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說:我在寫《聽風的歌》之前並沒有寫過任何小說,而是突然有天想要寫,寫了寄給出版社,便得了新人文學獎,對我而言,我只用了自己的功力的 40 % 而已……,不過,村上大概自己也沒想到……

大家來談村上文學文.葉蕙(原載於大馬南洋報) 2008.12.02

為何非是村上春樹不可?

村上哪一點讓東亞讀者拜倒傾心?

海外的村上文學翻譯,在不同的語境下有何質與量的不同?

何謂"歸化翻譯"及"異化翻譯"?"文化翻譯"和"翻譯文化"的差異在哪里?

2008年11月1日,來自韓國、臺北、中國、新加坡、美國等地的村上研究者,以及中港臺三地翻譯家們濟濟一堂,在東京引爆《東亞與村上春樹》國際研討會,圍繞著上述的問題展開熱烈的討論。

韓國的村上春樹

首先是韓國學者打頭陣。金良守和任明信兩位教授,分別以《韓國的村上春樹接受及其語境》和《作為後日談文學的成長小說,然後村上春樹》為題,剖析東亞的文化越境,韓國的日本文學接受情形,圍繞《挪威的森林》的論爭,近代文學的終結和國文學危機,村上春樹和歷史意識以及韓國社會狀況。

金教授認為,在全球化的基礎上,東亞的越境文化交流進入百花齊放的時代,這是東亞文化成熟的表現。村上春樹的暢銷作《挪威的森林》(韓國改為《喪失的時代》)於1989年被介紹到韓國,銷量已達70萬冊。之後舉凡村上作品都被翻譯成韓文,引起"村上熱"。進而日本小說開始入侵韓國讀書市場,繼村上之後,江國香織、東野圭吾、奧田英朗等作家的作品也被廣泛閱讀,陸續登上韓國的暢銷書排行榜。

光復後的韓國對日本和日本文化一直保持嫌惡之感,在民族主義意識形成的過程中,出現日本"他者化"的傾向。金教授說,村上作品中有韓國文學所沒有的"新意",它所包含的"新時代情緒"讓韓國讀者解除了他們對日本的強烈嫌惡並開始接受日本文化。村上的小說符合了現代人的感受,作品背後的"無國籍性","喪失感"是主要的吸引要素。

出現類似村上風格作家

在韓國最積極接受村上的階層原來是386世代,即指60年代出生,80年代上大學,30歲的人。而80年代是韓國學運的高峰期。但金教授強調,這些接受村上的讀者,並非站在民主化運動前面的學生,而是在社會運動波濤退潮後,變成社會人的386世代。

不過,村上作品被介紹到韓國20年了,初期的386世代的確是主要接受者(receptor),然而20年來村上作品一直擁有廣泛的讀者群,金教授認?秘訣在於作品中所持有的"青春性"所致。

這也是另一位研究者任明信教授所認同的,她把《挪威的森林》定位為"成長小說" ,即20年來村上變了,韓國的386世代也變了,可是一代又一代20歲左右的年輕讀者在成長著,他們繼續在看村上作品。

最後金教授作出結論,從"個人主義"的角度看村上文學,它是一種與政治無關,重視個人的,全新的大眾文化。今後將會出現更多與國家無關,走自的道路,與現實保持距離的"紈?主義"(dandyism) 讀者,就如村上的"無國籍文學"已被廣泛接受一樣,越來越多類似村上風格的作家將會在各地出現。

臺灣的村上春樹

臺灣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的博士生張明敏以《臺灣的村上春樹--文學翻譯與文化翻譯》為題,從翻譯的角度作為切入點,著重于翻譯現象(指翻譯過程,產品,接受情況)的綜合研究,以期更全面地理解翻譯文學,瞭解村上文學在臺灣文學史中的地位。

