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出版首頁
名家檔案

                    

村上春樹的
網路森林
Murakami Haruki's Wook
音樂

 

感覺很村上的

遇見村上春樹的古典物語
Find the Way Out

 

音樂

滾石唱片 

 

Find the Way Out
遇見村上春樹的
古典物語

生活 

愛情 

食物 

 

鄰近山邊的台北郊區,很寧靜的夜,潮濕的春天氣息瀰漫著,除了壁上滴答滴答走動的時鐘,我的周遭幾乎沒有一件事物曾經努力或僅只隨意地表達存活的生命感。我就著陽臺上的燈光緩緩地讀著小說。

「請你回月球去吧!」村上春樹小說《舞.舞.舞》下集第 203 頁再度出現的這句話,帶著極度純粹的否定意味,將我在地球上努力假設的存活意義幾近全然抹煞……

1996年夏天,在連鎖咖啡店的工作早已流於純然的形式,我每天只是為了工作以及微薄的薪水,沖煮著各式的咖啡。巴西、曼特寧、摩卡,或是裝模作樣的卡布其諾。因著充斥滿街的無聊感以及些微地求知慾,我在某一個心境十分平淡的翹班午後,走進藏書貧脊的市立圖書館,想試著去遇見什麼可能有趣的東西。

就這樣,非常單純地,只是因為充斥滿街的無聊感,我在也許是陳放著上萬本各色書籍的圖書館中,第二次,與村上先生相遇。想像著或許因此,可以為幾近空白的沖煮咖啡生涯,尋找一個脫離煩悶的出口,以及進入新的世界的入口。

遇見100%的女孩》、《挪威的森林》、《1973年的彈珠玩具》、《國境之南、太陽之西》、《發條鳥年代記》、《舞.舞.舞》,我是這般無序或者說是隨意地閱讀、撿拾或是說進出村上的小說,或者說世界。

一位曾經努力探究小說形式的朋友曾經如是說:村上的創作,總地觀來,像是歷來古典作曲家致力於作曲時,面對一座座里程碑般巨作,需得一再地尋求形式上的嬗變,彷彿在尋找創作之途的新的出口。

而我無序地撿拾,只是單純地以為,所有的村上都是石頭。帶著稜角的、圓潤的、閃著黑光的,儘管外貌不盡相同,內裡的質地卻幾乎一樣。

尋找出口噢,我想。

 
聽風的歌 【1979】
群像新人文學賞得獎作

1979年,僅僅 4 歲。記得的東西不多,很大一部分是大人們重述的。可信度有多高,簡直叫人得一再懷疑。應該大都屬於愛的片斷,之類的東西。

「外公下葬的時候,你還仆棺喏。」我試著想像「仆棺」這個富戲劇性的情節。我是主角,好像挺不賴的。

外公去世時。被發現坐在馬桶上靜靜地死去,時間是 1979 年,死時表情極為嚴肅。就在這一年,村上受到「類以神的恩寵一樣的東西」,寫下《聽風的歌》。

1995 年 10 月,一個空氣沈甸甸的黃昏,在大安公園裡讀完了從連鎖書店買來的《聽風的歌》。闔上小說的瞬間,居然感覺到一股類似的恩寵罩頂而來。

關於村上第一部小說,最喜歡的一句話是這樣子的:「我試著想像天使的羽毛降在大學的中庭的光景。可是從遠處看,那就像銜生紙一樣。」

恩寵?  應該是吧。

 
聆賞曲目
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聽風的歌 P.73)
Ludwig Von Beethoven 1770 ~ 1827
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第三樂章 迴旋曲:快板(8'40")
Piano Concerto No.3 in C Minor 3rd Movement Rondo:Allegro
選自 NAXOS 8.550122

1803 年 4 月 5 日夜裡,春天的氣息尚在緩緩地萌發,維也納劇場的觀眾席裡擠滿了穿戴著華麗而厚重的王公貴族。台上的樂團指揮以極為誇張的動作努力激發樂團奏出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最後幾個小節。光輝燦爛的終樂章一結束,觀眾們爆出極熱烈地掌聲,擔任鋼琴獨奏的作曲家本人,緩緩起身,轉向熱情的觀眾,堅毅的面容上露出了幾絲應該不屬於他卻又難掩的笑意。

