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一】從「什麼是假新聞」到「假新聞何時開始」
【1-2 性、謊言、AV片:科學家的胸部干你屁事?!】

作 者 作 品

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

方寸文創

【類別最新出版】
韓味:剖開韓國人的胃,看透韓國的社會
夢的實踐4:MAPS種子教師教學現場紀實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大腦不思議:圖說腦科學發展的神奇時刻
夢的實踐3:MAPS種子教師教學現場紀實


新媒體判讀力:用科學思惟讓假新聞無所遁形(WP01008)

類別: 總經銷代理>方寸文創
叢書系列:方寸文創
作者:「科學新聞解剖室」作者群;黃俊儒
出版社:方寸文創
出版日期:2020年03月20日
定價:320 元
售價:25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24頁
ISBN:9789869536769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一】從「什麼是假新聞」到「假新聞何時開始」【1-2 性、謊言、AV片:科學家的胸部干你屁事?!】



  【1-2 性、謊言、AV片:科學家的胸部干你屁事?!】

案情:日本女科學家論文抄襲事件冒出重口味?
有一天解剖員看到一則新聞:〈道歉露胸部是常識!日出版社捧一億誘美女科學家脫衣〉 ,眼珠差一點掉出來。科學新聞常常被移花接木、加油添醋就算了,這次倒是第一次看見鹹溼版的科學新聞。

這起事件的始末要從二○一四年一月談起,當時日本理化學研究小組(RIKEN)關於「萬能細胞」(STAP細胞)的研究登上了權威科學雜誌《自然》(Nature)期刊。由於這項研究能以更便宜、快速且安全的技術用於治療眼睛、心臟與腦部等相關疾病,甚至比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山中伸彌的「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還有效率,所以引起國際媒體大幅報導。加上研究團隊召集人小保方晴子年方三十的亮麗外型,更以「美女科學家」之姿受到媒體高度關注。

只是好景不長,同年二月,這項研究就被同行科學家質疑作假。經過一系列調查之後,發現不僅該篇論文的內容涉及偽造,就連該美女科學家的博士論文都被追查出有抄襲的嫌疑。四月,調查認定該篇論文確實有捏造及竄改圖片等違規,研究小組不得不公開向大眾道歉,原本被譽為「世紀大發現」,瞬間變成日本科學史上的重大醜聞。七月,《自然》期刊更撤下了該篇論文。

就在研究不斷遭受質疑,並進入調查細節的階段,八月卻驚傳小保方晴子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井芳樹上吊自殺身亡。在這一系列事件之後,就沒有來由地出現了這一篇「道歉露胸部」的報導,為整起事件締造了前所未有的爆炸亮點。標題雖然吸睛,但是也太跳tone了吧?這則新聞的整個誕生過程都太可疑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解剖:科學報導為何變成八卦新聞?
一、科學家也是正常人
可能是體制內科學教育的僵化與媒體漫無邊際的塑造,讓一般人對於科學家的印象常常停留在兩種極端的觀點上,一種極端是將科學家描述成十分聰明、嚴謹、認真與專注,為了科學研究可以廢寢忘食,甚至不通情理。另外一種極端就是把科學家刻畫成帶點神祕與怪異,甚至是瘋狂、有野心、想要征服世界等。

但是真實世界的科學家都介於這兩種極端之中,會有認真、投入與執著的一面,卻同樣有與常人無異的行為舉止,例如在進行研究之餘,也要參加很多無聊的會議;既需要討論研究進行的方向,也需要討論研究室的茶包需要買幾包、中午便當要訂哪一家。

科學家也是正常人,同樣有七情六欲、愛恨情仇,就像一般人會遇見的人一樣。在科學史上,確實曾有少數科學家作假、偽造、便宜行事,甚至是沾惹緋聞、人緣不佳、暗箭傷人等情事,不過也許比例上就跟一般人會發生的差不多,並不特別高尚,也不特別卑劣。這則新聞有需要故作鹹溼的花邊報導,只為呈現出神聖與下流的反差嗎?

二、科學社群的密切關係只有緋聞一途?
本事件最出乎意料的發展之一,就是女科學家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上吊自殺。當時就立即有臺灣媒體引述日本八卦雜誌,報導一則以〈師生不倫戀?日媒:亂倫研究室〉 為題的新聞,繪聲繪影地描述這幾位主角科學家之間的曖昧關係。不禁讓人想反問,即使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但是科學家彼此間的親近關係,只有戀情、緋聞這一種選項嗎?

