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
:中國的知識份子與革命
讀者評鑑等級:
★★★★★
2008/05/04
我一向很喜歡歷史,對於多數人覺得歷史很無聊的理由是:要背一大堆的名字跟年代。我一直覺得這樣的想法不可思議。對我來說,歷史從來就不是名字與年代,也從來不是為了應付考試(雖然我歷史考試的成績一向不錯),而是一連串有趣的故事。而發覺每個故事其中的因果關係,更令人興奮。
不幸的是,我這個年代(六年級前段班)讀的歷史(尤其是近代史部分),絕大部分都是偽歷史,而更為悲慘的是,讀的時候我完全沒有這樣的自覺,而是通盤的接受了。
我非常清楚的記得一件事,國中時候念地理的時候,曾經有同學問過老師,為什麼我們要念中國大陸的地理,而不是只念台灣的地理,老師是這麼回答的:「如果只念台灣的地理,你可能連你家門口有幾棵樹都要背。」而我們很輕易的接受了這樣的解釋。而另外在國小發生的一件事是關於歷史的相同問題,老師的回答是:「台灣哪來的歷史,台灣歷史只要兩堂課就講完了。」我們就這樣一直活在虛假的大中國歷史、地理中成長,對自己的土地未曾產生自覺。
關於史景遷的『天安門』:講述的是中國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末八零年代的知識份子與革命。跟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並無關係。
這本書算是非常通俗的專業歷史書,在我看來,他的通俗程度與黃仁宇所寫的一系列書籍不徨多讓。而黃仁宇專攻明、清史(晚年也有中國近代史的著作),史景遷則專攻清代史(以及近代中國),看完他們兩人的書,對中國近五百年的歷史應該就有相當程度的理解。而他的專業程度在於:史景遷仍就是正統歷史學家出身,仿照學術論文的寫法寫成,該有的引用資料一點都不缺。
而『天安門』這本書的好看,在於他不以統治階級的角度來寫歷史(這是中國史長久以來的悲哀),而是透過知識份子(出場人物眾多,從康有為、梁啟超、魯迅、徐志摩......等)面對列強威脅的近代中國,他們所做的努力,來看近代中國的變局。這是中國史的另外一向悲哀,說真的,研究中國史專精的學者,多數是外國籍的,可能是少了一些政治干預吧!
看完這本書,至少讓我理解了我從小到大一直的疑惑(會讓這個疑惑存在這麼久當然也是因為我自己的懶惰):那就是為什麼孫中山是第一任總統(後稱國父),而他領導的十一次起義(我一直懷疑這個數字)規模都如此的小,如何能夠撼動整個清帝國?
書中對康有為的描寫遠比對孫中來的多,有兩個可能的原因:一是康有為沒有成功(所以仍然是在野階級);另一個則是孫中山被後人誇大其形象(也就是在當代,康有為是比孫中山有名望的)。康有為是保皇派、孫中山是革命派,一直處於對立的地位。情勢原本一直都站在康有為那一邊,一直到光緒皇帝及慈禧太后同年去世,立了一個三歲的溥儀繼位,保皇派失去了保皇(一直都是擁護光緒復辟)的理由。而後武昌起義意外擦槍走火,而清政府又應對失策,造成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最後剩下了三方勢力:孫中山、袁世凱以及清政府。結局大家都知道了,孫中山當了兩個月的臨時大總統,讓位給袁世凱,隨後開啟了軍閥割據的局面。
問題一:為什麼孫中山會是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很早就被驅逐出境了,他的影響力主要是在華僑之間。我後來想到了一個勉強類似這個情況的台灣人物來想像比擬的情況,那就是1996年回台灣競選總統的彭明敏。如果那年他勝選了,也許將來某天他也會成為台灣國的國父。總之,孫中山雖然被稱為國父(當然,想得到的是這只有中國國民黨這麼說吧)實際上在革命成功後的中國近代史,他一直沒有實際的權利。(即便在中國國民黨之中,他也被當成是一個招牌,而非實際掌權者),這由第一次國會大選是由宋教仁領導國民黨也可見一斑。
問題二:孫中山既然根本不在中國境內,他如何領導十一次革命?實際上,孫中山真正領導過的革命只有一次,就是第一次的廣州革命,而那一次,根本連開始都還沒開始,就被密告,抓走了一些人,草草結束了。
隨後我們讀的歷史課本裡面的十次革命,都是後來被硬歸到興中會-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這樣的框架裡面的。其中許多歷史上出現的革命先烈:徐錫麟、秋瑾,根本不是這一系統裡面的人,但都被收納進去了。(歷史是由勝利者寫的)
之所以我會有這樣的疑問,開始在於,以課本裡面寫的,犧牲最慘烈的一次是第十次革命黃花崗之役。死了多少人?號稱七十二烈士,據信大約是八、九十人。看到這裡你不會覺得奇怪嗎?太平天國幾十萬大軍,都沒能推翻清朝,死傷幾十人(參與起義的大約一兩百人吧)就可以推翻清朝?
事實是,武昌革命根本跟孫中山(甚至整個同盟會)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是擦槍走火的結果(主要是四川保路運動),又因為清政府反應太慢,造成南方各省的軍隊反叛。
而孫中山為什麼最後會變成國父?想當然是政治運作的結果,蔣介石透過軍事、暗殺手段成為孫中山死後國民黨的強人,為了強化自己的正統地位,蔣介石除了必須塑造出自己是孫中山的正統繼承人,更必須把孫中山塑造成中華民國的開創者(中國的正統繼承者),總之,孫中山就這麼樣成為國父!
史景遷所寫的『天安門』涵蓋著的近一百年的時間,中國的知識份子其實是非常的無力,即便是在『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亦然。
以上的觀點絕大部分並沒有出現在『天安門』這本書裡面。這本書寫的是近代知識份子對於中國陷入困境所做的努力,觀點是我自己推想出來的。這也是讀歷史的有趣之處,如果只是看了,知道了,沒有自己的想法,那麼,看再多的書又有什麼意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