就在這個春天初臨的夜晚,33 歲的貝多芬親自擔任鋼琴獨奏,將這首富麗堂皇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獻給一向熱心支持他的普魯士王子──斐迪南大公。

 
1973年的彈珠玩具【1980】

尋覓一張特別適用於做愛的古典唱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多數的古典音樂作曲家喜歡將音樂表情的變化加以放大,而且會盡量將高低潮的起伏處理得絲毫不見規律。因此實際的狀況通常是,音量總是在最該遮掩的時候,變得太小,人的聲音相對地往往不自覺地變得太大。因此,和女孩上床時,特別喜歡的音樂是高低起伏較小,旋律簡潔的巴洛克音樂。

或者就像韓德爾木笛奏鳴曲一類的吧。

另外,當然打過幾回彈珠玩具,當它還是遊樂場的主流的年代。作為一個曾經跨過 20 年光陰,在 80 年代努力汲取美國民謠詩人巴布.迪倫的民謠做為精神食糧的「60 年代的孩子們」,面對村上充滿了異質感的大量懷舊,有時候也會懷疑完全不認得一首 90 年代流行歌曲的自己,到底是否已經從那個依然可以高呼理想的年代走過來。

許多的懷疑和不確定,一直真實地存在著。

關於《1973 年的彈珠玩具》的開端,只是彈珠玩具這一個 60 年代的詞彙。世界有時就是這麼複雜而簡單。

 
聆賞曲目
韓德爾:奏鳴曲唱片集(1973 年的彈珠玩具 P.90)
韓德爾 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 ~ 1759
A 小調牧笛奏鳴曲 第二樂章 快板(3'03")
Recorder Sonata in A Minor 2nd Movement Allegro
選自 NAXOS 8.550700

「無論在任何時代,它都將為人類帶來歡喜,散發出源源不絕的優逸與清新氣息。」19世紀因完成韓德爾作品全集研究而知名的音樂學者克魯詹德對韓德爾「大鍵琴曲集」第一集,做出如上的評語。

從現實面來考量,除了作曲家還在世的18世紀前葉,韓得爾的牧笛奏鳴曲集,無論如何都不能算是一個極為大眾的曲目。但是,當我們得幸與其相遇,為其簡約的美妙感動之餘,唯一能做的,恐怕也只能將音樂學者克魯詹德對「大鍵琴曲集」的讚嘆,原封不動地再次奉上。

 
尋羊冒險記 【1982】
野間文藝新人賞得獎作

三月時和朋友爭論一個的話題:村上的主角「我」到底有沒有哭過。我努力地回想「我」最可能哭的段落,發現這個「我」著實冷血,連直子死後都不曾哭過──我認為沒有。朋友見我那麼斬釘截鐵,連氣都不敢吭一聲。

但我錯了。直子死後,主角渡邊的確哭過。雖則村上的淚腺似乎並不發達,但在另一個段落,卻紮紮實實地讓「我」哭了兩個鐘頭。

在《尋羊冒險記》結尾的地方。因為「我」最好的朋友「老鼠」死去,為了抗拒資本主義的幽靈化身「羊」,頗為壯烈的犧牲。

由於老鼠的死,《尋羊》成為一部帶有悲劇性格的小說。冒險到了最後依然「不知道要去那裡」,女友也不知去向,雖然多少剷除了一點世上所謂「惡意」的成份,但無法挽回的事情終究還是太多了。

 
聆賞曲目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尋羊冒險記 P.77)
巴哈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 ~ 1750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第一號 前奏曲(2'27")
Cello Suite No.1 in G Major Prelude
選自NA-2119

「老師家巷口的那家紅豆餅,味道獨特且十分鮮美。在不知為何必須練琴的小小年紀,幾乎全然只是因為想吃那家味道特殊的紅豆餅,才曾在每個禮拜固定的某兩天,背著令人背駝的沈重提琴到老師家習琴。」曾經聽過一位大提琴如此描述自己的學琴生涯。

