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佛安住

我一直愛佛,沒有理由的,見著佛便有了某些感觸,終於想起來了,這大約與成長的記憶有關,原來我有一位戀佛的父親,從小我便與他來往佛寺之間,很深刻的一件事一直盤踞的心中的一個深處。

應該是春天吧,我常與父親沐浴更衣等了一夜,在乘坐三輪車到宜蘭市街裡恭請一位法師到村子裡開壇佈道,我早忘了那一開始,那一年結束,只依稀記得維繫了好些年。

至於錢怎麼來的,由於當時年紀小,也就更不記得了,我們家並不富有,理當不是父親自己出的,那就是化緣來的,為何要披缽要錢,延請法師講道,我也不知?莫非是還願?抑或解厄?

 

完全不知,但它卻是我童年裡最有意思的歷程之一,父親非常盛重其事,我也跟著他莊嚴起來,那大約是我與佛種佛的原由,一旦種籽播下了,便有機會長出新芽來,有一天結實累累。

佛,對我來說,是信仰也是美學藝術,最後成了收藏的一部分,我並不虔誠念佛,但很用心賞佛,且了解了一點點關於佛的歷史;有位高僧大德,看了我關於佛書寫的書,以為我一定佛法無邊,登門就教,要我替他書寫佛家入門書,度化有緣人;這可真為難我了,我生性像個頑童,童心比真知多了許多,說說可以,升堂講經難矣,所幸他考了我關於佛法經典的事,確定我佛法有邊,才打消念頭,這是我與佛邂逅最有趣的事情之一。

學佛與信佛在我看來有別,我一直是學佛者,並非父親一般的禮佛、虔誠之人,學,就該學祂的慈悲喜捨,而信一事,我所見之人,多半揉搓了貪癲痴愛惡欲等等,像極了交易、兌換,把人生最美的部分散佚無遺。

書本上說,佛大約在東漢就開始東度中土,到了五代十六國,以至於北魏初期,才逐步漢化,在製作與藝術上表現出傳統的審美情趣;這是我戀戀佛門最重要的依恃,少了美,我看我也不可能戀佛了。

北魏是佛教最興盛的朝代之一,信仰深,流傳廣,藝術性高,題材豐富多,完美的闡述了鮮卑跖跋氏的草原風格,所有佛之中,北魏佛最豪邁有味。

因為愛佛、戀佛,便油然而生藏佛的念頭,而且真的付諸行動,我的第一尊佛在十多年前進了我的家門;有一年,我的新書在北京出版,得了一點稿費,我便仿起魯迅來,腰纏萬貫,當起了大款,走起路來大搖大擺,閒晃琉璃廠,突然一尊佛法相莊嚴的佛讓我定了下來,木雕的佛已經有了裂痕,從頸部一直裂到底坐,看起來像歷經滄桑的模樣,有著歲月磨洗的古意。

老闆見我久久不離便起身名呼,說祂是尊宋佛,有千年了,我未細算年代,但直覺相信那是一尊歷經歲月淘洗的作品,但是宋佛嗎?我一時半刻也講不出所以來,只能相信,老闆一直要我出個價?朋友偷偷拉拉我的衣角,示意我要求老闆先說,我再兩次對半砍就對了,我聽朋友的意思,連砍兩番終於成交,但已忘了成交之價了,反正供著,又很喜歡,價格忘了也就忘了。

再之後,我對佛的知識有了大躍進,大約確認老闆所言不虛了,宋佛與其它時代的佛大有不同,一來祂會嚴格按造佛度量行事,二來是祂的法相特別,華貴中帶著藝術美學,根據專家的說法,宋朝是個強調生活旨趣的朝代,連佛也不例外,這個時代徹底褪去了宗教色彩,親切表現生活情趣,細膩逼真,質感極佳,體形豐碩飽滿,生動有趣,是的,我的佛便有這種味道,鐵定是宋佛。

第二尊佛來自跳蚤市場,看來是落難的,靜靜的躺在體兮兮的一角,等待有緣人來相會,我一見便喜歡了,祂是近代的作品,估計時間不會太久,但很美,鐵木鑲著象牙的作品,與其說祂是佛,不如當祂是藝術品好一些,畢竟一尊佛被人擺放在一堆體辭的雜貨堆中看來的確不捨。

老闆堅持祂的佛不是地攤貨,是一位藝術家轉讓的貨品,不可能賤價賣出,我雖不信也無他法,我只能有兩種選擇,要?或者不要?經過一番殺伐,我們成交了,用一虔誠的心把祂請了回來,安放在書房的一角。

另一尊佛,我讓祂升堂而坐,占據了客廳裡最佳的視野之處,因為祂來自異地,而那正是我的待客之道;祂的面容有點異鄉人的味道,的確如此,祂遠渡重洋來自答里島,我遠行時把祂恭請回家的;那一天,每個人都在spa,躺在一條小躺椅上,閤上雙眼,神遊天堂,我支會導遊一聲,一個人悄悄溜了出來,在附近的藝品店賞析答里島風情;我心知肚明導遊帶去的地方統統物差價昂,沒什麼好買的,我慣常脫隊一小段時間,消失在隊伍之外,便可以尋回一些寶貝了,這可是我的獨門法器,屢試不爽。

我真的花了很少的錢,便把祂帶了回來,如果是導遊帶我去的話,可能得加三倍不止。

理論上,我實在不該把佛以價計量的,本來不該是買賣的,而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我買回的,是佛也不是佛,祂是慈悲,不是法像,一切虛空。

現在我的書房裡平白多了幾尊佛,每每煙雨濛濛,我便拉開窗帘,打開天窗,讓綠意闖了進來,閤上眼想像桐花雪開、滿山煙嵐、墨綠潑臉、潺潺溪流、凌空飛瀑、霪霪飛雨,春意漫漶……而佛就在一旁伴著,替我凝結了川流不息的時間,讓它緩慢下來,暫時封凍,好讓我慢慢吮吸其中的美感,在靈中找回生命意義。

偶爾泡上一杯茶,夜裡靜寂,依著窗,讓春風洗腦,夕陽滌心,我一杯,佛一杯,人生好自在。

▼佛像收藏:

 

【回文章首頁】

 
(c) 2006, China Times Publishing Co. 服務電話:02-2304-7103 【讀者服務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