大會主持人,也即是《東亞與村上春樹》研究計劃發起人藤井省三教授,在他的村上論著《村上春樹心底的中國》一書中指出,在華語圈產生的"村上春樹現象"具有4大法則,一是依照臺灣、香港、上海、北京這地理上的順時鐘方向發展的"順時鐘法則";二是"經濟成長趨緩法則",即村上現象都發生于高度經濟成長規模幾乎減半之際,臺灣、香港是在80年代後半,而上海北京是90年代後半;三是80年代末伴隨政治改革而來的怠倦及挫折感的"後民主運動法則";四是"森高羊低法則",即《挪威的森林》在華語圈遠比《尋羊的冒險》流行,但在歐美國家卻是後者更受好評。

作品影響力永不止息

張明敏也概述了戰後臺灣接受日本文學翻譯的背景(1945-1985),臺灣的村上春樹文學翻譯與文化翻譯(1985-2008)、詳細分析村上文學如何從小眾文學變大眾文學的經過,涵蓋《時報出版社》在獲取正式版權後的行銷策略。

最後結論是村上翻譯文學將在臺灣落地生根,化異為己,他的作品生命力就像馬拉松一樣長久持續,其影響力不會止息。

香港的村上春樹

香港出身,目前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擔任助理教授的關詩珮博士,以《知識生產的場域與村上春樹在香港的傳播》為研究主題,剖釋香港,臺灣及中國大陸三地的讀者,如何以中文作為原文翻譯語言(Target language),透過所閱讀的譯本接受村上文學,以及作為文化載體的香港博益出版社是華文世界第一個正式獲得日本版權中心(Japan Foreign Rights Center)授予合法版權出版的公司,如何把村上文學引進香港的過程,以及出版經營理念和營運策略。

關詩珮的論文以80年代在翻譯研究中的文化轉換(cultural turn)理論為討論基礎,考察村上文學在香港普及的政治、歷史、社會及經濟因素,並從物質文明的角度出發,檢討文學媒體形態及知識生?和文學普及的關係,出版社的行銷策略如何影響翻譯活動。

譯文過程非常複雜

她認為翻譯固然是從一種語言轉換到另一種語言的活動,可當文本從一個時空、文化轉換到另一個時空和文化的時候,往往會產生因適應而令原文與譯文出現衍異的現象。她說通過博益接受及譯介村上作品、譯文所產生的種種與原文衍異的現象,當中過程非常複雜,甚至牽涉文學與資本主義衝撞的問題。

關博士引用布林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學社會理論,厘清了一些重要問題,包括出版社如何在資本策動市場及競逐最大利益的原則下,制訂譯本的銷售圈子及閱讀物件,因而對譯本作出若干適應及操縱的情況。

布林迪厄以法國20世紀70年代不同社會階層的文化趣味作考察,指出知識層對形式及再現風格的執著重於內容,而大眾關心的是直率的內容表現,喜歡直接場景、簡明人物描寫及刻畫,喜歡更直接進入故事情節與內容。

中國的村上春樹

北京外國語大學日語系專任講師楊炳菁以《文學翻譯與翻譯文學--林少華的翻譯與村上春樹作品》為題 ,從文學翻譯與翻譯文學兩方面來探討林少華在村上作品的譯介過程中所引起的作用。

"意譯""直譯"漸被取代

她指出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所提出的"歸化翻譯"與"異化翻譯"這兩個概念,已經逐漸代替了"意譯"和"直譯"的提法。所謂"異化翻譯"是有意使譯文衝破目的語常規,儘量保留原文中的異國情調翻譯,而"歸化翻譯"則是旨在儘量減少譯文中的異國情調,為讀者提供一種自然流暢的譯文翻譯。

在分析林少華在村上文學譯介過程中所引起的作用後,楊表示林的翻譯觀體現了以"歸化"為主的翻譯理念。在傳播以村上為代表的日本當代文學過程中,林譯發揮了推動力量,對解讀村上文學也起著導向性作用。