後來在一次偶然的機曾,聽到了這位小時候愛吃紅豆餅的大提琴家在燈光輝煌的演奏廳裡專一地拉奏著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號前奏曲。突然,不知從哪兒,飄來了一股淡淡的紅豆餅獨特的香味,令人不由然興起了想吃紅豆餅的念頭。

也許,那一刻大提琴家在台上正以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為背景音樂,深深地陷入了對幼年習琴的種種懷念。

 
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1985】
古崎潤一郎文學賞得獎作

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是村上第四本長篇小說。以一個18世紀古典作曲家的創作生涯來看,應該是剛出了名,正忙著為公爵、夫人們譜寫嬉遊曲、小夜曲的階段,卻突然蹦出了馬勒千人交響曲或華格納尼貝龍根指環之類的龐然巨物。地位上似乎有些兒尷尬。

因此整個景況,像進化的路上走岔了某一點,就此踏上無可挽回的畸形之路的古代生物一樣。《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成為村上世界中最難以親近的一個。很難歸類到易讀的小說那一類。因此,有著各式各樣的正負面反應。成了像是大象墳場一樣不可思議的地方。

作品裡幾乎包含了──再次套用古典音樂裡的術語──村上全部作品裡所有的動機、主題、變奏、裝飾奏等各式的技法。就好比巴哈的「賦格的藝術」、貝多芬的「合唱交響曲」、莫札特「安魂曲」那類的作品。通常我們稱之為作曲家的「天鵝之歌」,是預感了大限將至才會譜出來的曲子,但卻在村上創作盛年之際,不祥地出現了。

有些反應則是我們可以理解的:喜歡看定期寄來的大型批發倉庫的商品目錄,或者,啃大餅一樣地唸完整座倉庫裡的貨品清單。分不清楚是幸福還是悲情。

幸好,村上的世界裡還有這些貌似新產品的東西持續問市。

 
聆賞曲目
莫札特:第23、24號鋼琴協奏曲(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 P.l16)
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 1791
第23號鋼琴協奏曲 第三樂章 很快的快板(7'42")
Mozart:Piano Concerto No.23 3rd Movement Allegro assai
選自 NAXOS 8.550204

音樂神童莫札特本身是一位極為傑出的鋼琴演奏家,他的童年和現代諸多早慧的演奏天才幾乎全然雷同,都是在一場又一場的演奏會中渡過。唯一的差異恐怕是在他得和父親一路風塵僕僕地在馬車上左搖右晃,而不是在哪些在廣告裡被宣稱座椅極其舒適的客機商務艙裡,盡情舒展青春期茁茁成長的四肢。

作為一個專業的鋼琴演奏天才,莫札特對於鋼琴協奏曲當然也特別垂顧,從數量上來看,鋼琴協奏曲佔了他一生中創作的協奏曲中的一半。第23號協奏曲是莫札特為了 1786 年四旬節的演奏會而作,音樂史家費爾曼.貝克認為這是莫札特鋼琴協奏曲中的精華之作,樂譜本身幾乎一氣呵成,難覓瑕疵。

 
挪威的森林【1987】

終於以自殺結束生命的直子最喜歡的作曲家布拉姆斯曾在他書皮泛褐的聖經上,寫下這麼一句話:「生命向人所偷走的東西,遠比死亡多得多」。

幾乎純粹是官能上。常聽到詮釋得很好的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時,會覺得胸口沈甸甸的,無法順利調整呼吸,甚至掉過幾次眼淚。那就像「……失去了直子,那般完美無瑕的肉體從地球上徹底消失了!」,因為那近乎完美的逝去,而開始覺得胸口沈甸甸地。

這樣說也許很奇怪,那具掉著淚的肉體並不是我,我似乎在空間中某個漂浮著的點注視著「它」。

這其實是一部置身愛情範疇之外的小說。

拉威爾「死公主的孔雀舞曲」是一首無論標題象徵或舞曲本身的意境,都非常的「村上」的作品。偶爾還可以見到誤譯的「獻給死嬰的…」那就更添了一層恐怖的指涉意涵。

也許再談談賦格吧。

賦格,或意譯為遁展曲,原為逃遁之意。德文版《音樂的過去與現在》的解釋如下:「一個意義深遠的主題,被所有聲部模做,相同的主題會交替出現在樂曲中……」它是對位手法的全部總結,複調音樂形式的極致,巴洛克樂派輝煌的終樂章。

