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出版首頁
名家檔案

                    

村上春樹的
網路森林
Murakami Haruki's Wook
評論

 

關於村上的

站在朦朧誘惑邊緣

 

評論

■朱立亞 

 

 

 
前言

近幾年來,在台灣文學創作總是圍繞著村上轉,尤其是年輕人,更對他的作品有一種近似「戀物癖」的狂好。仿製的文章不斷的出現,興起另一番寫作的「文藝復興」運動。當然,早在 80 年代的日本,也出現過相同的狂潮。村上的小說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讀者投入,連他自己也很驚訝。只能吸引年輕讀者,不知道這是不是另一種村上式的悲哀,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他的作品中必然有一種非常吸引現代年輕人的氣息,才會讓 80 年代的日本、 90 年代的台灣年輕人如此瘋狂著迷。

許多分析村上作品的專家、學者或作家都提到作品中的都市性、冷漠、美式風格的氣氛、知性但很口語的言詞等分析,他獨特的個人式語言的確是他的文字魅力之一。而小說中提到的物品,很多也幾乎成了專屬村上的象徵意象,例如義大利麵、甜甜圈、三明治、披頭四、海灘男孩的歌曲。

青春期在 60 年代的村上,他的作品一波又一波地將後起的年輕人捲入他的世界中。身處現代的年輕人,為何認同或感同他屬於 60 年代的青春囈語呢?不可否認,那些在 60 年代日本發生的全共鬥學潮、披頭四旋風與我自己本身的歷史一點關係也沒有,但是他筆調中那種壓迫、虛無和破碎感一直在我生活中不斷出現。所以,某種在村上在年輕時發生的焦慮和懷疑,在今日我代的年輕人身上依舊存在。

「在我面前有種思春期特有的、閃閃發亮的鏡子,清楚地照映出我喝咖啡的姿勢。在我背後取一塊四四方方的風景。咖啡如暗夜般深沉,如爵士樂般溫暖。」

∼《象工場的快樂結局》

是的,村上的文章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青春期特有的姿態。年輕人在他的文字裡獲得被理解和情緒的舒發,錯過青春期的人在他的文字裡找到緬懷,村上將無法解釋、無力的命運,用他的筆寫成一種信仰。

到底這些年輕的靈魂裡,潛藏著怎樣的焦慮?我必須暫停下來,想一想。

旁觀現代與後現代的迷惑

「現代」這個詞彙,從工業革命以後就是督促人類向前前進的一大思潮,它的基本精神是:人是自然的解釋者、宇宙的觀察者、經由科學成就可以改變和利用世界、控制世界,人並由此證明自己、肯定自我,把自己擺在世界的中心點上。崇尚科學,不認同權威,但轉而訴諸精確的測量和方法。這樣的精確計算,將所們帶進了目前科學狂飆的日子裡,終結了歷史連續感和信仰。

現代的生活幾乎都奠基在此一精神上,我們已經習慣片段式消費型態和商品化的生活,對於人是萬物的尺度這樣的優越情感也習以為常,近而演變成傲慢,認為人在這世界上有無限的可能。這樣的情緒推動著人類需要「不斷超越」的悲哀宿命。

這種只有現代和未來沒有過去的生活,造成了一種狂歡的失重狀態,年輕人享受著既有的現在豐碩果實,腳下像是穿了紅色舞鞋一樣,不能停止地向前走著。消失了信仰和歷史的一代,終究會發現這種無法停止的悲哀,於是就演變成一種末世的惆悵情緒。

當壓力或疑惑到達某個臨界點的時候,革命就會開始。如果無法產生革命,就需要有個合理的解釋,在這層層的反覆推思中,後現代的精神於焉出現。如果說現代主義講求的原因、結果的邏輯,那麼後現代展現的就是提問的差異和推演的痕跡;現代主義的科學偏執狂演變成後現代的精神分裂症;我們在追求現代的固定徵候、類型時,後現代的慾望本能和變形化成了唯一的可能解釋。如果說現代的主義所要求的是確定的答案,和不斷超越的宿命,那後現代的精神就是將一切不確定化,並開始轉身對自己內省。

因為現代和後現代一個這樣連續而且互相影響的思想流變,也不斷在我們生活中和思考上出現,年輕時候對這樣混亂的情緒多半無所是從。那些我們上無法以語言容器裝載的思緒,村上的文字讓它們找到了出口,一個可以讓疑惑暫時寄生的宿主。

村上的文字是現代。的確,他以現代主義的「現在」和「外顯自我風格」架構出舞台,並堆以無盡的名牌商品、食物、車型、歌曲、權力結構,但是在小說架構和氛圍掌控上卻是後現代的斷裂破碎、精神分裂、內隱的自我、狂歡和毀滅。

每一個現代的我們,很容易就會被內容後現代的村上深深吸引,在他的森林裡找到一方休息的草坪。因而我們把軀體交給了現代,把精神留給後現代,在期待瘋狂中靜靜向前走著。

關於誘惑起源

性,在各大討論村上的討論版或bbs村上版都不會少了這個話題。當然其他的以「性」為主的討論版,更是讀來血脈噴張或匪夷所思。從這些討論中,發現了讓人深感時代變化的現象,那就是讀者文學中的性描寫的態度轉變。

 

發信人 midori(myfashionstudio) 討論區 Mknoheya(村上春樹)
標題 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我想吃村上料理的義大利麵 文章大小 437字元
時間 1999年10月11日 (一) 23:32:04

如果描述了性行為,就被稱為色情的話,那麼村上的書也可以稱為:汽車雜誌、品酒大全、服裝雜誌、義大利麵教學……

每次讀到他描寫作菜的章節,我都覺得,如果我只能活一天的話,我要吃村上的義大利麵 (下酒菜也行) 。他的作品只是生活化,只注意到做愛場景的讀者們,是否心態有偏差。你可以不喜歡村上的作品,但冠上色情的帽子,是你有問題喲!

