人的生命是沒什麼的,只是他的工作、他的責任、他的正直使他產生意義,我決不想單獨逃生,那是最愚蠢和卑鄙的想頭,我感到很安定。我現在只要小廣強健活潑,你姐夫精神健旺鬥志堅定,就非常快樂了……」

她在信裡說要與父親共生死,還想跟父親商量把我也接到重慶團聚。然而,父親不願母親留在戰區,這是他一輩子的持守──把為國盡忠和家庭親情分開,國是國、家是家,母親又飛回臺北。至於戰事,在兩個月之內急轉直下,四川重慶、成都接連不守,國民政府遷臺,大陸已接近全面赤化,這對父母親那一輩而言,是極為沉痛的,因為他們都參與了中華民國肇建,抵禦過外侮,雖然撐過對日抗戰,卻在體質猶虛之際,遭共產國際協助中共侵害了中華民族。

臺灣遭割讓前,父親在浙江出生

  一八九六年,也就是清朝光緒二十二年(民前十六年),父親在浙江鎮海縣陳華埔朱家塘老家出生。那年,臺灣與澎湖正因清廷因前一年甲午戰爭的失敗,被日本指定割讓以作為南進基地,剛開始接受異族的統治;日本這個外來政權抵達後,掀起了臺灣人民五十年的抗日運動,數以萬計的漢人與原住民遇害。另方面,清廷的積弱不振,遭受列強欺凌,使得革命的火焰也從此時開始燃起。

  國父孫中山先生已經和至友陸皓東在香港和一同受洗為基督徒,他於甲午戰爭之年的十一月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尋求推翻滿清,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革命軍武昌起義終於成功,十三日他於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建立了中華民國。論者認為,人的力量有限,而宗教所能產生的力量無窮。國父之所以以天下為己任,這樣極神聖極莊嚴的使命感,不但具備了革命家的精神,也充滿了宗教家的情操。因此可以肯定地說,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和動力的起源之一是他的信仰之故。

  父親幼年時期,隨我祖父際清公前往孝豐縣鶴溪村定居。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年)是滿清政權的最後一年,父親十六歲,陰曆八月十九日(陽曆十月十日),革命軍武昌起義成功,革命之火隨即延燒到孝豐,九月二十二日縣內的同盟會員王立三運動駐軍反正,父親也響應。革命成功,縣城光復,原有秩序崩潰,新秩序未能即時接續;學校為求學生安全而提前考試,父親以第二名的優秀成績畢業。一九一二年為中華民國元年,父親於年初考入湖州公立吳興中學校,校長沈毓麟是前清舉人,也是同盟會會員,他把全校學生組成愛山同學會,設文藝、游藝、體育三股,體育股尤其重視每日課餘學兵式體操一小時,入體育股以孝豐、長興、安吉三縣學生為多,父親加入體育股,並且被同學推為股長達兩年半之久,因為他的體能極佳,並且尤其擅長器械體操,也只有他能做單槓大車輪,成績為全校五百多個學生之冠。在我幼年時,父親曾提到他「力氣很大」,以勉勵我要鍛練身體。而現在的湖州中學不但是湖州重點學校,校史館更懸掛父親照片,以父親是校友為榮。

  在中學讀了三年,父親於一九一六年以第一名畢業,那年他二十歲,中華民國仍處於困頓之中,內憂外患不止。父親畢業之後,在家鄉小學任教八年,極受肯定;一九二一年父親趁著暑假,獨自到津沽山海關觀察形勢,那時日本人侵略中國,不論在東北、華北、東南沿海以及臺灣,皆展現其野心,他感受到日本對中華民族的威脅,以身許國的心志更為強烈。

由文轉武,考入黃埔一期

  一九二三年十一月黃埔軍校成立,父親也前往投考。黃埔軍校初時全名是「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位於廣州四十四里外的?埔島上,次年一千二百名考生在廣州複試後,僅取錄了三百五十位優秀學生,備取一百二十位學生,加上保舉共四百九十九人,於五月五日正式入學,父親編入第二大隊第四隊。多年以後,我收到一份簡體字的黃埔軍校第一期同學錄,這顯然是中共在大陸主政、又歷經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之後,依據原始資料重新排印出來的。在教職員的通訊錄上,以總理孫文為首,接下來是校長蔣中正,依序黨代表廖仲愷、汪精衛、胡漢民,教練部主任李濟深,總教官胡漢民,教授部主任王柏齡,政治部主任戴季陶、邵元?、周恩來……,國共幹部都有。父親進黃埔軍校那年二十九歲,年齡卻少報三歲,在通訊錄裡寫成二十六歲,通訊處為「浙江孝豐縣鶴溪」。