自從科技發展從「小科學」演變至「大科學」,「科學家」就變成是需要群策群力的專職工作者。這裡的「小科學」指的是在過去的年代,科學家透過個人能力就可以探討科學、自然界的理論;而現在的「大科學」更需要透過「團隊」方式進行科學研究或科技活動,牽涉的範圍大、經費多、人員廣。所以科學團隊成員之間的密切合作及榮辱與共,原本就是這個時代的共同特點,尤其是日本的學術文化傳統更加重視師徒之間的階級與結構關係。前輩與晚輩之間的關係,可能交雜著師生、家人、朋友等複雜的情感,男女情愛只是其中的可能選項之一。偏偏對於媒體而言,沒有任何選項會比男女情愛更具有吸引力。

三、報導重點符合比例原則嗎?
比較主流平面媒體,總計國內四大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聯合報》)針對這起事件發布了三十三篇相關報導,共有一萬七千二百五十八字。一開始在「研究發展階段」,也就是報導發現萬能幹細胞、科技突破等,只有兩篇、七百四十二字;到之後的「調查階段」,包含期刊論文遭質疑、博士論文造假、期刊論文遭撤除等,則有十七篇、八千六百九十八字;在最後的「八卦階段」,也就是女科學家指導教授自殺、傳聞要拍寫真集/AV片等,竟來到十四篇、七千八百一十八字。換算每一篇的報導文字量,可以看見「八卦階段」的關注度明顯高於其它階段,你認為這樣的分布符合比例原則嗎?

整個過程可以看成是:一開始是乏人問津的「研究發展階段」,「調查階段」逐漸引起關注,最後進入香豔刺激的「八卦階段」。從這些報導比例來看,臺灣媒體的「重鹹」口味表露無遺。不瞞大家說,解剖員還真的是看到?井芳樹博士自殺的新聞,才開始認真追溯這整起事件(慚愧!)──臺灣媒體「畫錯重點」的才能,算是對於科學傳播的另類貢獻嗎?

四、這個八卦新聞如何生出來的?
整件故事的演變,不僅具備了許多小說該有的懸疑橋段,情節峰迴路轉,更彷彿進入「風水世家」與「藍色蜘蛛網」的戲劇裡。你可想過這些報導的題材又是如何被挖掘出來的嗎?

到了「八卦階段」的後半段,在臺灣就開始有媒體將這起科學事件與師生戀、不倫、亂倫結合,確實是引起一般民眾好奇。當年九月,整起事件的鹹溼高潮來到最高峰,〈日AV業者重金誘美女科學家拍實驗室性愛〉 、〈扒光F奶美女科學家,日AV界捧兩億〉 ,媒體之間輸人不輸陣,爭相「加碼演出」,不知情的閱聽者還以為點進十八禁的網頁。

如果追溯這些消息來源,可以發覺這一系列報導都源自於日本以情色及八卦聞名的《週刊實話》雜誌,其中有一篇〈三家出版社以一億日圓競邀小保方晴子「以懺悔之名全裸演出」〉 的報導,提供了臺灣媒體註解這起科學事件的養分,從情色週刊挖掘科學新聞,該感謝媒體業者的鍥而不捨嗎?在一堆內衣褲裡面翻攪出科學新聞的題材,真難為你們這種另類的拼勁了!(含淚敬禮)

五、西方主流媒體的態度
臺灣眾媒體雖然有志一同,但西方主流媒體又是如何報導這一則新聞的呢?口味是不是也和臺灣一樣,在「研究發展階段」後進入「調查階段」,緊接著就進入「八卦階段」呢?很遺憾的是,西方科學記者好像對小保方晴子的AV片不太有興趣。

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路透社(Reuters)、BBC(英國廣播公司)等網站上輸入關鍵字「Haruko Obokata」(小保方晴子)檢索,可以看到報導的觸角從研究突破、論文造假疑雲,到Yoshiki Sasai(?井芳樹)自殺等,討論其中的可能研究貢獻及研究倫理問題,就是沒有提到女科學家的身材。再看看以八卦聞名的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該網站也只有「調查階段」的報導,沒有寫真集,更沒有AV片。

莫非只有臺灣新聞媒體注意到日本《週刊實話》的報導嗎?只有臺灣新聞媒體會看著科學家的身體意淫?面對科學的發展,我們的媒體是不是擁有迥異於先進國家媒體的觀點呢?臺灣媒體絕無僅有的思考模式真是太可疑了!

解剖總結:看到科學新聞出現腥羶內容先要三思!
總結前面的解剖結果,這一系列科學新聞報導缺乏瞭解科學事件的重要內涵,「萬能細胞」的發現有它的重要意義,「科學倫理」的問題更是值得反思與警惕,但是臺灣媒體全都不在乎,反而喜歡在亂倫、性愛、脫衣、F奶等關鍵詞下,榨出科學家身邊僅存的八卦餿水,並且毫無避諱刊登許多未經查證的謠言。綜合這一次分析,本解剖室對這一系列新聞報導給予以下評價:九顆骷髏頭!

