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書摘 1
引言
書摘 2
書摘 3

作 者 作 品

杜拉克談未來管理
杜拉克談領導未來

譯 者 作 品

後資本主義社會
加拿大:知性之旅12

行銷企管

【類別最新出版】
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一本讀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走向上市上櫃之路
企劃學:打造企劃腦,讓你的方案更有說服力
【限量典藏】三度榮獲金書獎品牌大師叢書:《以MARTECH經營大數據會員行銷》+《ESG品牌創新六部曲》
叛逆,成就精彩: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旅遊創意


杜拉克談未來企業(BE0116)
Post-Capitalist Society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行銷企管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彼得‧杜拉克
       Peter F. Drucker
譯者:傅振焜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3年10月28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64頁
ISBN:9571339873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推薦序 2書摘 1引言書摘 2書摘 3



  書摘 3

知識的生產力差異

知識並不便宜。所有已開發國家在知識的生產與傳播上的花費,差不多都佔該國GNP的五分之一。其中,正規教育(也就是年輕人進入就業市場前所接受的預備教育)大約佔GNP的十分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才佔二%左右);雇用機構的教育訓練佔五%或更多;研發(也就是新知識的生產)佔三%至五%。

幾乎沒有任何國家會把超過五分之一的GNP當成資金資本。即使是日本與德國這兩個資金佔GNP比例最高的大國,也只有在戰後最需重建與發展的四十年後,才超過五分之一。美國多年來的資金資本,都沒超過GNP的二○%。所以,知識資本現已成為每個已開發國家的最大投資。一個國家或一個公司從知識投資中,可以得到很大的回報,這個回報必定會逐漸成為競爭優勢的關鍵。知識的生產力也會成為個體獲得經濟與社會成功、還有整個經濟表現的關鍵。然而我們到現在才知道,知識生產力的差異很大。知識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產業、不同的個別組織,就有不同的生產力。以下便是幾個例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科技知識的產量來看,英國的經濟本來應該居世界領導地位。抗生素、噴射引擎、身體掃瞄器,甚至電腦,都是由英國發展起來的。但是,英國並未能將這些知識成就轉化為成功的產品、服務、工作、出口、市場利基。知識跟生產脫節,比其他原因更能解釋英國經濟何以走下坡。

如今,美國也出現類似的警訊。從微晶片到傳真機、從工具機到模型機,美國公司開發了無數的新科技,可是全未拿去發展產品,我們只看到日本公司這樣做,因而取代了美國的市場地位。在美國,每多投入一分投資於知識,產出的效益顯然低於日本競爭者。美國在很多重要產業的知識生產力,遠遠不及他人。

德國是另一個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家一提起德國,就立刻想到其驚人的經濟成就。在多數的產業以及金融、保險等行業,過去的西德在世界佔有的地位,比帝國或前希特勒時代有過之而無不及。西德每投下一單位資本的產值,便是美國的四倍、日本的三倍。因此,在舊知識的運用、改善、利用方面,西德擁有極高的生產力;但是在新知識的領域方面,尤其是高科技領域,譬如電腦、電訊、製藥、先進材料、遺傳工程等,西德的生產力卻很低。按比例來說,西德在這些新領域投下的人力和財力,不下於美國,或許更多也說不定,因此開發出大量的新知識。但是,德國顯然未能將這些新知識轉化為成功的創新。於是新知識對生產沒什麼用途,依舊是資訊。

最具啟發性的例子是日本。近四十年來,日本無論是在傳統產業、或是以新知識為主的產業上,都發展得很成功。可是日本的快速成長,並非奠基在知識研發的基礎上。在科技與管理知識方面,日本大部分是借他人之力,尤其是美國。日本自己的研發基礎,甚至是到一九七○年代末期才開始建立。即使到了一九九○年代,日本早已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其輸入的知識仍比輸出的多。況且日本輸入的科技知識,真正講起來,還不算多。然而,不論是哪種知識,只要一到他們手上,就變得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