因為形式上如此的完美,「賦格曲」聽起來倒有點鬼氣森森的。如果說,它曾影響了村上寫作長篇小說時,種種慣用的手法、或是象徵,那,我是一點也不會感到訝異的。

 
聆賞曲目
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挪威的森林)
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 ~ 1897
第四號交響曲 第三樂章 滑稽的快板-漸慢的急板(6'27")
Brahms : Symphony No.4 3rd Movement Allegero Giocoso - Poco mento Presto
選自 NA-2070

布拉姆斯 1833 年生於德國漢堡,當他成年開始創作音樂,整個歐洲樂壇已經漸漸從形式上講求約制的古典樂派,向追求個人思維解放的浪漫樂派靠攏。

曾經在一本以作曲家肖像為裝飾的 Memo 本上讀到形容布拉姆斯的一則短語:古典樂派晚秋的燦爛夕陽。幾乎道盡了他身處風起雲湧的浪漫時期,對於古典形式的堅恃。

第四號交響曲幾乎是獨立於布拉姆斯其他三首交響曲之外,充滿了蕭條、寂寥之意,彷彿籠罩在蒼茫瑟索的深秋氣息裡。

 
舞.舞.舞 【1988】

應該列為恐怖類型的小說吧。

學長打電話給他說心情不好,頭昏目眩,有些噁心想吐。

「幹嘛?」

「因為看了《舞.舞.舞》啊!」

沉默。「闔上書本多久?」

「半小時吧!」

「那你還有得暈呢!從闔上書本的那一刻起算,我足足花了 3 天又 5 個小時 18 分鐘的時間,才恢復,希望你運氣比我好一點。」

舞.舞.舞》,是尋羊系列的終樂章,敘述者──我與《聽風的歌》、《1973的彈珠玩具》和《尋羊冒險記》是同一個主題。從 17 歲到 34 歲的漫長紀錄。

主要是談類似習慣,或者說是傾向這類的問題。也許一切都沒問題,就在某一枝節上出了微塵大小的差錯,很快變得完全無法收拾。舞要跳得好,思緒裡只能存在著跳舞一件事,其他的事一想就會產生微妙的拍差,所有辛苦累積的習慣、建立的系統可能在一瞬間就會崩坍瓦解。

然而,對於枝節上的小失誤,一旦真的留意,就更會出錯。而完全不理會,當致命的差錯發生時便會懵然未覺,生命逐漸傾向歪斜,然後毀滅。這個兩難困境,隨著偵探小說般的敘事逐步展開,指向心靈最深層的恐懼,恐懼虛無。

 
聆賞曲目
舒伯特:鋼琴三重奏第二號 D. 929(舞.舞.舞上冊 P.120)
舒怕特 Schubert Franz Peter 1797 ~ 1828
鋼琴三重奏作品全集
第2號 第3樂章 詼諧曲 中庸的快板 中奏(6'56")
Piano Trio in E Flat Major D.929 3rd Movment Scherzo. Allegro. Moderato.
選自 NA-5007 CD2

鋼琴三重奏的樂器除了鋼琴,就是小提琴與大提琴了,舒伯特的這套作品充分掌握了浪漫樂派語法之美,不僅清明爽朗,也同時呈現了理智、歡樂與含蓄,以此形容代表舒伯特的創作靈魂應不為過,室內樂作品最常給人單調的印象,或可因此而破除吧!

 
蕭邦:前奏曲 (舞.舞.舞下冊 P.105)
蕭邦 Fryderyk Chopin 1810 ~ 1849
鋼琴獨奏精選 前奏曲第24號(2'52")
Piano Solo Collection Prelude No.24
選自 NA-5021 CD3

鋼琴家柯爾托(Alfred Cortot)對蕭邦此曲做了如是的按語:血、快活、死亡,戰鬥性的壯麗印記。全數 24 首作品中的大多數都是蕭邦與喬冶桑(George Sand)於 1838 年秋季在馬約加島上的修道院逗留時,譜寫並加以潤飾完成的。兩人的愛情歷程幾乎是音樂家創作的靈感泉源。