【4-3 二十五種你不能不認識的假新聞類型】
二○一八年九月,燕子颱風侵襲日本關西,當時關西國際機場因為受到颱風重創而關閉,許多國家的旅客因此受困機場,詎料意外引發假消息流竄,導致臺灣駐日代表處遭罵翻,並間接造成我國外交人員的生命折損。這一事件引發國內外社會的震驚,也真正讓大家注意到偽新聞的嚴重性。

颱風新聞的亂象,已經是過往科學新聞中被討論許久的問題,但是因為社群媒體推波助瀾而造成人命損失,還真的是第一次,解剖員每次回想起這一起事件都覺得十分痛心。經過這一次經驗,許多媒體研究者紛紛提出了遏止偽新聞現象的看法,卻也因為議題的複雜性而膠著在立法管制及言論自由之間,難以達成共識。但是如此嚴重的問題真的可以任由它恣意蔓延下去嗎?一般民眾對於偽新聞到底應該有什麼程度的瞭解,才能成功地辨識及警覺呢?

科學新聞解剖室從二○一四年開始關注科學新聞的演進概況,每天解剖員們都花不少精神關注臺灣科學偽新聞的樣貌,可以說看盡了各種光怪陸離的報導與傳播型態,深知如何從天天都在變形與演化的偽新聞裡「畫下那條識別真假的線」,是這一連串問題的關鍵所在。

要能夠清楚地針砭偽新聞以及它們的產地,最好的方式是能夠先針對偽新聞有比較全面及明確的界定,就像是畫出地圖一樣。如果每個人手上都有這樣的地圖,每一次看見「怪怪」的新聞,就能夠按圖索驥去瞭解這一則新聞的可信度及嚴重性,並定位它的怪奇指數,作為判斷的參考依據,一定可以避免很多不應該出現的情況發生。

這一張複雜的地圖該如何畫出來呢?

解剖一:假新聞的類型
綜觀科學新聞解剖室所監控的各種偽新聞樣貌,有兩個重要的向度需要在分類偽新聞時審慎考量,第一個是「偽新聞的虛假程度」,也就是:它到底有多假?是稍微不精確,還是完全虛構?第二個是「製造偽新聞的意圖程度」,也就是:它到底有多故意?是不小心的疏失,還是完全蓄意?這兩個向度直接影響了偽新聞的影響性及嚴重性,是每個閱聽人都需要謹記在心中的兩把量尺,對於判斷偽新聞的性質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接著,我們從過往所累積的經驗裡面,將「偽新聞的虛假程度」依據嚴重性不同再區分成五個層次:
A.    完全虛構:全部的說法都是無中生有,也就是:全部都是瞎掰的啦!
B.    明顯錯誤:說法有明顯的錯誤或是與事實不符,甚至曲解原來的事實。
C.    似是而非:正確說法與錯誤說法互相摻雜,也就是:有點對又不會太對,有點錯又不會太錯。
D.    訊息不全:相關說法不夠精準,有時是資料不夠齊全或是有所缺漏,導致訊息不完整。
E.    反映真實:說法反映了正確的事實狀況。

依照相同的邏輯,我們也可以考量發出該新聞的動機規模的不同,將「製造偽新聞的意圖程度」同樣區分成五個層次:
a.    系統顛覆:為遂行某一政治目的,透過機構的力量刻意連結其他網絡來製造議題,例如國家、政黨等級所散播的偽新聞。
b.    塊狀入侵:基於該議題的發酵會帶來的利益價值,刻意製造議題,例如內容農場、傳統媒體、新媒體或自媒體等所製造的偽新聞。
c.    點狀推播:因為議題有趣、與生活相關,所以自發地設定與製造該議題,例如個人因為關心某項疾病而製作了帶有偽新聞成分的相關警示訊息。
d.    隨機發生:某些特定時事發生所隨機驅動的議題,例如地震後經常流傳各種逃生方法、流感發生期間謠傳最有效避免傳染飲食法等。
e.    完全無意:在文化與日常生活的情境中,自然而然醞釀出來的議題,例如某些偏方、軼事、傳言等。

如果我們進一步將這兩個向度彼此關聯起來,就可以透過排列組合交織出二十五種偽新聞的類型。這麼多種偽新聞都確實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世界中,以下便列舉幾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類型,例如前述日本關西救災議題的報導,就屬於Bb類型(明顯錯誤/塊狀入侵),原本僅是社群網絡間流傳的訊息,但因為媒體認為這個議題具有話題性,在沒有查證之下做出了錯誤的報導,甚至因為政治因素而刻意誇張或扭曲事實。同裡,在選戰中經常出現攻擊敵方陣營的新聞,有的進行假民調模糊視聽,有的編造假議題惡意抹黑,尤其是透過國家力量所進行的介入,就屬Aa類型(完全虛構/系統顛覆)。