 

作 者:SUPRA.bbs@bbs.kimo.com.tw (海安)
標 題: Re: 愛情=肉体??
時 間:1999/12/03 11:29

※ 引述《Changhs (孤傲的英雄)》之銘言:
> 看完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後,
> 總覺得“愛情=肉体”!
> 這讓我有點百思不解!!
> 日本真的那麼開放嗎??

我覺得啊 在村上的書裡 性愛呢 只是一
種動詞 很平常的動詞 就像是 喝咖啡
洗澡 聽音樂一般的動詞
在別的作家很忌諱提到的性愛
在村上的書裡 卻是所謂的everyday word
所以呢不需要大驚小怪 因為對村上來說
這不算什麼 就像是刷牙一般的小事

 

第一篇留言之前是連續多篇對村上戀愛小說《挪威的森林》進行色情與否的辯論,容後詳述。讀者認為村上的作品只是「生活化」的詳實敘述,的確,為數不少的讀者認為性只是生活的一部份,做如此論是因為在個村上版的討論上有許多人支持此說。當然也只能說這是「上網」的部分讀者感想,並不能做為完全不倒的根據。只能說,讀者中確實有人存有這樣的看法。

既要談性,先來說說這個過去被視為禁忌的問題,在個人以及社會觀念上的演變。

對於個人,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覺得性或做愛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呢?相信絕對不會是什麼都愛戲謔的小學時代,當然遮遮掩掩好不到哪裡去的國中時代也差不多。那麼是對異性砰砰心動的高中青春期嗎?也不是,那只是一堆性衝動的情緒作祟,此時自身的控制力和自治力尚有待加強,並且心情是再好奇和道德雙重衝突下左右擺盪。等到有了被社會認可的身分,開始行使自己的權利義務,醒悟自己身為人的身分,差不多,如小說中的「我」的身分設定一樣,幾乎是二十歲以後的事了。

「性」被當成「日常生活」一樣,絕對不是指高中、國中小學時的求學階段。我們對學生時代的做愛抱持感覺大多都是清澀和好奇,以及一絲絲偷偷摸摸的快感。個人真正要有所謂的正常性生活,在過去,就是指結婚以後。現在,風氣開放,只要是身心都具備承受性生活所帶來的衝擊和責任的人都可以「享受」。

而這樣一個對性行為開放接受的社會,並非立刻成形。要說到這對性開放的革命是肇始於西方社會,尤以 60 、 70 年代的美國為最。這或許能說明深受美國影響的村上,為何在書中大量提到性或用性來當作形容。他所處的青春時代,正好美國揚起性革命、反戰的旗幟,訴求著解放的時代。西方在這波性革命的發展歷程中,首先破除性神秘的人是 20 世紀初的佛洛依德,由他所述潛意識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動力開始,接著從生物學、心理學、精神分析上剝除性的面紗。在來是強調男女在性生活中的歡愉,最後提倡隨心所欲發生性行為的運動,後兩者正是「性革命」一詞發端者賴希的主要論調。他正是大家如雷貫耳的「性高潮」創名者。在賴希的理論中,造成社會問題中的「性混亂」與「性犯罪」,都是因為性行為得不到解放被壓抑的變形發洩結果,因此要杜絕這種混亂與犯罪唯有性解放一途,並且還要廢除壓抑性的一切道德觀念、區別生育與性行為,以及否定由道德所建置的家庭關係,徹底將性得到的歡愉當成一種正當的權利。當然,其後的追隨者原封不動的付諸實現,結果就如大家所見,產生了西方社會中的對「婚姻」、「人工流產」、「避孕」的絕對自由。但是未婚媽媽的增加、黃色刊物氾濫、性病蔓延、愛滋病擴大等,也是 60 年代以降因性革命而出現的重大問題和危機。

二、三十年後的今天,這股浪潮也在保守的東方社會中掀起驚天的巨響。形成性革命,首要條件是一個「對性壓抑」的社會。西方並不如一般人所想像一直都是個很開放的社會,也經歷過禮教嚴明的時期。但是隨著知識的擴展和經濟自由,對自我的了解以及對信仰的崩潰,漸漸的造就了這股風潮。東方資本主義諸國的社會發展模式,大致上和歐美差異不大。當經濟層面追上了西方的腳步,社會變化方面也有了跟進的影子。

目前這一代年輕人,正好生長在台灣資本主義高度自由化和現代科技高度發展的時期。生活中有誘發性革命產生的「經濟因素」,我們已經先有了物質生活上「用過就丟」的自由經驗,閒餘時間增加、隨手可得的大量避孕工具,性知識普及、色情刊物氾濫以及個人化的旗幟飛揚,都促使我們擁有更多接觸性的機會。也因此產生與上代不同的意識型態──性是生活的一部份,我們暴露在無所不在的誘惑裡。

 

站在誘惑的邊緣 2

Post Time: 2000/01/31

 

 

 

           

首頁
回首頁 
         

          

~ 村 上 春 樹 ~

繪圖:小花小花 美術設計:Evany
(c) China Times Publishing, 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頁著作權屬各創作者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