  這也是父親首度與影響他一輩子的蔣中正委員長、蔣總統──當時是蔣校長,聯結在一起;蔣校長在五月八日以「軍校的使命與革命的人生」為題,第一次對學生講話,除了談黃埔軍校的使命,也強調了死節:「我們的生命,究竟是什麼東西呢?在此說明生命意義之先,有一句要緊話,請各位聽著:就是我們軍人的職分,是只有一個生死的『死』字;我們軍人的目的,亦只有一個死字;除了死字之外,反面說,就是偷生怕死,如果偷生怕死,不單是不能做軍人,而且是沒有人格,就不能算是人。……所以古人說:『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如果我們的死,有如泰山的價值,死得其所,如為主義而死,為救國、救黨而死,那麼死又何足惜呢???」 

六月十六日清晨,孫中山抵達黃埔,以軍校總理身份在禮堂向黃埔一期五百多名師生發表演說。他也勉勵學生要為中國、為革命奉獻,犧牲生命在所不惜:「當革命軍的資格,要用甚麼人做標準呢?簡單的說,就是要用先烈做標準。要學先烈的行為,像他們一樣捨身成仁,犧牲一切權利專心去救國。像這個樣子,才能夠變成不怕死的革命軍人。革命黨的資格,就是要不怕死。」那時中國內有軍閥割據、外有列強欺凌,國家確實已到危急存亡之秋,孫中山先生成立軍校,是要先從消滅與外國帝國主義勾結的軍閥做起。

  當孫總理與蔣校長均倡言要為革命犧牲生命時,父親就在當場。父親願意為國犧牲奉獻,「死節」也成為他身為軍人對生命的最終期盼,也影響了他的人生態度乃至於生活與家庭,特別是一九四九年年底之際。

母親寫信給剛赴西昌的父親

  從一九四九年年底到五?年初,中華民國經歷了驚心動魄的大變局,未來如何難以預知。國家如此,覆巢之下的個人命運更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父親飛赴形同孤島的西昌,留在臺灣的母親,心情也好不到哪裡去。

  新的一年,她又提筆寫信給父親:

親愛的夫:
  今天是民國三十九年的元旦,我給你拜年,並祝你健康、祝戡亂的最後勝利!

  昨天晚上孩子睡熟了,我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客廳裡打毛線,打開無線電聽委座的除夕廣播,情詞懇切而沈痛,歷述吾中華民國開國以來的種種經過,真使人感慨萬千、熱淚盈眶。今天國家到了這種田地,中華民族沉淪到這步田地,叫人怎不痛心。聽完廣播之後,我仍然繼續地坐在那裡,深覺得這國家歷史上最黑暗、最苦痛的一年真不容易過去,恨不得趕快捱過那最後的兩個鐘頭。     

  在那時候我就想著你,不知道你在哪裡——昨天早晨聽說你還是去西昌了——是不是也在聽廣播?是不是也在同樣的心境度著這歲末的幾個殘餘的時辰?天涯海角,天各一方,此情此境怎不使人黯然欲泣。

  親愛的,過去幾個陽曆年我們雖也不在一起,但我從來沒有像這次這樣的難過,但願一九五?年的除夕能夠有點比較使人安慰的回憶。昨夜我在十一時左右上床,可是一直到三點鐘還沒睡著,後來睡去了也睡得非常不安寧。今早起來有點頭痛,心情也似很沉重。親愛的,假使我們在一起,日子就不會這樣的難過的。現在你在做什麼?希望你的心境能比我的舒暢點。寶貝,上帝總會保佑你的。

  剛才報紙來了,其中有一則你和顧總長署名發出的告西南將士、民眾通電,閱後心裡比較安慰得多,因為這表明你仍然在一個大陸據點指揮著,而這個據點在目前仍是安全的。

  ……陳長官(陳誠)夫婦來了,坐了一會和小廣玩得很高興。親愛的,你不在家孩子替你招呼客人,大家都很稱讚你的兒子呢!你高興嗎?