其他常見的狀況還有內容農場為了追求點擊率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因此依據各種熱門關鍵字去組織與編排吸睛文章,依據浮誇程度的不同,多數會介於Ab(完全虛構/塊狀入侵)或Bb(明顯錯誤/塊狀入侵),而其他不論是傳統媒體或是新媒體,在追求收視率的前提下,也經常會製造出偽新聞,像是前面章節中所提及多年前震驚社會的「腳尾飯事件」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再例如同樣是前面章節中所提及跨年期間「電流太強,北捷改變地球磁場」的報導 ,就是媒體記者分不清楚地磁的「量測值」及「真實值」之間的差別所犯的錯誤,內容似是而非、真假參半,屬於Cb類型(似是而非/塊狀入侵)。其他像是幾年前水上樂園因為舉辦彩色派對,粉塵釀成火災並造成多人死傷的「八仙事件」,在媒體中經常被誇大成「八仙塵爆」的說法;或是長輩文裡面經常會出現沒有出處的防癌資訊、完全無中生有的「教授叫大家不要喝茶裏王」的LINE訊息、引述專家看法卻沒有標示時間點的烏龍防霧霾訊息等,都可在這個架構中找到相對應的位置。

解剖二:偽新聞的防制之道
偽新聞類型這麼多元而複雜,幾乎已經成為各個國家社會在資訊傳播的管制上最棘手的問題,在有關偽新聞防治的各種討論中,有人覺得應該完全交由個體去自力救濟,有人主張要透過立法予以管制(至於援用什麼法規也有不同意見),有人期待未來AI科技成熟可以幫忙偵測最新的偽新聞,有人認為這些都是指標不治本,唯有落實媒體素養教育或是讓更多好新聞可以出現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這些論述都有其立論的依據及背景,也都援用與自己問題情境相應的案例,反而使得討論缺乏交集。

解剖員認為這些意見不容易有交集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偽新聞在網路時代被賦予了全新的生命風貌,不僅演化及增生的速度驚人,它的樣態更是難以被窮盡,所以就容易造成討論無法對焦的情形。複雜的問題本來就沒有簡單的答案,對付這樣滑溜的變形蟲,必然需要透過各種不同的處方,猶如雞尾酒療法般多管齊下才可以達到功效。依照前述的二十五種偽新聞類型,可以看出不論是立法遏止、事實查核、媒體素養教育等作法都是必要的,只是在實踐上需要有不一樣的分工,各自有各自的責任區,這個責任區的劃分如附圖。

需要進行法規規範的區域應該要以新聞虛假程度上是「完全虛構」或「嚴重錯誤」,在產製意圖上是「系統顛覆」或「塊狀入侵」,兩者所交織的偽新聞範圍作為主要管制區。這些意圖明顯並且足以顛覆社會安定的偽新聞,不宜僅以泛自由主義的方式兩手一攤不加處理,這樣看似民主,但其實很容易被龐大的政治機器上下其手,所以應該要有規範及導正的作為。

各種民間或政府部門所成立的事實查核平臺或新聞澄清專區,則可以把看管的範圍再擴及虛假程度是「似是而非」,以及在意圖上是「點狀推播」或「隨機發生」的範疇。這個範圍比立法管制區大,但也不是含括所有的類型,因為若防守的範圍過大,不僅傳遞的速度快不過偽新聞,更會因為無法窮盡所有議題而失靈。先前就發生過官方的即時新聞澄清專區,連運動選手的Facebook訊息都拿出來當成政策性澄清,模糊了守備範圍。如果大家覺得「你連這個也要管?」的話,當然就失去了該區域的功能。

最後,剩下未盡的區域,也就是最大的範圍,就應該全部歸給媒體素養教育了,因為剩下的這個區域滲透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環節及常民文化中,它甚至是情意、價值及思維模式的綜合體,管道繁多,無孔不入,只有透過提升全民素養才能有效消弭。這部分的修鍊當然是最緩慢,但卻也是唯一可以治本的方法。

當然,即使是透過如此結構化的區分,我們還是會發現裡面仍有許多劃界上的模糊地帶,畢竟偽新聞的性質真的變化得太快了。但是解剖員相信,就像打怪遊戲般,想徹底攻克敵人的陣地,我們只要每個人手上都有一張偽新聞的攻略地圖,並且透過日常生活經驗的累積,進行更詳細的類型定位,就有機會對於偽新聞的問題分進合擊。

解剖總結
二十五種偽新聞類型會不會太多了?這樣怎麼記得住?其實並不成問題,這張地圖主要是希望能在大家心中建立意象,每次看見不太尋常的訊息時,都能透過這張圖立即質疑:這則訊息到底有多真?製作這訊息的人到底有什麼意圖?如果訊息能夠成功通過這兩道關卡的篩選,才可以算是有效的訊息,而這正是新媒體時代中人人都需要具備的科學傳播素養。