 
國境之南、太陽之西 【1992】

國境之南、太陽之西》與《挪威的森林》並稱村上兩大最富現實感的小說,換句話說,這兩者的幻想成份最低。因為創作年代較晚,因此,《國境之南》在村上作品裡,有時候地位顯得尷尬:「既然有了《挪威》為什麼還要寫出如此相近的作品,簡直就像把一首交響曲寫了九遍的布魯克納嘛!」有一陣子,似乎曾流行過這樣的耳語。

話雖如此,兩部作品還是有相當大的差異,從時間結構來看,《挪威》從「現在」返回「過去」,而且停在過去不回來了。而《國》正好相反,從「過去」,一路回溯到「現在」,並且向著不可知的「未來」展開旅程。因此《國》不僅富現實感,在現實意義上也較《挪威》積極進取。

在書中第 15 頁,有一大段在描述李斯特的鋼琴協奏曲的文字,大概已經到了村上描繪單一曲目篇幅上的極限吧!文字本身並不是特別美,卻帶著一股特殊的眩惑力諒……,會不會是李斯特作品強悍的力度所激發出來的呢?即便是村上,也應該存在著這樣的可能性吧!

 
聆賞曲目
葛利格:皮爾金組曲(國境之南.太陽之西 P.14)
葛利格 Edvard Gridg 1843 ~ 1907
皮爾金組曲第二號 蘇爾維格之歌(5'35")
Peer Gynt Suites No.2 Solveig's Song
選自 NA-2078

屬於第二組曲終曲的蘇爾維格之歌,利用迷人的樂句來表現輕微的人聲,這些音符是對挪威的追憶,轉調後的神秘尾奏,令人對變幻的人世低迴不已。

 
發條鳥年代記 【1994】

發條鳥年代記》是繼《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之後,村上最富野心的作品。他自己顯然不滿《世界末日》當中平行對立無路可出的境況:因此在《發條鳥》系列中的「我」一改從前被動的姿態,在第三部後半殺出重圍,拯救了妻子、貓等所有和他站在同一邊的關係人,同時也得到自我救贖。

三部年代記皆以鳥為篇名。讓我們稍微回憶一下,《世界末日》最末一章正是以「鳥」為題,從各種跡象研判,絕非巧合。年代記三部篇名分別是:鵲賊篇,取材自義大利作曲家羅西尼的鵲賊序曲;預言鳥篇,取材自德國作曲家舒曼鋼琴曲集「森林情景」第七首「預言鳥」;至於刺鳥人篇,則取材自音樂神童莫札特最著名的一部歌劇《魔笛》。

至於,這三個篇名的來源與內容有無任何意義上的指涉關係?就像是「啤酒」與「十分冰凍」會有某種程度的指涉關係,嗯,所以,多多少少吧!像「鵲賊」在第三部又出現了一次,根據一般論的話也許是非常關鍵的地方喲!

 
聆賞曲目
羅西尼 鵲賊序曲(發條鳥年代記 鵲賊篇 P.7, 84)
羅西尼 Gioachino Rossini 1792 ~ 1968
歌劇序曲集 鵲賊序曲(10'02")
Ovrtures / The Thieving Magpie Overture
選自 NA-2063

義大利歌劇作家羅西尼的成名作不知凡幾,除了「塞爾維亞理髮師」之外,其他最為人熟悉的竟是那些歌劇序曲,認真算起來至少要三張唱片的數量才錄得完,有旋律之泉美譽的羅西尼竟在 37 歲宣布從此放棄歌劇創作,「鵲賊」與「灰姑娘」都是他 30 歲的作品,不知村上春樹在以此曲為書命名時,是否也想到引退的景象呢!

 

~本資料由滾石唱片提供

Post Time: 99/02/23

 

給主編:關於音樂,我也很村上……

 

 

           

首頁
回首頁 
關於
 關於 
評論
 評論 
創作
 創作 
感覺
 感覺 
Links
 Links 

          

~ 村 上 春 樹 ~

繪圖:小花小花 美術設計:Evany
(c) China Times Publishing,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

你有作品要發表? 本站資料內容有誤? 你要提供新資訊? 歡迎利用 Email 與我們聯繫。
本網頁著作權屬各創作者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