  那時,我才剛滿兩歲,這些情節在我的記憶裡是沒有的。

最危難時刻,我在臺灣見到蔣總裁、蔣經國

一月二日,我家忽然來了料想不到的客人。母親以後為文:「??記得是年初二的下午,廣兒午睡剛醒,我在為他穿衣,忽然門鈴大響,我連忙跑去開門,站在門外的竟是蔣先生,我剛要請他到裡面坐,他卻急著問:『小弟弟在那裡?』我告訴他在屋子裡,他說:『總統在隔壁居老先生那裡,他想看看他,請就帶他去好嗎?』我立刻跑進去給孩子換了一件好一點的衣服,並告訴他說:『廣廣,媽帶你去見一位老公公,你要乖乖的,見面時要說公公好。』他對我點點頭,我就牽著他和蔣先生一同去了。到了那裡,看見總統正和居老先生談天,我們走進去時,兩位老人都向我們微笑點頭。蔣先生把廣兒牽到總統跟前,他居然知道向總統鞠躬,清清楚楚的說一聲『公公好』,老人家高興得不得了,伸手摸著孩子的頭連連說:『好,好。』我站在旁邊看見這情景,心裡感動得眼淚都要流下來了。事後我把孩子見總統的情形寫信告訴他的父親,他父親非常高興,回信說:『廣兒初見 領袖,態度大方,應對得體,殊為欣慰。』我看了那封信不禁好笑,兩歲的兒子知道什麼應對啊,人家都說兒子是自己的好,這位作爸爸的看來也不例外。」

蔣先生就是經國先生,雖然蔣總裁探視了母親及我,半個月之後,經國先生赴西昌,卻傳達蔣總裁要父親死守西昌並且成仁之意,難道是蔣總裁在經歷大陸內戰失敗、大批將領叛離,在看了我之後,認為胡宗南已經「有後」,所以可以放心地為國犧牲,希望他以上將之尊為來臺軍民樹立典範嗎?將近三個月後,父親突然回到臺北,而大陸也完全淪陷。

  在臺灣最初幾年,父親一如過去難得回家,弟弟和兩個妹妹接連出生,都是母親一手帶大的,因為見到父親的機會實在不多。我和弟弟的正式名字,一直到大妹出生,而我也該上小學之時,才由母親帶著父親跪下禱告,然後同時取名為真、為善、為美,以後小妹出生,取名為明。

我對父親的最初印象是兩三歲時父親把我抱起來,親親我,我很不喜歡,因為他的鬍子很扎,但還是忍耐地接受了,他則笑呵呵。那時,我對父親很陌生,感覺像個客人;父親可以說不怒而威,我和弟妹對他是敬畏的,很自然地就保持了距離。他一回來,母親的關注完全到他的身上,噓寒問暖,端盆水來為他洗腳,父親也很自然地讓她洗。

稚齡時受教

  母親總是設法讓父親開心,最有效的就是我們這幾個孩子表演節目。我從單人表演開始,乃至於四人團隊當隊長,這方面我做得很好,不但自己手舞足蹈,還要把弟弟妹妹組成歌唱隊,很認真地在父親面前表演一番。

  兩張籐椅併排擺在客廳,父親一坐下來,母親就坐到旁邊,然後招呼說:「小孩來唱幾條歌──小廣,你們不是要唱歌嗎?」我趕忙跑到房間裡去,和弟弟妹妹講好先唱什麼歌,再唱什麼歌,安排一番;因為母親早就交代要練歌,這些歌平常都準備好了。

  接著我們列隊到父親面前,一面唱歌一面踏步,父親最喜歡聽的是〈甜蜜的家庭〉(我的家庭真可愛,整潔美滿又安康,姊妹兄弟很和氣,父母都慈祥……),我們還唱〈我的家〉(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哥哥爸爸真偉大〉等等兒歌,後來連幼稚園教的〈剪指甲歌〉也拿來唱,反正是會什麼歌就唱什麼歌,父親都很喜歡。如此的表演剛開始還會緊張,唱完後的標準動作就是跑上前去,接受父親擁抱,親親我們。

  父親是沒法子顧家的,母親把全副心力照顧我們和這個家。我身為哥哥,總想幫媽媽做些事,為她分憂,但也有幫倒忙之時。舉個我講話不當挨管教的例子。

  以前有位副官常來我們家幫忙照顧,副官會講粗話,我才八九歲,不懂得那是什麼意思,但聽起來知道是罵人話。有天母親斥責弟弟,我想幫母親的忙,於是用副官常講的粗話在旁幫腔罵弟弟,母親聽了回過頭問:「你說什麼?」「XXXX。」母親不教訓弟弟了,反過來對我沒頭沒腦地狠打,把我打趴。

  「你知道那是什麼意思?」
  「不知道。」
  「以後不准說。」

  算算我小時候講了三個詞被母親修理,一是混蛋,二是倒楣,三是帶了顏色的XXXX,這三句裡最嚴重的就是那句副官講的粗話。其實我小時候一向很單純,從上幼稚園開始就循規蹈矩。