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日語科的于桂玲副教授則從比較版本研究的角度,以《舞舞舞》第23章為主,檢討國內3種中譯本(港臺譯本除外)的翻譯特徵和問題點,探討翻譯對接受的影響。她帶出了直譯,即中文翻譯文體的"異化"志向,以及意譯,重視村上文體的"歸化"這兩種概念,這跟楊炳菁的觀點不謀而合。

于桂玲認為,這是受到所謂翻譯的3大要素--"信達雅"(嚴複的翻譯理論,1898)之中,重視"達"的中國傳統翻譯觀所致。而代表"歸化"(土著化)的翻譯理論,還有傅雷的"神似說"(1951)和錢鍾書的"化境說"(1963)。

美國新加坡的村上春樹

來自美國的阮斐娜教授(Faye Kleeman)的研究題目是《美國的村上?村上的美國--文學翻譯和文化翻譯》。她透過文學翻譯及文化翻譯的視點,考察為何"美國"這個符號在村上文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為何美國讀者嗜讀村上作品甚于其他日本作家?她先從戰後日本文學中的美國像,以及村上文學中的美國像作出比較,接著檢討村上根據美國旅行經驗而寫的遊記本,從中考察村上所建構的美國像,以及分析村上的美國文學翻譯活動,究明他的小說創作和翻譯這兩種文本之間的文體及文本性,作為作家兼翻譯家的文學地位。

新加坡支援率較低

擁有新加坡國籍的吳燿宗博士,目前在香港城市大學執教鞭,他以《絮語或逆寫--關於新加坡的村上春樹現象》為題,分析新加坡讀者接受村上的傾向。

他認為跟東亞其他地區相比,新加坡的村上支援率較低。由於新加坡是複合民族國家,雙語政策造成中文書籍市場低迷,翻譯出版業發展不成熟,加上"韓流"的影響,村上現象遲至2000年前後才出現。

他說新加坡的村上接受情況有兩個傾向,第一個稱作"絮語",既是片面的評語,透過網志書寫自己的村上感言。第二個傾向稱作"逆寫",他說新加坡作家比較關心當地的環境、組屋生活或家庭問題,以及因使用語言而產生地位差別的苦惱之類。他以英文作家蕭維龍及中文作家陳華彪為例,說明二人皆喜歡閱讀村上作品,對於村上作品中常見的獨身青年,《父母缺席》的故事主題,他們從相反的方向來書寫屬於自己的故事。

中文翻譯家 暢談村上春樹

研討會的最後一個環節是由藤井教授主持,跟來自中港臺的中文版翻譯家舉行的座談,一起討論村上文學的魅力。他們是中國的林少華、臺灣的賴明珠,還有代表香港的筆者,加上大江健三郎的中國大陸譯者許金龍教授。

主要是請大家漫談翻譯村上作品的契機、翻譯的苦與樂、最喜歡及最感棘手的村上作品等等,場面比較輕鬆。

新作品明年夏季出版

林少華是全球獨立翻譯村上最多作品的譯者,自1989年的《挪威的森林》以來,已經翻譯了36部之多。賴明珠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並推介村上春樹小說的人,她也翻譯了不下30部村上作品。翻譯數量最少的是筆者,只翻譯了《挪威的森林》、《尋羊的冒險》、《舞舞舞》這3部,後來就因版權等問題而告一段落。

其實趁著這次參加研討會之便,我們(3名村上譯者)一同拜訪了村上春樹。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新作品幾時跟讀者見面?"村上透露,新的小說特長,大概是《海邊卡夫卡》的兩倍,將于明年夏季前後出版,可能分幾次刊行。

大會主席藤井教授最後總結說:"作為後現代主義的寵兒,村上作品在東亞受到廣泛的歡迎。面對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的新時代,村上又會有怎樣的作品面世呢?但且拭目以待。"

.原文網址:大馬南洋報 http://www.nanyang.com/index.php?ch=164&pg=758&ac=906372

 
地址:108 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 3 段 240 號 2 樓  服務電話:02-2304-7103 【客戶服務專區】
© 2008, China Times Publishing Co.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