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出版首頁
名家檔案

                    

村上春樹的
網路森林
Murakami Haruki's Wook
評論

 

關於村上的

從一條小溪,到一條大河

 

評論

■賴明珠

 

 

 

 

當然,沒有任何一位作家能夠得到所有讀者的賞識。

那麼什麼樣的人會喜歡讀村上春樹的作品呢?年齡、職業、性別、性向,甚至什麼樣的臉孔長相……?我不由得很好奇。

其實我覺得大多數人還是不容易接近和接受村上春樹的。

為什麼?因為他的作品確實不太一樣。因此他的讀者應該也不太一樣。甚至可以說很「兩極化」。喜歡的人喜歡得不得了,不能接受的人則完全進不去他的世界。

他的作品是不是很深?不,看起來一點也不深。不過,其實卻又不見得那麼容易懂。或看過後的感覺因人而異,難怪有那麼多人討論他的作品,而似乎永遠沒有定論。

有人說他風格獨特,有人說他用字新奇,有人說他比喻妙透了,有人說他書中有畫,有人說他字裡有音樂,有人說他作品不斷在變,有人說和他一樣愛吃義大利麵……。

確實從初出道到成名,改變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

一個人,包括一個作家,同樣是一個生命,如同一棵樹,從發芽、茁壯、枝葉逐漸繁茂、到長成一棵高大的樹。每個階段形貌總在改變,然而連貫起來還是可以認出一些不變的特徵。

而作家的每一部作品同樣也是有生命的,如果各當成一棵樹,許多的樹,又形成一片森林。如今村上春樹的眾多作品,包括長篇、中篇、短篇小說、隨筆、遊記、報導……雖然其中仍有許多尚未被譯成中文的,確實可以說已經蔚然成林。

另一方面,最近他的作品,彷彿也給我從一條小溪,逐漸匯成一條大河的印象。如果說他初期的作品像潺潺而流的山澗溪流,如清涼幽深趣味橫生的源流秘境。那麼後期的作品則越來越雄渾壯大,豐沛廣闊,如同正在流過平原、城鎮的滔滔大河了。

搜集一位作家的所有作品,就像去探尋長江、黃河的源流,或亞馬遜河的源流一樣,令人探索不盡。

面對一位從未讀過村上春樹作品的人時,該先推薦哪一本?曾經讓我猶豫。

事實上他早期、中期、近期的作品各有特色,只看一本、兩本,實在很難了解他所有的優點。最好能依照先後順序讀。不過現在我不再為這煩惱了,因為就像不管看到的是一條溪或一條河,景色雖異,卻同樣可看,興趣來了,有時間可以往上游追溯,或往下游尋覓,都不妨。

很少當代作家引起這麼多人討論研究,他的影響之深,在日本甚至造成所謂「村上春樹現象」。雖然我對這現象到底是什麼,並沒有深入研究,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他的文字風格引起許多人的注意甚至模仿,他的作品讓很多人讀過之後,會去一再的回味、思考。

從他的作品引起許多人評論,不妨解釋為具有讓人評論的廣度與深度,至少能夠引人思索,而不是看過就算了,就是一件耐人尋味的事。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他寫的東西往往本來就是比較難以用言語表達的東西。難以用言語表達的感覺,卻要用文字來描述,確實需要相當高的功力。既然一言難盡,作者乾脆點到為止,或不直說而用毫不相關的東西做比喻。於是讀者只好靠自己的想像力去揣摩、去補足。於是作者與讀者間的互動便比一般的作品來得多。他的作品可貴的地方,我想也就在於能夠激發讀者無限自由的想像。而不可否認的是,他用字之精,往往就在輕描淡寫的一點之間,或一個毫不相關的比喻之間,已經能讓讀者會心微笑或若有領悟了。這也許是許多從事創作的人喜歡讀他的書的原因。同時也是引起許多評論家想去解讀他的作品的原因吧。