  我到了入學年齡,私立再興小學剛在臺北市和平東路成立,校長朱秀榮遊說媽媽把我送到再興就讀,母親答應了。我入再興小學後,從二年級開始當班長,直到六年級畢業。我的功課一向不需母親操心,還能幫老師的忙改其他同學作業,教教算術。

  那時候,效忠主義、國家、領袖的教育是很徹底的,身為第一屆學生的班長,我每天早上要從教室帶全班到操場,喊口令、帶頭做國民健康操。再興小學初創,雖然班級不多,但顯得生氣蓬勃,全校運動會辦得有聲有色,如騎腳踏車比賽、跑步等等,冠軍往往是我的同班好朋友應秉德,他家離我家不遠,就在巷子口,在我的心目中,他是最好的朋友,最不自私。

  升上六年級,我迷上了章回小說,在課餘之暇偷偷看《三國演義》,也想效法書裡的「桃園三結義」,於是和另外三個要好同學,來個「再興四結義」,依年齡大小分別是老大宋以立、老二應秉德、老三胡為真、老四張光主。從老大到老三學業成績都不錯;老?張光主是朱校長的兒子,很調皮,成績也不怎麼樣,然而他日後赴美留學,不僅獲得學位且經商成功,返臺接下再興校董,成為籃球運動推手,一些知名的籃球國手因為他的發掘調教而成為主力。

刻苦度日

  父親出生農家,一向克勤克儉,不單自己如此,我們全家生活也這樣,不求享受,我家的物質方面一直是低水準的,炎炎夏日只有一架轉起來有聲音的電風扇,可父親甘之如貽,母親也不講話;父親辦公室主任程開樁先生家裡有個木頭外?的冰箱,冰箱上層擺冰塊,下層存放飯菜、西瓜等,到程伯伯家裡吃冰西瓜,是我莫大享受,至今難忘。

  有天我放學回家,見到家裡搬來一個舊冰箱,品牌名稱PHILCO,雖然不是新的,我還是很開心。我正高興時,父親回來了,一看冰箱,臉色一沉,正色問母親哪來的冰箱?母親說是羅列先生叫人送來的,父親疾言厲色大聲喝道:「不可以!給退回去!」但母親知道家裡需要冰箱,設法拖延,後來終把冰箱留了下來。

  父親不僅對提升生活水準沒想法,金錢在他的心目中,更是毫無份量,認為夠用就好──他完全搞不懂要維持一個家,需要多少用度。我們這個家庭,嚴格說來可以說是母親一手操持出來的,父親不太管家計細節,甚至連家庭開銷都不甚了解,然而這對一個家庭而言是絕對必要的;父親不讓母親工作,母親卻要張羅有四個子女的家庭,而且還必須不失父親的體面。弟弟為善回憶,小時他曾為母親謄寫家庭帳簿,看到入不敷出的紅字,他問母親該怎麼辦?母親回以聖經裡耶穌的話:「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天父尚且養活牠;我們不比飛鳥貴重多嗎?」

  家裡開銷捉襟見肘,我至今記憶猶新,母親老是為錢發愁,她百般無奈之下,想到寫稿賺錢,這是可以在家裡做的事。

母親寫的是散文,我還記得她費心寫了文章,抱著極大的期待第一次投稿到《中央日報》副刊,沒想到卻被退稿,當她接到退稿時,我正好就在旁邊,看著她突然不講話,然後走進臥房掩上門,久久不出來。我有些擔心,於是推門進去,結果看到母親正在落淚,那退稿對她來講是何等的失望啊。但為了家庭,母親又不得不再接再厲地寫,到第三次投稿終於見報了,當稿費寄到時,母親臉龐浮現欣慰的笑容,我們當晚立即享受到加菜,帶到學校的飯盒菜色也馬上豐富起來,至今仍歷歷在目。慈愛的天父果然垂聽母親的禱告,讓母親以「葉蘋」為筆名,不斷地寫稿賺稿費,逐漸成為國內知名作家。

  這就是我的童年,那時有誰會想得到,一個曾經被稱為西北王、指揮幾十萬大軍的上將,家裡過得卻是如此清苦?有趣的是,我訪美探親,親人請一位大陸來的中醫為我檢查經絡後,中醫居然說:「你十歲以前的生活非常辛苦,不像是高幹子弟,簡直是『貧下中農』、『勞動人民』!」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