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試閱

香港中和

【類別最新出版】
金宇澄:細節與現場
譚其驤歷史地理十講
魯迅作品十五講(精裝)
大灣的鄉愁
尋訪中國古村鎮


尋訪中國古村鎮(WHA1590)

類別: 總經銷代理>香港中和
叢書系列:香港中和
作者:王喜根
出版社:香港中和
出版日期:2024年05月03日
定價:1030 元
售價:814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556頁
ISBN:9789888869848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試閱



  內文試閱

古鎮古村落是傳統中國的基石。中國歷史悠久,作為一個擁有悠久農耕文明史的國家,眾多形態各異、風情各具、歷史悠久的古鎮古村落,是中華民族生活、生產、生存的基本載體,是社會組成的細胞,是傳統觀念、習俗、社會與家庭等多元文化孕育而生的中華本土文化,是民族歷史和精神情感之根,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不僅擁有豐厚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具有豐富多彩的自然生態景觀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經濟、社會價值。如何保護古鎮古村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古鎮,通常指有?百年以上歷史的、有集中居住的建築群體,設有行政機構。傳統古鎮承載千百年歷史文化,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很多還保留?傳統生活方式和習慣,有些古鎮還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情特色。大多數古鎮的建築群落、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經過漫長歲月,留存了珍貴的歷史風貌和文化內涵。

古村落是指民國以前建村,留有一定的歷史傳統,建築環境、建築風貌、村落選址傳承延續,具有獨特民俗民風,雖經歷久遠年代,但至今仍有居民生活的村落。古村落是鄉村傳統文明的載體和源頭,拯救古村落不僅僅是修復、保護古建築,最根本的是要保護「留得住鄉情、記得住鄉愁」的鄉村生活,再造融通歷史和當下的活態鄉村生活。只有形神兼備的古村落,才是鄉愁安放之地。

自2003年以來,我國先後公佈了7批312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7批487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達到6819個。但古村落的搶救和保護進度,遠趕不上古村落消失的速度。由於城鎮化進程和「空心化」侵蝕,近 15年來,依舊保存與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規劃、代表性民居、經典建築、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村落銳減近 92萬個,並正以每天 1.6個的速度持續遞減。我曾在多種場合強調:「甚麼叫愛國主義?愛祖國,愛家鄉,愛民族,就要知道自己家鄉、自己民族的特點,這些無形的精神底蘊,是寓於具體的實物環境之中的,留下真實的歷史生活環境,就是留下我們民族文化的根。」

這些年,列入「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古鎮古村落並不少,拿到這塊「金字招牌」,中央財政便會向它們提供相應的資金補助。當然,我不能以偏概全,但「沒有錢不辦事,有了錢亂辦事」現象的確存在。一些地方政府拿到「金字招牌」後,還沒有對村鎮保護有一個嚴格的標準和措施,第一個念頭便是開發旅遊。這些地方領導被政績、營利衝昏了頭腦,地方財政那點可憐的資金,當然拯救不了破敗不堪、「空巢化」嚴重的古鎮古村落,他們便將眼光投向了投資商。投資商本質是唯利是圖,他們在城裡已沒有土地可以開發,有了這塊「肥肉」自然不會輕易放過,他們和當地政府達成協議,按照「區域規劃、產業策劃、整體運作」的模式,運用文化創意改造村鎮旅遊。結果原住民統統「被上樓」,根本不考慮歷史文物的「原真性」,「拆」字當頭,放肆地粗製濫造,種種充滿謬誤、以假亂真的偽文化,使我們的傳統文化遭到恣意的破壞。
從歷史的角度看,古鎮古村落年久失修是普遍存在的,眾多古鎮古村落正面臨?這些困境。我們現在所做的,就是儘可能地讓它延年益壽。拯救古鎮古村落應當關注三點:一是物質的、外觀的東西,如老街老屋、古跡遺存;二是流動的脈絡,即古鎮古村落歷史的變遷;三是非物質的東西,如民風民俗、地方戲曲、民歌表演藝術、地方傳統手工藝等。物質遺產是肌體,歷史是血液,非物質遺產是外在的氣質,三者共生共存鑄就了一個個古鎮古村落的品格與風韻,只有各級政府和當地百姓悉心保護,古鎮古村落文脈才能得以長久傳承。當下,拯救古鎮古村落我覺得可以從三方面入手:一是科學保護,二是廣泛傳播,三是利用弘揚。

科學保護。由於歷史上欠賬太多,目前我國古鎮古村落保護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國內眾多專家學者呼籲:要進一步健全法律制度,使得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工作有法可依。同時,要以最快的速度為傳統村落建立檔案、盤清和搶救傳統村落的家底,並出台一部專門針對中國傳統村落進行保護的法律法規。古鎮古村落的拯救主要靠政府,政府怎麼保護?這需要國家有關部門提供具體的保護範圍、標準和方法,沒有具體的保護範圍、標準和方法,保護工作就會陷入茫然乃至落空,這便是「科學保護」根本意義所在。

廣泛傳播。遺產的最高價值是中華文明的優秀傳統,這個傳統也是我們民族的精神生命。在社會轉型期,如何使這些重要而美麗的遺產得到廣泛的共識並共享,乃是我們的重要工作。著書立說,也是一種科學保護。中國古鎮古村落被世人稱作「最後的精神家園」,事實上,中國古鎮古村落的頹勢已難以逆轉,但一味唱衰又有甚麼意義?王喜根作為資深媒體人、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志願者,近10年來,自費深入全國200個古鎮古村落進行田野調查。調查中,他發現各地在拯救古鎮古村落中有不少亮點,褒揚他們的成功做法,實事求是地剖析存在的問題,真誠地提出改進意見,力求引起人們對古鎮古村落搶救和保護哲學性的思考。如今,他選定100個古鎮古村落,撰寫了25萬字的文稿,配上自己拍攝的現場圖片,從人文角度出發,寫出人們對古鎮古村落文化的敬畏,力求見人見物有故事、圖文並茂。他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甘當「義工」,不為功利,精神至上,這種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利用弘揚。歷史文明是一個文化大國之本,也是一個國家的文化自信之本,利用與弘揚的終極目的是精神性和文化性。將遺產中的精華與當代生活和文化融合起來,延續歷史脈絡,充實當代文化。古鎮古村落的拯救最終要靠有「文化自覺」的保護。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深刻影響?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這些年,國家開始確立國家名錄、確立非遺文化、傳統假日放假、確立文化遺產日等等,但是只有國家的「文化自覺」是不夠的,還必須變成全民的「文化自覺」,這個社會才能文明才能進步。當務之急就是要樹立民眾的自豪感,讓更多熟悉當地文化、對文化保護有熱情的民間人士參與到古鎮古村保護工作中去。

(作者為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

 
內文試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