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出版首頁
名家檔案

                    

村上春樹的
網路森林
Murakami Haruki's Wook
評論

 

關於村上的

Yes! 賴明珠談村上春樹

 

評論

■賴明珠

 

 

 

 

岩波書店去年出了一本名為「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的對談。

名作家到京都專程拜訪前輩名心理學家,兩人所談的內容是:關於「小說」、「故事」、「物語」如何治癒「人」的「心理」。

關於「個人」、「社會」、「歷史」、「道理」、「人情」、「戰爭」、「語言」……,關於日本人、美國人、歐洲人對人、對事的看法,以及文化的差異對愛情、對藝術的不同反應。

村上春樹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當過駐校作家,講課時以自己的短篇當教材。他說他最傷腦筋的是,他以一個讀者的身份讀課文發表意見時,卻被當做那是作者的意見。

「村上先生怎麼想呢?」他們這樣問。

「我這樣想,就像各位也各有意見一樣,這只不過是意見之一。」我說,他們卻說「但,那不是你寫的嗎?」

美國人非常重視所謂西洋式的自我,自己的意見、想法。

歐洲則有些不同,歐洲擁有比較長的歷史,經驗過各種奇怪的事。

村上春樹對自己的作品也不完全瞭解。例如「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和「發條鳥年代記」手法雖然有相同之處,但前者還某種程度可以掌握,後者則連他自己也完全不明白。

河合隼雄先生認為,藝術作品絕對會有這種情況,不像「推理小說」一切都能以「理」推出來,「藝術作品」是無法完全用道理解釋清楚的。連作者本身也未必能解釋。

村上春樹到蒙古

我相信讀者中有不少人讀過「開往中國的慢船」。村上春樹提到他最初認識的三個中國人。並在最後寫道「朋友啊,中國實在太遙遠了」。還有在他最初的「三部作」,即《聽風的歌》、《1973年的彈珠玩具》、《尋羊冒險記》中,都有主角與傑氏酒吧的中國酒保之間友誼的描述。可以感受到村上春樹對中國人的一份微妙感情。我不知道村上春樹是否到過中國,但卻讀到他去蒙古的一段文字。

在他的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無法解釋的超現實或靈異現象,雖然他說基本上在現實生活中他並不相信這類事情,但他確實遇到過非常奇怪的經驗。

讀過「發條鳥年代記」的讀者,對書中諾門罕戰役的描寫應該會有印象。事實上他對諾門罕不但查了很多資料,不久前他並託蒙古軍方帶他實地到諾門罕的古戰場去了一趟。在那片沙漠的正中央,幾乎沒有人到過的地方,戰爭時的一切幾乎原樣殘留了下來。戰車、砲彈、飯盒、水壺之類的,就像戰爭才剛結束般地留在那裡。他非常驚訝,由於氣候的乾燥,經過六十年歲月之後,居然都沒有生鏽。

為了慰靈,他帶了迫擊砲的碎片和手槍的子彈,花了漫長的半日行程回到城裡的飯店,把那放在房間裡。半夜醒來,房間竟然大搖特搖著,他以為是地震,在黑暗中幾乎是爬著摸出房門的,但一出到走廊,卻忽然靜止下來。他完全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他想這或許是精神波長的碰巧契合吧。或許他太投入諾門罕這個小說情節了。

從各種跡象都可以看出村上是一位充滿人道主義和反戰精神的作家。雖然他生於戰後,卻有一份日本人對戰爭的公正反省想法。

村上春樹回歸日本

在美國一住四年之後回到日本,村上春樹發現自己心中有了很多改變。

以前在日本時,他相當具有「個人」傾向。換句話說,他總是想逃避社會、團體或規範之類的東西。大學畢業後他不去找公司就業,放棄做個上班族,開始一面經營爵士酒吧一面寫起文章,而且不喜歡參與文壇的活動或接受拜訪。

結果他「逃」到歐洲住了三年,回日本一年,又「逃」到美國去。過去在日本時他經常看美國小說,幾乎不太看日本的小說或雜誌。住在美國時他反而開始有系統地讀起日本的文學作品來。而且慢慢的也覺得不需要再逃了,最後並漸漸感覺到自己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

隨著時間空間的改變、年齡的增長,心路歷程的改變反映在他的文體、文章內容和主題。難怪有些讀者已經感覺到他早期作品和後期作品的不同。

他所關懷的逐漸由「個人」轉向社會,作品格局放大了,縱向追溯到歷史,橫向波及於社會。同時即使是個人問題,他也不斷地試圖往更深層的心理層面甚至潛意識或「另一個世界」去探索。就像「挖井」一樣,越挖越深。

以前他總是希望人家「不要來管我」。然而長期住在國外反而使他回過頭來,開始心繫「日本」這個國家,和「日本人」這個族群和社會。

尤其阪神大地震發生在他的故鄉神戶,接著又發生奧姆真理教在地下鐵放毒氣,造成數千人受害,十幾人死亡的大事件。接連的天災人禍,使他忍不住要來「管一管」,再也無法置身事外。他花了一整年時間採訪一百多位受害者,寫出他第一「本報導文學」式的巨著《地下鐵事件》,長達727頁。

原載97年9月《日本文摘》

 

 

           

首頁
回首頁 
         

          

~ 村 上 春 樹 ~

繪圖:小花小花 美術設計:Evany
(c) China Times Publishing, 199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