在眾多的評論中,有人說他的作品像「商品目錄」,確實讀者可以發現雖然早期他的作品主角連名字都沒有。例如在他的早期三部作品《聽風的歌》、《1973年的彈珠玩具》、《尋羊冒險記》中,主角「我」和「老鼠」都沒有名字。但他卻又特地為貓取名字,為貓取的名字偏偏是「沙丁魚」。不得不用名字時,他又在許多短篇中為不同的主角重複取同一個名字--「渡邊昇」。這個一再出現的不陌生的名字,其實據說是經常和他搭檔的插畫家「安西水丸」的本名。真是令人難以相信。

後來逐漸需要大量名字時,看看他所取的是什麼人名?貓名?「雨」、「雪」、May、June、July、「納姿梅格」、「西納蒙」、「加納克里特」、「加納馬爾他」、「加納科西嘉」……這些原本是天候、月份、香料、海島的名字,拿來當做人名。此外還用動物名當人名,人名當動物名,或A動物名當B動物名。例如「我」的好朋友叫「老鼠」,貓叫「綿谷昇」,或「沙丁魚」。這除了顯示作者愛動物如愛人一樣,把動物和人一視同仁之外,也透露出作者對傳統、對體制經常存疑抗拒,總想要有所突破創新的一面。

雖然幽默的頑童不情願給主角取個像樣的名字,卻又樂此不疲地大量使用商品名,包括服飾品牌、酒名、汽車品牌、書名,和引用許多人名,包括作家名、電影名、導演名……等。尤其音樂方面,從古典音樂到現代流行音樂,從爵士樂到搖滾樂的曲名、唱片專輯名、作曲家名、演奏家名、指揮家名、歌手名,真是隨處出現。小西慶太還專門為村上春樹作品所提到的音樂出了一本專書叫做《村上春樹音樂圖鑑》,而且已經有中譯本。或許由於他對音樂超乎常人的熱愛,而使他的作品在有意無意之間,自然形成獨自特有的節奏感。

這些記號般可以編成目錄的商品名、人名不僅清晰地描繪出書中主角愛惡鮮明的人物形象,同時也活生生地烘托出主角身處高度資本主義社會的時代背景中,物質與精神層面的整體生活情境。因此某種意義上他的書也可以視為「現代青年風俗」的一種寫照。

此外不可思議的是,村上春樹在不同的作品中幾次重複提到的東西,一個是井,一個是鏡子。從井可以體會到他想要深入探索許多事情的意圖。好像要提醒我們,事情的真相其實往往隱藏在黑暗的深處,無法從表面看出來。事情往往不是像表面上看來的那樣。很多事情也不是道理可以理得清的。語言也一樣,事情並未必像人家說出來的那樣,未必像我們所聽到的那樣。這不一定指有人在說謊,有時是無意的偏差,是連說的人自己也沒發現或不明白的潛意識在作祟。有時是找不到適當的說法,或其他心理因素造成說出來的話和事實有距離,就像「羅生門」中的各說各話一樣耐人尋味。「語言」和「事實」之間的差距,不純然是有沒有說謊或顧慮面子的問題,當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時,又談得上說謊嗎?或許也不一定是意識和潛意識可以簡單劃清的。雖然不多但有些人不必說話也能彼此了解到相當程度,有些人談了再談,還是永遠沒有交集。無論意識與潛意識,表面與裡面,他總是想往更深處去探索。往井裡鑽的意象,彷彿是一種象徵。或許愛鑽牛角尖也可以是另一種說法。

類似「井」的黑暗和深入地下,還有「地下室」、「地下道」、「黑暗的走廊」、「地下鐵」、「電梯」、「黑暗的房間」、不按號碼順序排列的一扇扇神秘房間的「房門」……等黑暗密閉而神秘的空間。這些都引起他強烈的好奇,和想要一探究竟的濃厚興趣。從《圖書館奇談》、《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發條鳥年代記》,到最近的《地下鐵事件》(原名 "Underground" 即「地下」),都一貫顯示他對表面以下看不見的世界的特殊興趣。

