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節的梅子酒

2002年7月8日


酒杯 梅花浮現   酌後 花落也無妨
                     ∼大伴阪上郎女

▲讓太陽恩寵過的和歌山梅
(紀州梅)

今年日本的梅花開花早了一週,所以六月初便已經有許多青梅上市了。青梅是用來浸泡梅酒、梅汁以及梅醋用的,青的讓我覺得很美,美的想帶回家,所以便去買了二公斤的群馬縣青梅來做梅汁,然後又另外買了二公斤的和歌山青梅(也就是有名的紀州梅)做梅醋,到現在已經一個多月了,正好是可以開始享用的時候。

紀州梅從六月十日到六月二十五日之間因為太陽照射而會透紅,是製造最高級梅干的好材料,普通的梅子則是熟了變成黃色,英文名字叫做日本杏子(JapaneseApricot),如果依此推理,那哈日杏子究竟是梅子還是杏子呢?哈日杏子這兩天在日本,或許問一問她。

我從十二年前便一直住在青梅街道旁,尤其是辦公室,完全沿著青梅街道,然後一直往西方開便會到青梅市,或許是這樣的名字每天都在呼喚我,所以讓我今年興起去做梅汁與梅醋的念頭。其實我在十四、五年前也曾經做過二罈的梅子酒,我不是有酒量的人,而梅子酒一直被放在陰暗的地方,所以很少想起來;每次這二罈梅子酒便跟著我搬家,但是最後一次搬家時被放在老家,或許將來有客人去我老家小住的話,還可享用陳年的梅子酒,現在已經是很華麗的琥珀色的金汁玉液了。現在電視上當菅野美穗出來打梅酒廣告時,我便會想起我的梅子酒;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我今年決定先做梅汁以及梅醋,或許在七月中旬還買得到北邊的青森產的青梅來做梅酒。

日本每年在梅雨季節時四處都有出售釀製梅子酒等用的玻璃瓶,我選的是四公升左右的厚玻璃廣口瓶,因為是附近的果菜店老闆將自己用的分讓給我兩個,每個只有五百日圓。如果不是結實的厚玻璃瓶,做好的梅酒會發酵,瓶中的壓力增大,令人擔心會衝破呢!不過,發酵本身所散發出的自然香氣,是無可取代的。

▲我的二罈梅汁與梅醋,右邊是梅汁,因冰糖不多,所以有些梅子露出汁面;另一邊是梅醋,因為穀物醋不足加了一些蘋果醋,再加上蜂蜜的顏色,所以一開始便有一些琥珀色,梅子已經浮上來,是可以享用的時候了。

我用的青梅是每顆有 50 公克至 70 公克的大梅子,先將梅子上的殘萼挑掉,然後洗乾淨,用乾燥清潔的布巾將水分吸乾,接著與冰糖交錯放進去,我擔心太甜,到時候會喝不出梅子原本清爽的酸味,所以二公斤的青梅僅擺了一公斤的冰糖。梅醋我是用了穀物醋以及蜂蜜,雖然用砂糖或冰糖也可以,不過我想試試不同的味道;而梅酒則是加上本釀造的麥燒酎與冰糖,然後保存在通風陰暗的地方即可。我今年是放在書房的一角,不時便可以去觀察變化。大概一個月左右,梅子便會浮上來,梅汁可以拿來沖泡果汁或是梅子汽水等,如果加上燒酎也能沖出現在流行的烏梅sour,非常好用。

梅汁或是梅醋,甚至梅酒,都是廚房中最好的常備調味料呢!像是可以用梅醋煮魚,煮好後放進冰箱冷藏,便是很好的前菜,或是梅酒扣肉,都是天下絕品;梅子肉可以去子碾碎,然後加糖煮成果醬,或是只取出二、三顆梅子,將梅肉加在炸雞腿、雞翅的醬汁內,味道也是不同凡響的。最重要的是,這是我自己釀出來的梅子產品,有說不出的成就感!好像證明自己在大都會中還沒喪失原始。

梅子大概是一千四百多年前從中國傳到日本,日本人很喜愛梅花,像是《萬葉集》中便有一百二十首吟詠梅的詩歌,比櫻花的四十首還多,可見梅花在奈良時代是多麼受日本人喜愛。有位名為大伴阪上郎女的女詩人便寫了「酒杯 梅花浮現 酌後花落也無妨」,這是在貴族的官邸內梅花樹下傾杯的賞花心境,而賞梅的美麗風流習慣也流傳到現代。

當然梅子的實際健康效用從平安時代起便是日本人的長壽智慧之一,現在也已經經過科學證明,梅子含有許多檸檬酸(citricacid),那是一種能燃燒所謂疲勞物質的乳酸,而且還能幫助吸收鈣質呢!

喜歡吃梅子,或許是來日本二十年的我味覺日本化的一個象徵(我還喜歡吃納豆、生山芋等黏巴巴的日式食品)。不過同樣是梅子,我卻不喜歡用紫蘇或是鹽漬的梅干,雖然「梅干婆」是長壽老太婆的代稱,《枕草子》書中還吟詠了無牙的老女人吃梅干的酸酸表情,不過暫時我還不需要吧!

日本文人大概因為在家時間長,和音樂家一樣,除了生很多孩子之外,也常看女人隨著四季來醃製許多食品,所以立原正秋的《紬之里》便描寫男主角高階每年將園子裡的梅樹長出的梅子用來釀製梅酒的情景,這個作業一直是男主角親手做的,我猜大概就是美食家立原本人。

此外立原家也用梅子與赤紫蘇葉來醃製梅醋,立原尤其喜歡用梅醋再來醃製茗荷(薑科的宿根草,亦即芽香)、生薑、蕪菁,梅醋越用越紅,便可以泡出很美的紅薑片。立原說「市面上賣的染色紅薑片根本不是能擺在餐桌上的東西」。美食的原點是天然、自然,立原在 50 幾年前便已經知道這種道理,實在太令我感動了。或許今年我的梅醋也可以用來醃製生薑呢!

 

      (c) 2003, China Times Publishing Co. 服務電話:02-2304-7103 【讀者服務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