在許多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主角在照鏡子,不是隨便照一下,而是極認真的長時間的照。不是在看自己美或醜,而是想看清楚自己是誰?甚至恨不得透視到鏡子後面去,以便更清楚地看個究竟。他的主角從未停止探索自己,並經常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自己,彷彿鏡前的我不是我,鏡中的我才是我似的。不只有「我」照鏡子,此外夢中、或午夜夢回的月光下,直子照鏡子、笠原May照鏡子也分別成為書中極精采動人的重要一幕。現實與夢,我與影子。二元對立或二者對照成為村上春樹令人印象深刻的特色之一。

許多人看他的書分別有不同的觀感。或許因為他的書就像鏡子一樣,讓讀者彷彿照見了自己,尤其是自己過去所忽略的某些層面。確實有讀者覺得自己很像村上春樹,或驚嘆村上春樹竟然如此貼切地寫出了他們的感覺。好像大家都一手拿著鏡子,一手捧著他的書在讀似的。

對一位小說家來說,深層心理的探索是永遠不變的課題。

只是今後村上春樹還會變嗎?不只台灣的讀者這樣感覺,連日本也有很多讀者發出過類似的問題。在推出 "Underground 之後,村上春樹與讀者在電腦網路上直接通訊中,就有一段這樣的內容。讀者:「我對村上先生的書,有一點不能釋懷的地方。村上先生早期的作品,就算除去情節和宗旨,但文章本身,還是好像有什麼緊緊貼近肌膚的感覺。這感覺例如在《開往中國的慢船》中就很強烈。雖然我說不上來,但那種感覺很好,比方在睡不著的夜晚,同一本書我曾經重讀過好幾遍。可是我覺得這種感覺好像已經逐漸失去了。在《發條鳥年代記》中可以說已經完全失去了。這或許是某種類似問題意識的東西改變了,或者有意改變文體之類的吧,我覺得非常寂寞。」村上:「這我以前也寫過很多次,就像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容貌、心情和思考方式也會改變一樣,小說家隨著年齡增長,他的作風和文體也會繼續變化下去。不管喜不喜歡,就是註定會改變。首先請把這當做一件事實來接受。「具體上來說像《開往中國的慢船》這樣的作品我已經寫不出來了。就算想寫也寫不出來了,或者不如說『已經沒有想要寫那種風格作品的心情了』(即使我自己個人也非常喜歡那本短篇,還是一樣)。老實說,我現在想要寫更不同的故事,以更不同的方法寫下去。「我在十五歲前後時,披頭四發表了「花椒軍曹芳心俱樂部」(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我聽到時忽然有一種感想。(好像以前唱 "Michelle" 的時候比較好噢)。尤其我還記得聽到"A Day in The Live"時,心裡還想「咦,這什麼?」不過年紀大一點以後,再試著慢慢重聽那張唱片時,才開始深深覺得"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實在太棒了。 (當然我到現在還是很喜歡 "Michelle" ) 。我想一定是因為給與的一方,和接受的一方之間,有時間上、或年齡上的差距吧。

「小說家 (或藝術家) 就像鯊魚一樣。如果不繼續向前進的話,就會死掉。或許有一天等你年紀大一點以後,因為某種機緣而再度拿起我的小說來看時,如果能和現在擁有些許不同的印象的話,我將會非常高興。「若要問我往後是不是還會繼續改變下去?對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沒有理由不改變」,很抱歉。」

我想很多讀者都知道,村上春樹是一位馬拉松跑者。他不僅參加過日本的馬拉松,也參加過雅典、夏威夷、紐約等地舉行的國際性馬拉松,97年並第5次跑完波士頓的馬拉松大賽。全程42公里多,3小時42分跑完。這種業餘性的活動,目的並不在打破世界紀錄。雖然或許只是一種興趣,卻也是一種自我激勵、自我期許、或自我挑戰。如果不是意志和毅力特別堅強,是不容易辨到的。在寫作的道路上,我相信同樣可以期待看到他源源不絕的創新作品出現。而更令不少人迫切想知道的,恐怕是他的下一步將如何改變?

(本文作者從事翻譯工作)

 

 

           

首頁
回首頁 
         

          

~ 村 上 春 樹 ~

繪圖:小花小花 美術設計:Evany
(c) China Times Publishing, 199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